首页 理论教育 市场经济的无序性和残酷性

市场经济的无序性和残酷性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靠性差”只是市场的缺陷之一。本小节要说明的是,在微观层面上,与那只“有形之手”相比较,市场常常是凌乱的、残酷的,具有一定的无序性。这是我们必须指出的市场经济与自由社会的一个特征。一个综合的、原理性的框架,如果不含有“无序性”这一元素,它就是不健全的,归根到底是不正确的。在历史和现实世界中,市场经济的混乱与破坏性都是活生生的事实,它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市场经济的无序性和残酷性

可靠性差”只是市场的缺陷之一。本小节要说明的是,在微观层面上,与那只“有形之手”相比较,市场常常是凌乱的、残酷的,具有一定的无序性。这些特征在算法的视角之下表现得尤为清楚。

在人们对于自然与社会都所知甚少的情况下,市场经济体制意味着采取这样一种策略:国家只管那些得到广泛同意的、有把握的、具有显著好处或必要性的事务,而把其他一切事务的管理权,统统留给自由社会本身。也就是说,那些处于“灰色地带”的、无限的、意识到或未意识到的、确定或不确定的、意见一致或者不一致的“其他事务”,都由当事人自行处理。这就好比公共场所中有一个不大负责任的职员,他只管自己“分内的事”,对其他的一切则都熟视无睹,充耳不闻。用法学语言来说,这叫做“无罪推定”或者“疑点利益归于被告”。正因为人们的认识有限,所以才存在“疑点”,进而才有疑点利益归于谁的问题。这是我们必须指出的市场经济与自由社会的一个特征。离开了有限理性的框架,我们就无法从理论上来挖掘和说明它。[18]

有了这么一个面孔冷峻的“守夜人”,在大部分情况下,在他所看守下的这个社会里的真实当事人,也就只好自谋生路了。他们将展开真实的博弈和争斗。赛局是严肃的,比赛的结果是钱财的真实分配,并且是无可挽回的。这绝不是在进行什么“游戏”。获胜者将衣食无忧,妻荣子贵;而失败者将手头拮据,陷于困顿,甚至无家可归。我们绝不能把真实经济生活设想或诠释为充满阳光的、公正透明的、温文尔雅的和单纯的智力竞赛。国家只是规定了关于经济生活的少数准则,而实际经济活动却涉及大量的规则、习惯和观念。没有现成的、完善的竞争规则摆在那里,谨供当事人使用;恰恰相反,公正与公平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人们自由博弈的一个结果,相关规则正是历史性地发展起来的,并且是不断进步和变化的。政府有能力创建和实施多少规则,它就创建和实施多少;否则,它就宁愿什么也不做,而听凭人们自由地相互争斗。在获得信息与知识都需要付出代价的环境中,信息与知识都不会免费地、平等地供应。人们将争夺、掩盖或扭曲信息,也将争夺、掩盖和扭曲知识。如前所述,社会中充斥着好运气、坏运气、阴差阳错、谬误、不和谐,等等。反正,“不管那么多了,只要不出大的乱子就行”,政府官员们只能如是说。天真的人们期待着政府与社会给他们公道,殊不知,政府官员们还在那里观望和等待着呢;他们正在等待人们的相互争斗给社会带来整体上的稳定,给他们的管理提供向导,从而要么减轻他们作为“守夜人”的责任,要么降低他们工作的难度。

经济秩序的建立既离不开政府所提供的服务与管理,也离不开普通当事人的自由行动,而且,后者很可能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以旁观者的身份、以“事后诸葛亮”式的眼光来看,这样的秩序绝不会是完美的,往往只是勉强凑合着、对付着,“过得去”就行。例如,某个企业自己找到某些客户,长期向他们供货,赚取收入;而更加理想的、愿意支付更高价钱的客户也许就居住在它的隔壁,与它长期为邻,而它却不知道。这个例子绝非极端,大量有秩序的活动实际上都是以这种不那么理想的方式进行的;这才是真实的经济秩序。诚然,假使有办法把某些特定的信息汇集在一起,进行集中的研究,就可能实现在这些具体事务上的更好的安排。这正是新古典主义的想法。可是,这样的想法究竟有没有用,却是值得推敲的。对一些权力的集中就会妨碍另一些权利的实行,对一些事情的专注就会妨碍对另一些事情的专注;除非我们能够把通信与计算的代价彻底消灭掉,否则,这样的想法往往是弊大于利的。(www.xing528.com)

这种经济秩序固然是一种“秩序”,但它的“有序性”是有限的。主流学者们常常以神秘主义的口吻说:“乱”本身就是一种秩序。这句话的确有些道理,因为一定程度的混乱既是关心整体经济秩序的人们所注意到的,也是他们所容忍的,甚至是制度设计者们有意为之的,但这并不值得赞美。假如我清楚地知道做事情的确切方法,我就可以直接那样去做,取得所期待的效果;难道我还要故意弃之不用、舍近求远地绕弯子吗?所以,混乱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迫不得已,而不能由此“爱屋及乌”式地对之采取赞美的态度。这种赞美式的论述很容易导致受众把一切经济现象都看得神秘莫测,似乎是由“万能的上帝”所特意安排的。这种态度既偏离了真相,在实践上必定也是有害的。理论者既然说混乱是好的,那就有责任揭示其中的道理。例如,“混乱”只是异质性与异步性背景下的宏观表现;微观地、具体地看,其实并不混乱,等等。对于这些道理中相当多的部分,经济学者们可能都还未予发掘,未予认识。另一方面,同样重要的是,经济理论本身必须承认,任何理论的或实在的经济秩序所达到的完善程度都是有限的。也就是说,经济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必须被看作无序的,是一种真正的“混乱”。“无序”“混乱”这些词语所指的意思是什么,经济社会现象便有可能就是那样子的。并非社会的每个方面都经过人为的安排。笔者认为这一点应当作为一个“真相”来看待。处在不同位置上的人们(包括政府官员)可能分别安排了他们各自所关心的事项,但这些安排结合起来,不可能恰好构成社会的整体。存量知识可以对当前的决策产生影响,但不可能覆盖和“包揽”一切。况且,无论人们有意的安排,还是存量知识,其内部也绝不会是完全一致的。所以,不能把一切都视为经济秩序的体现(或其一部分),“无序性”在原则上必须作为理论框架的组成部分。一个综合的、原理性的框架,如果不含有“无序性”这一元素,它就是不健全的,归根到底是不正确的。经济学者们要么什么也不做;如果打算著书立说,教导世人,就有义务把这个真相告诉大家。

在历史和现实世界中,市场经济的混乱与破坏性都是活生生的事实,它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企业的产品不一定合乎顾客的需要(因而只能废弃),顾客需要的东西市场上也不一定有供应。企业的投资方向不可能总是正确的,投资效果有好有坏,而大部分则介于中间,处于“不太好也不太坏”的状态。消费者也并不总是聪明的,他会购买无用的东西,也经常会后悔。在经济景气的时候,大家的日子普遍比较好过,可是,即使在最为繁荣的年头,也有人因破产而陷于贫困。聪明、勤勉、诚实、善良而有创造力的人们有时候并不能发财,而一些好吃懒做、偷鸡摸狗、招摇撞骗的人却常常所获不菲——这是市场无序性的一种表现。人们期待着政府来纠正市场的偏差,然而,官员们的无能与腐败却带来了新的痛苦。经济活动具有显著的周期性,政府的干预有时的确缓解了经济的不稳定性,但有时也会加剧经济的不稳定。

在近代历史上,资本主义在西方国家的发展不仅曾经以国内下层人民的苦难为代价,而且制造了世界范围内的罪恶、冲突与动荡(当然也伴随着巨大的积极成果)。这些负面后果是其内在逻辑的必然体现。20 世纪末期,在各前社会主义国家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也发生了严重的社会失序和生产下降。近年来,在埃及、利比亚、伊拉克、乌克兰等国家的民主化与市场化浪潮中,人们看到了广泛存在的负面后果。人们不得不承受这些后果,同时又不得不继续忍痛前行。市场经济在中国所引起的批评与冲突是十分深刻的。在这些激烈的冲突中,市场的面孔和特性显露得更加清晰了。它就像一个栩栩如生的小说人物,出现在我们面前,展示着它的性情,这些性情中的某些部分受人喜爱,而另一些部分则令人厌恶,但它们却明显地服从于上述同样的逻辑。让我们继续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