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济周期:随机扰动与坚实科学基础

经济周期:随机扰动与坚实科学基础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商业周期是市场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在这种认识之下,周期性波动类似于对正常增长路径的一种“随机性扰动”。至少,不能把所有的经济变动都归入“周期”的框架中。周期学说的另一个弊端在于它具有一定的不可证伪性。挽救周期理论的方法是周期理论本身必须具有独立的理论内容,并且该理论内容要与一般经济理论相互一致。如果我们洞察了个人思想中的上述特征,则周期论就是一种具有坚实科学基础的学说。转回经济周期的讨论。

经济周期:随机扰动与坚实科学基础

增长与发展都只是经济变动中的局部潮流。经济变动中的另一面是向下的过程,包括失败、破坏、衰退、危机、崩溃,等等。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就构成了盛与衰的交替循环,也即商业周期。商业周期是市场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当然,万事万物的运动中都存在着周期,其他社会领域以及一切社会形态中也都存在着周期,只不过,市场的周期表现得如此令人瞩目,如此叫人痛苦、无可奈何而又心有不甘,以致成为了近代以来一个突出的经济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整个世界已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走了很长的弯路,然而,这个问题至今仍然在严重地困扰着理论界、政策界和社会大众。

周期理论的核心含义是,经济系统内在着持久的不稳定性,繁荣会引起衰退,衰退又为新一轮繁荣提供了基础。这是一种广为人知并深受重视的学说。然而,它在主流理论中其实是没有地位的。在新古典主义的支配下,主流学者持之以恒地追求着某种直线式的增长轨迹。几何定理说: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因此,主流学者们不能理解,既然可以大踏步地直奔目的地,绕那些弯子有什么用呢?在他们看来,这些“弯路”即使在常识上可以理解,它也属于“庸人的游戏”;一旦人们变得睿智起来,也就必然要“截弯取直”了;所以,直路是对弯路的提炼与概括,是高于弯路的东西。在这种认识之下,周期性波动类似于对正常增长路径的一种“随机性扰动”。

这种大谬的学说包含着局部的真理。但是,在论述进一步深入之前,我们还要说明一下,即使从算法的观点来看,对周期学说的反对也具有一定的道理。至少,不能把所有的经济变动都归入“周期”的框架中。某些变动并不是周期性的,或者说,我们宁愿不把它们视为周期性的。这些情形我们很难详细列举,因为一旦举出例子,反对者们总会找出某些理由,来证明其中包含着“周期性的”因素。算法框架以“保持真实世界的原汁原味”为宗旨,我们也就既不必、也不可能列举出经济变动的所有情形,而周期理论却要求在某两个变动之间建立因果式的对应关系;即使仅仅从认识能力上说,我们也不可能总能够做到这一点,这就导致我们只能把“周期”视作虽然含义丰富但却终究是局部性的现象。

周期学说的另一个弊端在于它具有一定的不可证伪性。无论微观或宏观层面的增长与变动,只要不永远是匀速的,则就都可能成为存在周期的“证据”。正如在技术分析派的图表之中,根据市场的交易数据,总可以按照不同的口径画出移动平均线,而统计数据则总是围绕着这条线进行“波动”。分析者们可以根据分析周期的不同而定义出“长周期”与“短周期”,“大破浪”与“小波浪”,等等。假如数据与语言不符,技术分析家就可以说“周期的长度改变了”云云。任何从事统计研究的人都很难避免陷入这种语境之中。这种倾向破坏了周期理论的声誉,使之变得空洞化了。

挽救周期理论的方法是周期理论本身必须具有独立的理论内容,并且该理论内容要与一般经济理论相互一致。算法理论可以沿着多个进路来达成这个目标。先从个人行为入手。在算法框架下,不同的行为(及其后果)之间具有因果联系、因而行为序列的内部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这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例如,一个人取得了某种成功,他可以将成功的经验如法炮制,从而取得一连串的成功。这一连串事件之间当然是有因果关系的。一个人取得成功之后,他也可以变得骄傲、粗心大意和懈怠,这又可能会导致失败。失败之后,痛定思痛,吸取教训,他又可能再次取得成功。如此一来,就形成了“成功—失败—成功”的周期性表现。另一种情况是,无知的当事人在进行尝试,就好像飞鸟试图逃出笼子;他先向左,碰壁之后,又选择向右;再碰壁之后,重又选择向左;如此等等,又形成了一种周期。关键在于一个把“理性”与“非理性”相结合的有限理性论;有了它以后,这些微观活动也就很容易进行解释了。(www.xing528.com)

以上论述表明,“周期”在微观层面是很容易发生的。由于上述机制(或者个人所用的“算法”)的存在,个人一天的生活,个人的人生轨迹,企业的盛衰变迁,无不充斥着“周期效应”;甚至连个人的心情,也如潮涨潮落般起伏不定。企业的状况也往往是“好几年,坏几年”;家族的命运则是“富不过三代”;民族与国家的兴衰,也莫不如此。如果我们洞察了个人思想中的上述特征,则周期论就是一种具有坚实科学基础的学说。

转回经济周期的讨论。无数微观活动相互作用,导致了宏观现象的发生。不过,在说明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之前,还是要强调一下:不少人都是相对独立地、“我行我素”式地行事的;他们通常只是专注于自己的事务,依照既定的模式与准则行事,而不大关注他人的意见,也不图谋去影响别人的意见。经验告诉我们,这样的人比比皆是。对于人际互动的论述,应当在这个前提和“例外”之下进行。这并不表明这些独来独往的个人之间不存在相互影响,而是说,他们所采用的日常算法降低了人际互动的级别,使之表现得不那么直接、灵敏而激烈。

另有一些人却不是这样。他们喜欢彼此往来,相互交流;喜欢打听社会上的新鲜事,了解国家大事与经济形势;他们是谨慎的和敏感的,总是倾向于在仔细研判各方面的情况后再做出决定,并且也随时准备改变自己的观点与立场。他们总想走在别人的前面,使别人位于自己的眼皮底下,从而处于被动地位;而让自己的意图免于为别人所了解,从而处于主动的地位。更有甚者,他们以引导和利用别人为能事,经常在市场上进行煽动和鼓噪,而自己私下的行为却与其言论不一致。这是一种行为模式,也是一种性格。这种性格与上述性格有所不同。人生的经验告诉我们,两种性格各有优缺点,难以绝对化地区分优劣,但却都是真实的存在。

人际互动通常在后一类人中间活跃地展开着。在较少的情况下,它的范围会扩大,会将前一类人不同程度地卷入进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