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际贸易理论与生产率提升

国际贸易理论与生产率提升

时间:2023-05-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以来,国际贸易和生产率进步的关系问题就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话题,大多数的研究者都认为国际贸易能够提升世界范围内的生产率和技术进步。但绝对优势理论无法给出落后国家应该如何参加国际贸易问题的答案。新贸易理论从内生比较优势的角度阐释了国际贸易的形成,这种动态的比较优势能够促使各国生产效率的提高。

国际贸易理论与生产率提升

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以来,国际贸易和生产率进步的关系问题就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话题,大多数的研究者都认为国际贸易能够提升世界范围内的生产率和技术进步。

(一)古典贸易理论

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贸易理论认为:一国的财富反映在其生产能力上,即生产最终产品和劳务的能力,而不是取决于对贵金属的保有水平。他提出的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各国都应该专业化生产那些它们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并出口,并从其他国家进口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如此,通过对外贸易就会在客观上促进国际分工的深化和世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绝对优势理论无法给出落后国家应该如何参加国际贸易问题的答案。后来,大卫·李嘉图(1817)提出了“比较优势”的概念,从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异而不是绝对差异出发,认为各国应该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进行分工生产,然后互相交换(即进行贸易),这样就可以使资源得到更加合理有效的配置,促进各贸易参与国的生产率,该理论为穷国也应该参与国际贸易并能够从中获利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新古典贸易理论

赫克歇尔(Heckcher)与俄林(Ohlin)从各国要素禀赋差异的角度,对各国参与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进行研究。他们指出国家间只要相对要素禀赋不同,就可以开展国际贸易,一国应生产和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并从其他国家进口密集使用其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生产出来的产品。这样,通过商品在国际间的自由流动可以带动生产要素在国家间的间接流动,从而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有效配置,提高要素生产率。

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都揭示了国际分工的好处,认为各国如果能按照各自有利的条件进行分工生产就能够提高贸易参与国的生产率。

(三)新贸易理论(www.xing528.com)

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贸易理论放弃了古典贸易理论中原有的完全竞争以及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开始从垄断竞争、差异化和规模经济的角度进行研究。Grossman和Helpman(1991)认为国际贸易和研发投资都是促进国际技术进步的发动机,国际贸易带来的市场范围的扩大会产生规模经济效应,而竞争的加剧又能够提升微观经济主体的效率(Clerides et al.,1998)。Frankel 和Romer(1999)也从理论方面证实了国际贸易是技术进步的重要原因。技术进步不仅取决于一国对研发的投入,其他国家的研发也会对进口国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技术溢出,促进其生产率的提升,国际贸易、国际直接投资以及国际技术交流等类似的国际经济活动都是可以产生这种溢出效应的途径,都能将各自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好处源源不断地传递给其他国家。

服务业具有的差异化特征使得规模经济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以垄断竞争和差异化为特点的新贸易理论也可以用来解释服务贸易与生产率的关系。Markusen(1989)[3]认为知识密集型生产者服务具有的差异性特征,决定了从国外引进的服务投入会成为进口国生产者服务的互补品而不是替代品;同时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对规模经济的依赖性强,服务贸易使服务业面临的消费市场规模变大,能够让跨国公司或出口企业以较低的成本向国外提供生产者服务。

新贸易理论从内生比较优势(即动态比较优势)的角度阐释了国际贸易的形成,这种动态的比较优势能够促使各国生产效率的提高。

(四)新兴贸易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杨小凯、黄有光等经济学家采用超边际分析的方法,重新阐述了国际贸易的原因。他们认为专业化和分工的程度越高,生产的效率也就越高,但分工越细、交易次数越多,企业间的交易费用也会随着增加,这就产生了专业化与交易费用的两难选择。当交易效率低下时,高昂的交易费用所造成的损失就会抵消分工的部分好处;反之,交易费用的下降会凸显出分工的好处。此时,专业化的分工就会要求更大的市场规模与其相适应,国家之间的贸易就会由此产生,随着交易效率的不断改进,专业化水平提高,生产率提升[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