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简述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简述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此背景下,亚当·斯密站在新兴资产阶级立场上,创立自由放任的自由经济理论,在国际贸易领域提出绝对优势理论,用以解释国际贸易的动因。绝对优势理论主张各国应该根据各国的现实条件参与国际分工,以实现共同利益。 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也称为“比较成本说”,是由英国古典经济学派的另一位著名代表人物大卫·李嘉图创立的,是对绝对优势理论的继承与发展,进一步完善了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简述

(1) 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也被称为“绝对成本理论”或“绝对利益说”,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于1776年在其《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一书中提出的。在斯密所处的时代,英国的产业革命逐渐展开,资产阶级原始资本积累已经完成,经济实力不断增强,重商主义的极端保护思想严重束缚了新兴产业资产阶级资本主义全面扩张的要求,阻碍了新兴资产阶级从海外获得廉价原材料与开拓海外市场的道路,自由竞争与自由贸易的思潮兴起。在此背景下,亚当·斯密站在新兴资产阶级立场上,创立自由放任的自由经济理论,在国际贸易领域提出绝对优势理论,用以解释国际贸易的动因。

由于当时经济分析工具与分析方法的限制,绝对优势理论体现出了较为简化与理想化的理论假设,由后来经济学家总结归纳为以下8点:① “2*2*1”分析模型,即两个经济体生产和交换两种产品,且产品的生产只需要劳动力一种生产要素;② 生产要素只限于国内流动,国际不流动;③ 两国均处于充分就业状态,生产要素充分利用;④ 完全竞争市场;⑤ 规模报酬不变;⑥ 完全自由贸易,交易与运输成本为零;⑦ 进出口贸易值相等,贸易达到平衡;⑧ 两国生产技术存在差异,生产同一种产品的生产成本不同。

在上述理论假设下,亚当·斯密提出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动机。亚当·斯密提出一国拥有更高生产率或更低生产成本,则该国拥有这一产品的绝对优势。国际贸易正是基于两国绝对优势的差异,在只有劳动这一种生产要素的假设下,国际贸易来源于各国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一国可以出口拥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绝对优势理论主张各国应该根据各国的现实条件参与国际分工,以实现共同利益。每个国家先天或后天条件不同,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也不同,各国应该把生产要素集中到具有绝对优势产品的生产中,并通过贸易与他国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行交换,这样各国的资源都能分配到最有效的生产部门,双方都能获利。

建立于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绝对优势理论,从全新的视角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并首次论证了贸易互利双赢的规律,揭示了国际分工与专业化生产对资源充分利用与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作用,具有积极意义。但同时,绝对优势理论也存在其局限性。亚当·斯密认为交换引起分工,而交换又是人类本性所决定的。事实上,交换以分工为前提,在历史上分工早于交换。同时,交换也不是人类本性的产物,而是社会生产方式和分工发展的结果,缺乏从需求的角度分析问题。绝对优势理论对国际贸易的解释较为片面,只解释了其中一种特殊情形,而对于一国具有所有产品的绝对优势,另一国具有所有产品的绝对劣势,两国之间贸易的情况无法做出解释。(www.xing528.com)

(2) 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也称为“比较成本说”,是由英国古典经济学派的另一位著名代表人物大卫·李嘉图创立的,是对绝对优势理论的继承与发展,进一步完善了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亚当·斯密与大卫·李嘉图同处于资本主义革命时期,而在大卫·李嘉图时期工业资产阶级同地主贵族阶级之间矛盾突出,1815年英国政府颁布《谷物法》以维护地主贵族阶级的利益,而大卫·李嘉图作为工业资产阶级的代表在争取自由贸易的过程中提出“比较成本论”,成为对抗地主贵族阶级的有力武器

比较优势理论是在绝对优势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理论模型假设与亚当·斯密基本相同,主要差别在于大卫·李嘉图认为两国的生产技术存在相对差异,存在生产成本(或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其余假设均较为一致。与绝对优势理论的分析内容类似,大卫·李嘉图认为,在两国都能生产同样两种产品的条件下,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异导致了相对劳动生产率的不同,进而导致不同相对成本与价格,从而产生两国的相对优势,国际贸易由此产生。同样在国际分工中各国不一定要专门生产具有绝对成本优势的产品,而应按照“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原则,专门生产具有相对较低生产成本(即获利较大或损失较小)的产品,并通过国际贸易交换具有相对劣势的产品,从而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与双方获益。

比较优势理论同样有其优势与劣势。比较优势理论为资本主义的自由贸易斗争提供了有力武器,促进了英国工业资产阶级资本积累与生产力的发展。同时,比较优势理论比绝对优势理论更全面、更深刻地揭示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动因,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都能按照各自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与贸易,并从中获益,即国际贸易的产生不仅源于绝对优势,更源于比较优势。比较优势理论局限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方面对国家分工产生的认识存在错误,将国际分工的发展与社会生产方式分别开来,未能正确认识国际分工中生产关系的作用;另一方面比较优势理论认为的各国利益的短期静态观往往与一国长期经济发展与优势调整相矛盾。一国经济贸易长期发展战略的制定要以比较优势为基础,同时要立足长远动态调整,最大限度地争取其在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中的利益与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