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分析及应用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分析及应用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俄林认为这种由要素禀赋决定的国际贸易带来的直接结果是两国生产要素的价格趋于一致。赫克歇尔 - 俄林理论的提出是国际贸易学理论的又一次进步,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深化发展。里昂惕夫的研究成果发布后,引起西方经济学界的极大震惊与兴趣,许多国际贸易理论也从不同角度解释这一谜题。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分析及应用

(1) 要素禀赋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又称“赫克歇尔 - 俄林理论”“H - O理论”或“要素比例理论”,最早是由瑞典经济学伊利·赫克歇尔与伯利蒂·俄林师生共同提出的,从生产要素的丰裕程度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假设条件比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更贴近现实,论证更为严谨,其理论假设主要有以下几点:① “2*2*2”模型,即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使用两种生产要素生产和交换两种产品,且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的要素密集程度不同,双方在要素禀赋方面存在差异;② 生产要素只限于国内流动,产品在国际自由流动;③ 产品与要素市场完全竞争;④ 两国生产技术相同,拥有相同规模报酬不变的生产函数,且要素边际报酬递减;⑤ 两国生产要素均充分利用,各国不能通过增加资源方式增加产品产量,且各产品的要素密集程度不可逆转,始终为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⑥ 两国消费者偏好相似,有相同的效用函数;⑦ 完全自由贸易,交易与运输成本为零;⑧ 进出口贸易值相等,贸易达到平衡。

赫克歇尔 - 俄林用生产要素的丰裕度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贸易的首要条件是产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而这种差异主要来源于两国生产成本的差异,成本差异主要由两方面原因导致:一是生产要素禀赋不同导致要素供给价格的差异,即劳动、土地与资本三种生产要素在两个国家的天然供给情况存在相对差异,一些供给丰富的要素价格相对便宜,而稀缺资源的价格则相对昂贵;二是不同产品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要素比例不同(要素密集程度不同),不同产品是由不同要素组合生产出来的,生产过程中投入不同价格要素的比例不同导致了成本比例的不同;正是这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产品绝对成本差异,进而影响了产品的国际价格,在绝对国际价差的驱动下贸易开始产生。

同时,俄林认为这种由要素禀赋决定的国际贸易带来的直接结果是两国生产要素的价格趋于一致。俄林认为生产要素虽然不能跨国流动,但其作为产品生产的主要投入必然伴随国际产品流向其他国家,产品的跨境流动弥补了要素流动的不足。贸易使一国的生产结构发生变化,各国会更多生产并出口本国丰裕要素的产品,减少生产并进口本国稀缺资源的产品。这就使各国对不同生产要素的需求发生变化,进而进一步影响生产要素的价格,其结果是本国丰裕生产要素价格上涨,稀缺要素价格下降,即国际贸易的发展会减少两国间要素价格的差异,从而导致两国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趋于均等化,这就是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赫克歇尔 - 俄林理论的提出是国际贸易学理论的又一次进步,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深化发展。首先,要素禀赋理论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产要素作为投入分析问题,多生产要素角度解释国际贸易问题相对于比较优势理论的单要素假设更符合现实;其次,从要素禀赋而不是生产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差距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动因,从而找到了国际贸易的另一个分析基础,正确指出了生产要素在各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但是,要素禀赋理论同样也存在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与比较优势模型一样,H - O模型也是建立在静态分析的基础上,忽略了技术进步的作用,在当代国际贸易与国际分工中,技术进步同样是改变比较成本的重要因素,很多国家参与国际贸易并不一定是资源禀赋差异导致的,因此该理论的适用性较为局限;第二,H - O模型主要从供给角度探讨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认为国际贸易应该发生在要素禀赋不同和需求格局相异的工业国家与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这与现实情况存在较大差异;第三,许多假设条件脱离现实,影响了该理论对国际贸易的解释力,同时在实证检验中也发现理论与现实的矛盾之处,如“里昂惕夫之谜”。(www.xing528.com)

(2) 里昂惕夫之谜

H - O理论是国际经济学领域最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被认为是继比较优势理论之后国际贸易理论史上的又一里程碑,奠定了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但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随着经济学家对要素禀赋理论所做的实证检验工作逐渐广泛与深入,这一理论与现实的相悖之处也日益显现。其中,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里昂惕夫利用他提出的投入 - 产出分析方法对美国的对外贸易产品结构进行计算,以此来验证要素禀赋理论的适用性。按照H - O理论,一国应该出口密集使用丰裕要素生产的产品,而进口密集使用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当时美国是世界上资本最丰裕的国家,按照H - O理论,美国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然而,现实的检验结果与H - O模型的结论正好相反,实际上美国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也是后来著名的“里昂惕夫之谜”或“里昂惕夫悖论”。

里昂惕夫的研究成果发布后,引起西方经济学界的极大震惊与兴趣,许多国际贸易理论也从不同角度解释这一谜题。其中有代表性的理论有五个:① 需求偏好差异说,认为H - O假设的贸易双方需求偏好相似进而消费结构相同的假设是不成立的,实际上贸易各国国民的消费偏好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偏好会对国际贸易方式产生强烈影响;② 人力资本说,该理论主要认为劳动力是非同质的,社会投资教育等投资培养的熟练劳动力对生产效率的提高更快,美国对人力资本的投入高于其他国家,按照生产率计算的美国工人数与拥有的资本量对比来看,美国就是劳动相对丰富而资本相对短缺的国家,“谜”就不存在了;③ 要素密集度逆转说,在H - O模型中一种产品的生产投入在不同的国家都是以相同的要素密集度进行生产且不会发生逆转,但现实情况是要素密集度是会发生逆转的,如粮食生产在美国因有大量机械设备的投入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而在印度则为劳动密集型产业;④ 自然资源说,该学说指出里昂惕夫的统计如H - O理论一样只考虑了资本和劳动力两种生产要素,而忽略了如土地、矿藏、森林等自然资源,证据表明,美国出口的产品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使用过程中均有大量资本投入,如果将这部分资本投入统计在内,里昂惕夫之谜也就可以解释了;⑤ 贸易保护说,很多经济学家认为“里昂惕夫之谜”是美国贸易保护的结果,H - O理论则建立在自由贸易基础之上,而美国当时的贸易政策限制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以保护这些行业,提高国内就业水平,如果取消这些贸易限制,美国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份额将会提高。

“里昂惕夫之谜”引发了各个理论解释这一谜题的思考浪潮,进而推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为后续一系列国际贸易新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