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产业组织理论:从企业集合探寻经济集中与企业制度演变的关系

产业组织理论:从企业集合探寻经济集中与企业制度演变的关系

时间:2023-05-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产业组织理论中,“产业”是指具有某种相同属性的“企业集合”。该书首次提出了经济集中与企业制度演变的关系的理论,推动了用经济学理论来理解企业制度的研究,可以说这是对作为产业组织研究的基础理论所进行的早期系统论述。在这一对期,由于可竞争市场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和博弈论等新理论的引入,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分析基础、分析手段和研究重点等均有了实质性的突破,大大地推动了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产业组织理论:从企业集合探寻经济集中与企业制度演变的关系

从产业和产业组织的角度分析流通是最重要和本源的研究之一。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文献中,“产业”一词是指从事物质生产的工业部门和行业。在产业组织理论中,“产业”是指具有某种相同属性的“企业集合”。一般认为,产业是一个居于微观经济的细胞(企业)和宏观经济的整体(国民经济)之间的一个“集合概念”,它是同一属性的企业的集合,也是根据某一标准对国民经济进行划分的一部分。

对产业组织的系统研究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近一个世纪以来,对产业组织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学术成果主要包括:伯利(A.Berle)和米恩斯(G.G.Means)于1932年出版的《现代股份公司与私有制》。该书首次提出了经济集中与企业制度演变的关系的理论,推动了用经济学理论来理解企业制度的研究,可以说这是对作为产业组织研究的基础理论所进行的早期系统论述。1933年,哈佛大学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和剑桥大学的琼·罗宾逊的《不完全竞争经济学》相继出版。这两部著作对垄断条件下的企业行为进行了具体分析,并试图说明由于垄断因素的存在而导致厂商行为发生变异,并由此影响了整个经济的运行效率,从而突破了传统经济学的非垄断即竞争的研究框架

1940年,克拉克及后来的贝思和施蒂格勒等人提出的“有效竞争”理论,以及以后贝思等人提出的市场占有率、市场集中度等理论,则为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59年,贝思的《产业组织》一书出版,提出了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三个基本范畴: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和市场绩效,并分析了三者之间的作用关系。在此基础上,贝思提出了著名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分析框架。

除了哈佛学派之外,芝加哥学派对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与发展也有着重要的贡献。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芝加哥大学的一些学者如施蒂格勒、波斯纳、德姆塞茨、梅吉等人对当时被奉为正统的结构主义理论进行了激烈的批评,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产业组织理论研究基地。1968年,施蒂格勒的《产业组织》一书出版,注重判断集中及定价的结果是否提高了效率,而不是像结构主义的支持者那样只重视是否阻碍了竞争。(www.xing528.com)

20世纪70年代,产业组织理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法国经济学家泰勒尔称之为“第二次高潮”。在这一对期,由于可竞争市场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和博弈论等新理论的引入,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分析基础、分析手段和研究重点等均有了实质性的突破,大大地推动了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鲍莫尔在1982年提出的可竞争市场理论认为,特定的市场结构并不一定会导致特定的市场绩效,因为在可竞争市场上,新企业和产业内的原有企业都面对着相同的成本函数,企业退出市场时也不存在沉淀成本,即不存在竞争者进入和退出的障碍。这样,即使某一产业内只有一家垄断企业,也就是处于完全垄断市场结构状态,竞争者进入市场的潜在威胁也会迫使现有企业降低成本、制定可维持性的价格,而不存在垄断利润。这也就是说,市场的可竞争性会自动维护良好的市场绩效,这就推翻了垄断性市场结构会引起垄断性市场行为并产生垄断利润的理论假定。

由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产业组织理论研究与过去的产业组织理论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有人将这种变化了的产业组织理论称为“新产业组织理论”,以区别原来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新产业组织理论的特征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从重视市场结构的研究转向重视市场行为的研究,即由“结构主义”转向“行为主义”;二是突破了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单向的、静态的研究框架,建立了双向的、动态的研究框架;三是博弈论的引入大大丰富了市场行为的分析,定量分析在理论研究中占有了重要的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