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馆驿:送别诗意境的重要构成元素

馆驿:送别诗意境的重要构成元素

时间:2023-05-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为馆驿毕竟是一个明确而固定的实际生活场所,有别于南浦、北林式的泛指与虚拟。二诗都堪称唐人赋咏别情的经典之作,都借助了馆驿这个场所来烘托别情,诗篇因此都分外感人,可见馆驿对于送别诗的重要意义,也说明馆驿作为送别诗的特定情境,非常有助于“临岐缱绻”、“诗意无穷”之艺术效果的造成。这么看来,馆驿作为新型的文学意象,是有助于构成离别意境,营造情感氛围,加强诗篇情韵,打动读者心弦的。

馆驿:送别诗意境的重要构成元素

送别诗自汉魏至陈隋,发展一直很缓慢,而且越到后来,越是趋于俗套和程式化。其明显标志之一就是送别场所的逐渐类型化,常见的有南浦、北林、东城、西渚等。这些意象的内涵也逐渐虚化,带有明显的象征性。表达别情的意象也趋于类型化,常以白云、黄鹄、飞鹄、翔鸿、翔凫、离鹤来象征远行者,以云乖、雨绝、归云征、惊风散来象征亲友的分别。这些趋于程式化的文学表达说明,送别诗的创作变得越来越僵化、陈腐和俗套。馆驿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这种趋向,给人们带来了新鲜意味和质实感觉。因为馆驿毕竟是一个明确而固定的实际生活场所,有别于南浦、北林式的泛指与虚拟。送别场地的明确化与诗中分别场景的具象化,使得送别诗的境界别开生面,场面新鲜清晰,具体可感,从而为送别诗带来新面貌。这一点,早在宋代就有人谈到过。《说郛》卷二〇下方岳《深雪偶谈》以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及摩诘手迹《阳关图》为例说明,“惜别诗要须道路临岐缱绻,画态亦然。……余往岁尝从贵游观画,卷首题云:‘长江风送客,空馆雨留人。’因慨古今诗意无穷,语出唐人必矣”。《绀珠集》卷五《唐宋遗史》引如意女子所赋送别兄弟诗:“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飞。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二诗都堪称唐人赋咏别情的经典之作,都借助了馆驿这个场所来烘托别情,诗篇因此都分外感人,可见馆驿对于送别诗的重要意义,也说明馆驿作为送别诗的特定情境,非常有助于“临岐缱绻”、“诗意无穷”之艺术效果的造成。诗人之所以要把送别的场所设置成“空馆”,称之为“离亭”,意在强调“离别”这一事件对于诗人心理和情绪的影响之显著,应当视为对于离别之情的一种情绪化处理与艺术化强调。

如若进一步把眼界放开,则会发现,自“初唐四杰”的时代开始,借助“馆驿”意象以营造离别情思、感伤氛围就成了不少诗人的共同艺术选择与趋向。如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寂离亭掩,江山此夜寒。”第一首交代别所为巴南津亭,时当秋高气爽,月明星稀之夜。读者进入这一设定的背景,顺着这一意脉往下读,第二首中的“乱烟”、“碧砌”就有着落了。这两个意象与前诗中的“巴南水”、“津亭秋月夜”及本诗中的“离亭掩”前后映衬,构成一幅画面优美、情韵悠然的“江干夜送图”,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境界,通过空明澄澈的江天、迷离惝恍的近景来烘托伤别的主题,创造出景与情会的艺术效果。相似的表达如杨炯《送丰城王少府》:“愁结乱如麻,长天照落霞。离亭隐乔树,沟水浸平沙。”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都以离亭、杨柳等驿树和夜色、落霞等背景来构筑意境,熔铸别意。盛唐以后的诗中,这种艺术境界很是常见。即使没有明写,有时也暗含馆驿的背景。如《太平广记》卷二七三引《抒情诗》所载武昌妓续韦蟾句:“悲莫悲兮生别离,登山临水送将归。武昌无限新栽柳,不见杨花扑面飞。”在新栽的杨柳与扑面的杨花之间,分明隐藏着“江亭”这一背景因素,正是这一离亭意象,恰到好处地整合了意境,映衬着别情,故座客闻言“无不嘉叹”,诗情因格外动人而被“唱作《杨柳枝词》”。这么看来,馆驿作为新型的文学意象,是有助于构成离别意境,营造情感氛围,加强诗篇情韵,打动读者心弦的。(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