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唐宋馆驿诗的创作情况简析

唐宋馆驿诗的创作情况简析

时间:2023-05-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馆驿诗是对与馆驿相关诗作的统称,包括以馆驿为描写对象的诗歌、以馆驿生活为反映对象的诗歌、其他与馆驿相关的诗作三类。初步统计,上述五道上的唐人馆驿诗在五百首以上。各大方向馆驿诗数量与各驿道交通繁忙的程度是一致的。馆驿诗的作者队伍庞大,涵盖面广,以下各举一至数例以概其余。《太平广记》中颇有一些馆驿鬼诗,均系作者自撰,不能作为依据。

唐宋馆驿诗的创作情况简析

馆驿诗是对与馆驿相关诗作的统称,包括以馆驿为描写对象的诗歌、以馆驿生活为反映对象的诗歌、其他与馆驿相关的诗作三类。这一概念是根据描写对象和作品内容提出的[5]。唐宋馆驿诗之所以值得单独提出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是因为它量大面广,内容上自成一个题材系列,艺术上具有独特价值。从交通文学的角度观察,它也是研究文人行旅生活的第一手材料,通过它,某些以前得不到解释或认识肤浅的文学作品、文学现象,都可获得理解,加深认识。

唐以前并没有多少馆驿诗。据查,仅梁庾肩吾《乱后经吴邮亭诗》正面描写馆驿,至于庾信《聘齐秋晚馆中丞酒》《入彭城馆》,虽系驿馆诗,且被编入《文苑英华》卷二九七“馆驿”门,但并不以馆驿为描写对象,诗歌艺术质量也甚为平庸,令人失望。整个来看,先唐诗歌从内容到形式都局限在有限的空间里,诗歌的触角还远未深入到馆驿中来。此时南北对立,交通未成网络,各地虽有驿站,但用途仅限于军事政治,国家对交通的重视程度也不及唐宋。严耕望先生研究中古交通,其《唐代交通图考》第五册仅考得先唐馆驿十余所,可见此间馆驿实在有限。逯钦立《先晋汉魏晋南北朝诗》中,也很难找到真正的驿诗,关于亭的诗歌也仅江淹《迁阳亭诗》、王褒《始发宿亭诗》、阴铿《江津送刘光禄不及》等数首。少数带有馆字的,如道馆、别馆之类,又不是馆驿的馆。此间作为接待旅客的“馆”并未得到充分发展,驿则只提供车马交通工具,主要发挥通信功能,一般不向平民和下层士人开放,只供高官、特使、军人使用,极少有文人住驿,其在繁荣文学创作方面所起的作用自然大不起来。

唐宋则不同,一则馆驿一体,二则交通发达,馆驿数目庞大(唐代馆驿总数估计超过三千所,宋代驿铺二数相加,当超过六千所),行客众多,生活条件好,有众多的旅店、客舍与馆驿配套,文人活动空间广阔,因此才有唐人馆驿诗持续二百多年的空前繁盛。

馆驿与旅店、客舍、亭子虽性质有异,功能各别,但都是文人行役所经之所,故本节将它们放在一块儿考察,视为广义的馆驿诗。根据这一标准,以唐代为例,常见的馆驿诗有如下几类:

驿诗,包括陆驿、水驿,如李商隐《筹笔驿》、王建《汴路水驿》、李群玉《山驿梅花》。名为亭实属驿的作品,也属此类,如张说《洛桥北亭诏饯诸刺史》、王昌龄《潞府客亭寄崔凤童》、孟浩然《初出关旅亭夜坐怀王大校书》,都以亭的名目出现,实则为驿。此外还包括题中省去“馆”“驿”等字的诗作,如苏珽《夜发三泉即事》,三泉实三泉驿之省称。

比驿等级稍低的驿馆,如韦应物云阳馆怀谷口》、戴叔伦《彭婆馆逢韦判官使还》。

州馆,如刘长卿岳阳馆中望洞庭湖》、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州馆的别称——客舍、公馆,如薛业《洪州客舍寄柳博士芳》、孟郊商州客舍》。

旅店、旅舍,如李端《宿石涧店闻妇人哭》、薛能《秋夜旅舍寓怀》。

陆路客亭,如吴融《游华州飞泉亭》、京兆女子《题兴元府明珠亭》。临水的水亭、江亭、津亭、河亭,如徐彦伯《淮亭吟》、孟郊《旅次洛城东水亭》、薛逢《潼关河亭》等。

按照唐南北交通大势,依据驿道走向和人员流向,则可对唐人馆驿诗作如下区分:

1.长安洛阳—汴州—宋州—楚州—扬州—润州—常州—苏州—杭州—睦州—衢州—信州—虔州—岭南。

2.长安—商州—邓州—襄阳—荆州—潭州—岳州—衡州—郴州—韶州—广州或衡州—永州—桂州—邕州。

3.长安—凤翔—兴元—金牛—成都驿道及褒斜道、骆谷道、子午谷道。

4.长安—太原—幽州。

5.长安—甘凉瓜沙伊西—安西北庭。

其中1、2为西北—东南走向,3、4为东北—西南走向,5为东西走向。初步统计,上述五道上的唐人馆驿诗在五百首以上。

各大方向馆驿诗数量与各驿道交通繁忙的程度是一致的。长安—洛阳—岭南道西连两京,东通江淮、两浙,政治文化中心与经济中心相连接,中以运河沟通南北,来往人员最多,馆驿诗也最多。长安至荆南驿道是唐时我国大陆中部地区南北交通的第一大道,北通关中、朔漠、西域,南达湘中、岭南,东通江西、吴越、闽中,西达黔中、巴蜀,南北两端辐射区域极广,行旅最盛,其余三道则远逊于此。中唐以来,河陇、西域失陷,河北为藩镇所据,北方经济凋弊,文人行旅渐少,馆驿诗也在减少,仅关中驿道上有一些诗作。

驿诗最多,馆次之,其他又次之,说明驿与唐人行旅的关系最密切。驿诗多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同一馆驿反复题写,如三乡驿在唐诗中出现十八次,长乐驿七次,筹笔驿六次。两京驿道馆驿三十余座,平均每座驿站出现三次以上,馆次之。驿的分布面和接待能力都比馆要大,故驿诗多于馆诗。

馆驿诗的作者队伍庞大,涵盖面广,以下各举一至数例以概其余。

帝王:如《南部新书》戊卷所载唐睿宗滋水驿题画诗、前蜀少帝《天回驿继题》。

后妃:前蜀徐太后、徐太妃《题天回驿》。(www.xing528.com)

公主:宜芬公主《虚池驿题屏风》。

宰相:武元衡《宿青阳驿》。

州牧:白居易《望亭驿酬别周判官》。

军使:杨巨源《方城驿逢孟侍御》。

举子:刘谷《和三乡(驿)诗》。

进士:无名氏《题长乐驿壁》。

宦官:崔常侍《官坡馆联句》。

处士:方干《题松江驿》。

举子妻:若耶女子《题三乡诗》。

僧人:无可《中秋广江驿示韦镒》。

道士:许宣平《庵壁题诗》,题于洛阳同华间诸驿。

民女:湘中女子《驿楼诵诗》及《随隐漫录》卷五所载驿卒之女的驿壁题诗。

妓女:武昌妓在武昌江亭所赋《续韦蟾句》。

太平广记》中颇有一些馆驿鬼诗,均系作者自撰,不能作为依据。

作者队伍看起来相当庞杂,但作品数量较多、质量较高、影响较大的都是著名诗人。据粗略统计,白居易有三十九首,元稹二十余首,杜甫二十七首,张祜十四首,刘长卿、李商隐、许浑十三首,权德舆、薛能、罗隐十首,戴叔伦、刘禹锡九首,杜牧八首,柳宗元、武元衡七首,韩愈、王建六首,宋之问、孟浩然、韦应物、张籍、李群玉、贾岛温庭筠五首,张说四首,其余众多的二流以下诗人都有一首以上作品,通计全唐五代作者约二百余人。诗体运用上七绝最多,其次五律,再次七律、五古、五七古、杂言、四言。长调少,短制多,古体少,近体多。以时代而论,则中唐以前古体多,中唐以后近体多,尤以五七律比重增大,七古、五绝、杂言仅是点缀。这一发展趋势与唐代古近诸体的消长大势和近体诗的发育过程是大体吻合的。在体式选择上,诗人们不约而同地选用了七绝,其次是五律和七律。究其原因,还在于短章绝句最为适合行旅生活的特殊要求。在馆驿中作诗毕竟不同于宫廷唱和及其他场合的自由创作。为了适合行旅流动不居、富于变化的特点,一般情况下,诗人都是随兴而发,适可而止,即兴赋题。各体之中,只有容量短小、利于适度发挥诗才的七绝、五律和七律才能较好地满足这一要求。五绝容量太小,七古容量太大,而且古体在中晚唐已不那么流行和受欢迎,故这些体式的作品都比较少见。

如果留意一下前面所列作家的时代分布,便会发现都集中在中晚唐,初盛唐少见。作品数量也是初唐最少,盛唐渐多,中晚唐遍地开花,佳作如林,分布面广,遍及南北。初唐时交通处在起步阶段,许多地方无驿可宿,数量有限,控制又严。初盛唐文人通常只有在以下三种情况下才会有馆驿诗:

一是贬谪。唐代凡官员左降均驰驿发遣。宋之问《早发大庾岭》:“晨跻大庾险,驿鞍驰复息。”韩愈《岳阳楼别窦司直》:“严程迫风帆,劈箭入高浪。”可见催逼甚紧。尽管如此,他们还是遵驿路而行,故贬降的官员与发遣的流人在道经常创作馆驿诗。沈佺期、宋之问、王无竞、杜审言、阎朝隐等逐臣神龙初南贬,分别在黄梅临江驿、大庾岭北驿和端州驿题诗上壁,其中端州题壁特别引人注目,论者关注较多。王勃游蜀,有《入蜀纪行诗》一组,但其中没有一首写到沿路馆驿,原因就在于他是一介布衣,不能入驿居止。

二是送别。仍以王勃为例,他虽不能住驿,但可至驿中参加活动,因此他有《白下驿饯唐少府》这类驿馆饯行诗。

三是奉使驰传按狱赈灾或奉诏赴阙。卢照邻出使蜀中,有《奉使益州至长安发钟阳驿》诗。宋之问奉使江南,作《寒食江州蒲塘驿》。陈子昂奉旨自蜀中赴洛,取道襄阳,有《宿襄河驿浦》。初唐因奉使地方或奉召入京而创作的馆驿诗作,可举的仅此寥寥数首。

盛唐以来作品增多,送别诗有杜甫在蜀中奉济驿、潭州长沙驿送别严武、韦迢之作。张说南贬,在端州驿送别友人,作诗两首。韦应物赴任,岑参远赴安西、北庭,往来两京间,都作有馆驿诗。到了中唐,科举取士极盛,官员调动频繁,使务繁剧,党争激烈,官员失宠得罪获谴者很多,行旅更盛,馆驿诗的发展加快,数量增多。五代战乱,人口锐减,邮驿荒残,馆驿诗一度减少。但入宋以后,一方面恢复了唐五代的馆驿旧制,另一方面又新创递铺制度,馆驿递铺的总数超过了唐代,文人行旅之盛亦近于唐,加上宋人喜爱文学创作,作品保存情况好于唐代,故宋代馆驿诗不仅未衰减,反而更加繁盛,这一点将在本章第七节介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