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可持续供应链与企业社会责任:和谐发展与战略问题解决

可持续供应链与企业社会责任:和谐发展与战略问题解决

时间:2023-05-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成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目标来源构建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可持续发展是企业社会责任的目标。(二)受到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影响战略环境支撑要素的破坏、难以形成战略优势、缺乏战略思想等一些战略问题是可持续供应链面临的主要问题。同时企业社会责任主要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

可持续供应链与企业社会责任:和谐发展与战略问题解决

(一)成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目标来源

构建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可持续发展是企业社会责任的目标。企业社会责任的目标之一就是实现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社会责任主要就是在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基础上,不断地投入社会公益,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尽力地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促进社会福利的增加,同时也要坚持保护环境和治理环境。

(二)受到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影响

战略环境支撑要素的破坏、难以形成战略优势、缺乏战略思想等一些战略问题是可持续供应链面临的主要问题。同时企业社会责任主要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企业社会责任为企业带来机遇,增强企业竞争力

企业通过社会责任的履行,可以增加企业的信誉和品牌形象,从而增加了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扩大了业务量,可以增加更多的收入。同时,软文化实力的提高,还可以帮助企业形成一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

第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能加大企业的创新力度,形成不断创新的氛围。

传统意义上,企业经营的目标就是股东利润最大化,但是,这种目标的存在,会使企业面对利润的诱惑时,不履行社会责任,以牺牲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为代价来进行企业的经营。但是,这种情况下,会使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最终阻碍自身的发展。但是,在企业社会责任的约束下,企业在发展经济目标的同时,要考虑环境和社会等一些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就需要不断地进行生产流程和生产技术的创新,管理流程和管理方法的创新等来满足市场的需求,促进其盈利方式和增长方式的转变。

第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增加了企业、政府、社会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企业的经营生产不仅受到自身方面的影响,而且受到其利益相关者行为的影响,所以,企业的发展,必须要兼顾其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这样,有利于企业增加自身的影响力和支持率,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注释】

[1]Peter F.Drucker:Management:Tasks,Responsibilities,Practices.Pan Books Ltd,1979.

[2]Roberts S:Supply Chain Specific?Understanding the Patchy Success of Ethical Sourcing Initiatives.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3(44).

[3]Archie B.Carroll:A Three-Dimensional Conceptual Model of Corporate Performance.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79(4),pp.497-505.

[4]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5]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语法学分析》,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6]屈晓华:《企业社会责任演进与企业良性行为反应的互动研究》,载《管理现代化》2003年第5期。

[7]常凯:《经济全球化与企业社会责任运动》,载《工会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4期。(www.xing528.com)

[8]高尚全:《企业社会责任和法人治理结构》,载《中国集体经济》2005年第1期。

[9]郭洪涛:《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比较研究——基于不同所有制的视角》,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

[10]Carroll,Archie B,Buchholtz,Ann K:Business and Society:Ethics and Stakeholder Management.South-Western Publishing Co,2000.

[11]陈志昂、陆伟:《企业社会责任三角模型》,载《经济与管理》2003年第11期。

[12]Abbott,Monsen:On the Measurement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Self-Reported Disclosures as a Method of Measuring Corporate Social Involvement.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79(3),pp.501-515.

[13]Pava Moses L,Krausz Joshua:Criteria for Evaluating the Legitimacy of Performance.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79(4),pp.497-505.

[14]R.Edward Freeman:Strategic Management:A Stakeholder Approach.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

[15]Frederick W.C:The Moral Authority of Transnational Corporate Codes.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1991(10),pp.165-177.

[16]Charkham J:Corporate Governance:Lessons from Abroad.European Business Journal,1992(4),p.816.

[17]Clarkson M:A Risk-Based Model of Stakeholder Theory.Proceeding of the Toronto Conference,1994.

[18]大卫·威勒、玛丽亚·锡兰帕:《利益相关者公司: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之蓝图》,张丽华译,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年版。

[19]Carroll,Aichie B,Buchholtz,Ann K:Business and Society:Ethics and Stakeholder Management.South-Western Publishing Co,2000.

[20]Elkington J:Cannibals with Forks:The Triple Bottom Line of 21st Century Business.New Society Publishers:Vancouver,BC,Canada,1997.

[21]Elkington J:Cannibals with Forks:The Triple Bottom Line of 21st Century Business.New Society Publishers:Vancouver,BC,Canada,1997.

[22]Oliver Sheldon: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Management.The Philosophy of Management,London,Sir Isaac Pitman and Sons Ltd.,first published 1924,reprinted 1965,pp.70-99.

[23]Akerlof:The Market for Lemons: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The Quarterl Journal of Economics,1970(3),pp.488-500.

[24]叶勇:《可持续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