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花苜蓿的管理技巧:保护苗期、孕蕾开花后再利用

花苜蓿的管理技巧:保护苗期、孕蕾开花后再利用

时间:2023-05-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苗期应严禁人畜践踏,补播改良的天然草地,也应禁牧至花苜蓿孕蕾开花后再利用。

花苜蓿的管理技巧:保护苗期、孕蕾开花后再利用

花苜蓿

一、来源与现状

花苜蓿,别名野苜蓿、苜蓿叶、杂花苜蓿,是我国高海拔地区的草地植物,在西藏、青海、陕西、内蒙古、黑龙江等省区均有分布。在我省甘南高原和祁连山地海拔2 500~3 600m高寒草地分布广泛,是优质的豆科牧草。1953年首先由甘肃省农科院绿肥利用为目的,在兰州引种试验。此后,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所,甘肃农业大学以饲料利用为目的在肃南和天祝引种试验。1979-1984年省草原工作队,甘南藏族自治州草原队,夏河县草原站又以建设人工草地为主题在天祝、夏河等地引种试验,多年多点试验都肯定花苜蓿是优良的豆科牧草,在高寒牧区有发展前途,但都未能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二、植物学特征

花苜蓿是豆科苜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主根明显,长而发达;侧根分枝多,水平生长,着生圆形或扇形根瘤,根系主要分布在30cm左右土层中。全株无茸毛,光滑,茎四梭,丛生,直立,斜生或匍匐,长30~80cm,腋生分枝2~6个,轮生于茎四周。掌状三出复叶,小叶倒卵形或纺锤形,中叶较大,长5~12mm,宽3~7mm,侧叶略小;叶缘有锯齿,托叶披针形,先端尖锐。总状无限花序腋生,有小花3~8朵,花梗长1cm,花冠黄色,具紫纹。萼钟状,长3cm,萼齿三角形,被白色柔毛。荚果扁平,矩形或略呈镰刀形,长7~10mm,宽约5mm,表面有横纹,先端具短尖。每荚含种子2~4粒,种子橙黄色或褐色,有香味,呈近心形,近方形或近长方形,略皱缩,胚两边有斜沟陷入,千粒重5~8g。

三、生物学特性

性喜冷凉气候,有抗寒、抗旱、耐瘠薄、抗霜冻强的特性。高温环境生殖生长提前,在兰州夏季复种,从播种至开花仅需32天。3月下旬春播,至7月中旬种子成熟,全生育日数仅为120~130天。在甘南,4月中旬播种,9月中旬仅有个别植株现蕾。翌年4月25日返青,7月20日开花,9月10日种子成熟,高63cm,生育天数138天,生长天数190天~200天。在天祝打柴沟,播种当年仅能进入开花期,翌年4月中旬返青,8月下旬种子成熟,生育期130天;10月下旬枯黄,生长190天。在早春播种苗期虽遭严霜,生长缓慢,但不致死亡。在初冬-10℃气温下生长滞缓,但仍能维持生机。在土壤瘠薄,肥力不足或干旱时,生育不良,呈现早衰、花荚减少、产量锐减。生长期内,土壤适宜湿度为11%~18%。单播时,呈匍匐生长,与禾本科牧草混播环境中,茎直立或斜生。

四、利用价值

花苜蓿茎枝细多,叶量丰富,含蛋白质较一般苜蓿为多,饲用价值很高,及至枯黄时蛋白质含量仍高达14%以上,除百脉根外。为其他豆科牧草所不及。适口性好,是各类家畜极喜食的优良牧草。抗寒耐霜冻,是高寒牧区建立多生生人工草地和补播改良天然草地不可多得的牧草。不足之处是植株矮小,产草量较低,一般亩产鲜草300kg左右,在栽培条件较好时亩产可达400~500kg,种子产量6~9kg。在夏河县的群众中有“甘加绵羊源于花苜蓿”之说,可见个大体健毛质良好的地方良种羊——甘加羊的育成与花苜蓿关系密切,也是对花苜蓿的具实评价。植株匍匐地面或斜生,茎枝散开,覆盖性能好,可防止土壤冲刷,是很好的水土保持植物。

据甘肃农业大学分析,花苜蓿营养成分如下表:

花苜蓿营养成分表   (%)

五、栽培利用技术(www.xing528.com)

(一)土壤耕作与施肥

花苜蓿对土壤与耕作条件无特殊要求,但仍须进行精细整地,才能保证全苗,土地应于上年前作收获后,进行浅耕灭茬灭草,深耕蓄水,熟化土壤,耙耱保墒。灌区要灌足冬水,保证来春墒情,翌年播种前,浅耕整地,施足底肥,每亩施有机肥1 500~2 000kg,磷酸钙30~50kg,加施硝酸铵5~10kg,或磷酸二铵5~8kg。进行天然草地补播时,对地面要进行轻耙轻耱或浅耕处理,便于种子覆土出苗。

(二)播种

播种用种子要选用上年采收,保存完好的种子,要求纯净,成熟度好,饱满有光泽,无病虫。花苜蓿种子硬实率高,播种前要进行硬实处理,方法有,用机械擦伤种皮,用温水浸泡1~2天后晾干;用浓硫酸浸泡20~30分钟后,捞出用清水冲洗干净,晾干再播。播种期以早春顶凌播种为好,但春夏两季均可,也可采用冬季寄子播种。播种量,种子田每亩0.5~1kg,混播及天然草地补播改良,每亩1~1.5kg,参加混播的禾本科牧草播种量须减少40%~50%。播种深度1~2cm。播种方法,种子田宜条播,行距20~30cm,人工草地混播可条播或撒播,条播宜同行混合条播,行距20~25cm;混播用禾本科牧草以早熟禾、小糠草、剪股颖、扁穗冰草、紫羊茅、无芒雀麦、披碱草等为宜。天然草地补播改良,宜采用撒播。

(三)田间管理

幼苗细弱出土力差,出苗前如土壤遇水板结,要及时破除板结层。苗期生长缓慢,易受杂草危害,要及时松土锄草,促进生长。种子田在生活第二年于分枝期和开花期,要结合灌水或降雨进行追肥,每亩施硝酸铵5~8kg,过磷酸钙10~20kg,或磷酸二铵4~5kg。苗期应严禁人畜践踏,补播改良的天然草地,也应禁牧至花苜蓿孕蕾开花后再利用。

(四)收获利用

种子成熟后易曝荚落粒,应分期采收,或2/3果荚变褐色时,早晨露水未干前一次刈割。

花苜蓿除生产种子外,一般不单播,依其特性,主要与禾本科牧草构成混播组合,建立多年生混播人工草地和补播改良天然草地利用,借以充分利用光能及其固氮特性,提高牧草产量,改善牧草总体品质,以放牧利用最适宜。但放牧时避开早春幼苗期和晚秋越冬前养分积累期。刈割利用时,其收刈时期应照顾其混生牧草生长状况,在产量质量俱佳时进行。

六、综合评价

花苜蓿抗寒、抗旱、耐瘠薄、耐霜冻,草质优良,枯草含蛋白质高,是高寒草地十分优异的豆科牧草;适合与多年生禾本科牧草混播共生,耐放牧践踏,是高寒牧区建立多年生人工刈牧兼用草地和补播改良天然草地的理想草种。在牧区耐寒高产优质豆科牧草极缺的情况下繁育推广很有价值。可确定为甘南和祁连山区的辅助草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