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乡镇企业如何促进农村非农产业转移?

乡镇企业如何促进农村非农产业转移?

时间:2023-05-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种情况的出现,进一步加重了耕地的就业负荷,使我国农业劳动者就业不充分的问题进一步突出,从而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为了控制财政对城镇居民福利的补贴数量,限制农民向城镇的流动,是当时不得已的一项措施。当然,这项措施使农民失去了大量的发展机会,也是造成乡镇企业布局高度分散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乡镇企业如何促进农村非农产业转移?

乡镇企业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中的一大支柱。1991年,乡镇企业的产值已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59.2%,农民当年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额中,来自乡镇企业的收入占84.5%。因此,乡镇企业的发展,对我国农村的全面振兴,对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近年来的乡镇企业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其中最突出的矛盾之—,就是产值增长很快,而吸收新增就业者的能力下降。

近年来,乡镇企业的产值始终增长很快,但与此反差强烈的,是乡镇企业吸收新增就业者的能力,比1988年前明显减弱。我国的乡镇企业,是在1984年后才真正“异军突起”的。1983年时,乡镇企业的职工总数为3234.6万人;到1988年,就业职工增加到9545.5万人。5年中,平均每年增加1262.2万人。曾有人认为,1985—1988年出现的农业生产徘徊局面,是由于这一阶段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速度过快造成的,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实际上,在这一阶段里,我国农业中的劳动力总数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还增加1106万人。可见,乡镇企业所承担的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任务,是极为繁重的。但在1989—1991年间,乡镇企业新增职工总数仅63.7万人,平均每年只增加21万多人,其中1989年、1990年两年,乡镇企业的职工总数,都是比上年减少的。由于乡镇企业连续3年基本没能增加新的就业岗位,因此,在这3年里,农村新增的3026万劳动者中,有2730万人不得不只能增加到农业中去就业,使农业部门中的就业者,比3年前又增加8.7%。这种情况的出现,进一步加重了耕地的就业负荷,使我国农业劳动者就业不充分的问题进一步突出,从而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应该说,乡镇企业吸收新增就业能力的下降,是其自身原有的结构、布局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乡镇企业产值中,工业产值占75%左右。因此,以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是乡镇企业的一大特征。但乡镇工业,由于受城乡分割和社区封闭这双重壁垒的限制,企业就只能分散地布局在各个乡、村之中,据抽样调查的结果推算,乡镇企业中,只有约1%是分布在县城或县以上的城市,有12%分布在乡(镇)政府的所在地,有7%分布在行政村所在地,而80%是分布在自然村中,因此,企业布局的高度分散性,是乡镇企业的又一大特征。工业企业布局分散,村村冒烟、户户做工,实际上是在农村发展工业的同时,也在促使农业向兼业化方向过渡。这种发展途径的利弊,显然不能作简单化的评价。但企业布局的过于分散,造成了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脱节,却是显而易见的事实。农村中工业的迅速发展,由于企业布局的过于分散,因而没能形成城镇效应。这不仅使已有的企业因不能集聚,而丧失了本可获得的外部规模效益;更主要的是工业的发展不能相应的带动服务业(特别是那些为工业企业的经营活动服务的行业)的发展。因此,农村工业企业布局的分散,造成占地多、扩散污染等,固然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但更主要的,还在于没能促使服务业有相应的发展,因而损失了一大批本来有可能得到的就业岗位。农村工业的发展与城镇化进程的脱节,农业中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压力就基本落到了工业企业的身上。而农村每年要新增1000万左右的劳动者,单靠农村工业企业来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压力就过于沉重。因此,为了更有效地解决农村劳动者的充分就业问题,显然就必须逐步引导乡镇工业企业适当集中布局,使农村工业化的发展,与中小城镇的发展、与服务业的发展相结合,这样才能为农村劳动者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收入机会。

造成乡镇企业的布局难以适当集中的重大障碍之一,就是农民的身份问题,“农民”本来是一种职业,但在过去的社会经济体制下,它却被演变成了一种身份。在原体制下,为了加快国家工业化资金积累的速度,对城镇职工实行了普遍的低工资和广泛的福利补贴制度。为了控制财政对城镇居民福利的补贴数量,限制农民向城镇的流动,是当时不得已的一项措施。当然,这项措施使农民失去了大量的发展机会,也是造成乡镇企业布局高度分散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现在,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城镇居民的福利制度已经开始了多方面的改革,而农民的流动性事实上也已明显增强,因此,逐步改革对农村人口的身份管理制度,就既有必要性也有可能性。农村劳动者的流动,缺乏制度性的保障,是造成乡镇企业难以适当集中的一大原因。限制农村人口向城镇的流动,是造成我国城市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过程、造成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于工业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造成农村社区经济的封闭性和分散性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这两方面的原因,又造成了农村劳动者就业的不充分,从而限制了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www.xing528.com)

对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来说,劳动者的自由流动,应当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因此,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工业化发展的客观规律,适应农村人口逐步城镇化的历史进步趋势,改革对农村人口的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单一的“离土不离乡”的农业劳动者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模式,将是促使乡镇工业企业适当集中、促使中小城镇和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乡镇企业自身进一步发展,以更好地解决我国农村劳动者的就业和收入问题的迫切要求。

【注释】

[1]本文原载于《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3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