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张家川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调研

张家川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调研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张家川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调研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是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目标之一”。目前,张家川县劳动力转移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劳务输出正逐渐由体力型向高素质、技能型转变,零散型向规模型转变,短期型向长期型转变。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是张家川县农村劳动力结构的重要特征。

张家川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调研

张家川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调研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是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目标之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劳动力资源和人力资本配置的主要内容,是实现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思路和重要措施之一。张家川县作为一个农业人口多,人均耕地面积少,农村剩余劳动力丰富的经济欠发达的民族自治县,进一步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对于促进农民增收,维护社会稳定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张家川县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张家川县属国扶贫困县,同时也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全县人均耕地不足2亩,农村剩余劳动力8.37万人,农村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发展劳务经济,取得了显著成效。2009年,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8万人(次),其中:有组织输送119批(次),农民工2.39万人,新建劳务基地10个,共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6520人次。同时,县劳务部门在全国建立了62个关系稳定、合作全面的劳务协作点(其中2010年新建的有9个)。这些措施有效地促进了劳务经济的发展。

根据我们调查,目前全县15个乡镇31个村共有外出务工人员3215人,务工地点涉及广东、陕西、宁夏、青海、北京、四川、新疆、河北、山西、山东、内蒙古、江苏等12个省、市、自治区,外出人员中,男劳力所占比例较高,为71.2%,女劳力所占比例为28.8%;30岁以下的占56.4%,31~45岁的占36%,46岁以上的占7.6%;年龄20~35岁的青壮年劳务人员以常年务工为主,年龄较大的务工人员以短期务工为主;家庭土地少的劳务人员以常年务工为主;在这些外出务工人员中大多数从事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技术含量低和劳动报酬不高的行业。据统计,在张家川县劳务人员中,从事建筑业的占28%,饮食业的占31%,加工业的占6%,批零业的占5%,农业生产的占5%,交通运输业的占2%,从事搬运等其他行业的占23%。这些务工人员月收入大部分在300~1200元之间,有技术的务工人员月收入可达到2000元。目前,张家川县劳动力转移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劳务输出正逐渐由体力型向高素质、技能型转变,零散型向规模型转变,短期型向长期型转变。特别是近年来,张家川县充分发挥自己在民族风味食品加工方面的优势,打造自己的民族劳务品牌,紧紧围绕市场导向、社会需求,坚持诚信敬业,逐渐走出了一条“品牌占市场,靠特色打天下”的路子,在全国各省打响了民族品牌。如2009年,张家川县共对1000人进行了以烹饪为主的基本技能培训。目前,张家川县在北京牛街清真餐馆行业务工人员已超过3000人。恭门张巴村、袁家村与仁湾村有380多人在西安北大街建立了餐饮业张家川一条街,年创收入60万元。木河乡坪王村每年输转劳动力500多人次,实现劳务收入人均达到1181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82.6%。通过劳务输出,全县农村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

二、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培训工作实效性不强。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是张家川县农村劳动力结构的重要特征。据统计,外出务工人员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20%,初中文化程度占63%,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占15%,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只占2%;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10%左右。绝大多数农民工无一技之长。因此,大多数务工人员只能从事劳动型、体力型工作。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既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也制约了农村劳动力就业层次的提高。劳动力供给与市场需求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在进城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中,绝大多数从事脏、累、苦、险和低收入行业,高层次就业的比例很低。近几年来,虽然政府在对农村劳动力培训方面不断加大力度,但由于管理体制松散,教育资源和培训资金难于整合,有组织、成规模的培训工作很难展开。从整体上看,当前张家川县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工作效果并不显著,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张家川县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竞争能力,并最终影响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二)基础投入严重不足,基层工作十分薄弱。相对而言,政府部门更加关注城市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而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则显得支持力度有限。由于政府的信息服务工作滞后,许多农民与外界接触少,获得用工信息的渠道不多,获取的信息量少,在外出务工的时候,时常面临不知往何处去,出去后干什么的困难。张家川县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农民心存希望走出乡村,受尽颠沛流离之苦后,倒贴盘缠,空手而归。由于培训服务滞后,培训服务量少面窄,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没有机会接受培训,加上多数农民低学历、缺技能、无特长,务工人员素质不能与城市的产业化、智能化相适应,影响了农民的就业。据统计,目前通过政府组织外出的仅占15%左右,外出人员带动、亲朋好友介绍、单位自行招工等自发外出的则高达85%。政府还不能比较全面地掌握农村劳动力资源及转移的基本情况,无法进行宏观分析和科学决策。由于缺乏信息平台,劳务市场的用工信息和农村劳动力的求职信息难以实现自动对接,张家川县70%以上的农民外出务工是靠外出的农民工获得信息,而从公众信息渠道获得就业信息的却很少。农村劳动力转移只能继续走自发盲目转移的途径。

(三)思想保守、观念陈旧,影响劳动力转移的进一步发展。一是大多数农民受小农意识和陈旧思想的影响,不少农民怕苦畏难,怕担风险,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受传统的固守土地思想和不愿背井离乡去吃饭观念,缺乏闯荡的意识,宁可成年守着几亩地,也不愿走出去闯一闯。二是多数人的意愿是“离土不离乡”,目标首先是本乡镇,其次是本市区,选择外省市的极少,主要是缺乏敢闯敢拼谋大业的思想,局限于小农意识,维权意识差,害怕工资、安全、生活方面得不到保障。

(四)劳务输出总量不大,流动范围不广,季节性流动显著,没有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辐射面。一是剩余劳动力总量大、素质低,寻找工作难。调查显示,2009年张家川县外出打工的劳动力中,外出目标、就业门路基本落实的占72.3%,“毫无目标,出去再说”的占27.7%,在省内的占70%,省外只占30%,这说明农村外出务工绝大多数拥挤在省内,在省外劳动力市场份额很小,辐射带动面不大。二是对季节性流动的“农民工”管理难。调查显示,张家川县农村劳动力断续转移(隔年或一年内不足6个月)的占68.4%;一年换一个城市或地区的占21.5%;职业不稳定的占28.6%。劳动力转移还处在散兵游勇式无序流动状态,这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不确定性,极易形成失控,给户籍的管理和对社会劳动力的宏观调控加大了难度。

(五)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环境比较差。主要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还得不到有效保护,绝大部分农民工没有享受到社会保障政策,以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将农民工完全纳入。农民进城务工仍然受到许多不合理限制。

三、加快张家川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和建议

(一)发展教育和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要把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术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统筹考虑,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劳动技能培训,建立政府、企业、大专院校、职业职能培训机构等共同参与的社会化培训机制。教育、劳动、人事等相关部门要加强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培训工作,特别对外出劳动力要组织必要的培训,确保劳动力的输出质量,增加劳动力的就业机会。(www.xing528.com)

(二)强化组织领导,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健康有序流动。农村劳动力转移,要立足本地,面向全国。要明确各相关部门在推进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中的职责。县、乡、村要把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抓手,精心组织,统筹规划,切实抓紧抓好。

(三)加强宣传,促进思想观念的转变。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宣传国家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的方针政策,在全社会形成关心农民工、理解农民工、帮助农民工的良好氛围,为落实政策、优化环境创造良好的舆论导向

(四)鼓励打工人员回乡创业,促进本地区经济繁荣和发展。要鼓励打工人员积极回乡创业,为本地区经济发展作贡献。地方政府应为这部分人提供宽松的创业环境,在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把他们在外创业的经验当成一笔宝贵的财富,发挥其潜在优势,带动地方经济更快发展。

(五)加快小城镇建设,扩大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容量。小城镇是农村经济文化活动中心,是联系城市和农村的桥梁和纽带。要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为本地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聚集资金流、信息流、物流和人流,使之成为产业聚集的中心,劳务经济区域中心。

(六)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广泛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要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生产出更多的无公害农产品,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要依托龙头企业的带动,使农村劳动力从传统的种植业向高效种养加转移。通过大力培植各具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努力提升县域农业特色水平,进一步调出特色、调出规模、调强产业、调高效益,从农业内部消化剩余劳动力,增加收入,致富农民。

(七)加强组织管理,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规范化程度。为促进张家川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建议省市县三级都要建立由政府主要领导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协调机构,统一组织协调本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彻底改变“多头管,无人管”的局面,对外出务工人员要建立个人档案,对其去向、从事的职业等情况进行登记,要求外出务工人员定期反馈信息,必要时与转入地政府取得联系,认真落实劳动职业中介组织的许可制度,规范中介服务行为,严厉打击非法中介服务和各类欺诈行为,切实维护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

(八)加强有关的法律、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一是要尽快完善相关的配套法律建设,切实保护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权益,即保证其务工的收入,以及土地转让的收益。二是建立完善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如转包、代耕、股份经营等比较成熟、规范的土地流转方式,规范农村土地的转让行为,保证广大农村劳动力能真正从土地上脱离出来,实现土地的集中经营。三是建立社会化的保障体系,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必须全面建立,并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认识和信任社会化保障体系的功能和作用。四是在具体工作中,既不能把农村就业与城镇就业割裂开来,也不能因为城镇就业困难而忽视农村就业问题。要尽快取消城镇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就业条件的区别,取消户籍管理制度对就业的限制,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机制。

第三十二期乡镇干部培训班

麻继武 张家川县胡川乡政府

洪芳兰 张家川县张棉乡政府

指导教师:席章友 法学教研室副教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