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水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对策调研报告

清水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对策调研报告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水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与对策清水县是国家扶贫开发的重点县,全县总面积2012平方公里,辖6镇12乡、260个行政村、1125个村民小组。

清水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对策调研报告

清水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与对策

清水县是国家扶贫开发的重点县,全县总面积2012平方公里,辖6镇12乡、260个行政村、1125个村民小组。全县总人口31.5万人,农业人口29.4万人,占总人口的93.3%,其中农村劳动力有13.42万人,占农业人口的45.6%,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496元;输转农村剩余劳动力7.28万人,劳务收入4.26亿元,农民人均实现劳务收入1449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2496元的58.1%。面对这一基本县情,清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劳务输转工作,明确提出要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全县的四大支柱产业来抓,通过抓培训、提素质、建基地、促就业、抓品牌、增效益的工作措施,从而有效地增强了农村劳动力输出的质量、规模和效益,促进了全县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清水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取得的成效

1.输转规模不断扩大,劳务收入不断提高。近几年来,清水在新疆、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共建成劳务基地617个,输转劳动力和务工收入逐年攀升。2007年,全县输转剩余劳动力4.03万人,劳务收入2.12亿元;2008年,输转剩余劳力6.4万人,劳务收入3.5亿元。2009年清水县向新疆建设兵团农六师、农七师、农八师成功输送摘花工5600余人,创劳务收入达到1680万元;向北京输送轩辕家政服务人员1000余人,向天津、上海输送建筑工1.3万人,创劳务收入520万元。2009年,清水县共输转剩余劳动力7.28万人,创劳务收入4.26亿元,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9.9%以上。

2.城乡劳务管理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一是以基层为重点,建立健全管理服务体系。目前18个乡镇、260个行政村全部建立了劳务管理服务机构,并确定了专人负责,做到了办公机构、场地、人员、设施、工作五“落实”,劳务宣传、培训、输转、维权有了明显进步。二是成立了清水县诚信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民勤家政、启智电脑培训学校阳光工程微机培训中心等4家中介机构,专门进行职业指导、培训、政策咨询及劳务宣传代理的一条龙服务机构。三是确立清水县劳务派遣服务中心、天水农业学校、清水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启智电脑培训学校等4家农民工培训机构,认定永清镇、秦亭镇、山门镇等8乡镇为农民工培训基地,从而为清水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有力保障。

3.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农民工综合素质明显提高。一是充分发挥了农民工培训机构和乡镇农民工培训基地的主阵地作用,根据劳动力需求,开展了电脑、建筑、农机驾驶、农村经纪人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培训,使农民工综合素质明显得到提高。二是联合企业开展岗前培训,更好地满足了企业单位的用人需求。三是大力开展职业技能鉴定,从而使农民工的技能水平有了明显提升,进一步拓宽了农民工的就业渠道。

4.农村剩余劳动力输转形成了一些有效模式。清水县在剩余劳动力输转方面探索出了几条有效途径:一是先出带后出模式;二是老乡带老乡模式;三是培训促动模式;四是有组织输出模式。通过这四种模式激活了农村人力资源,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民消费水平。2009年清水县劳务工作取得了天水市第一名的好成绩,被甘肃省确定为劳务输出示范县。

二、清水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偏低,劳动力转移效益偏低。2009年全县外出务工的7.28万农民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7500人,占外出务工人员的10.3%;初中文化程度39600人,占外出务工人员的54.4%;小学及以下程度的25700人,占35.3%。文化知识与劳动力技能的缺失,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劳务输出的质量和效益,导致务工人员适应能力较差,只能从事一些技术含量低、脏、累、险、重的粗活,无法在发达地区从事相对稳定的、长期的、工资待遇较好的工作,劳务输出主要以苦力型为主。

2.部分农民思想保守,对劳动力转移的认识不够。部分农民工传统守旧的思想观念深深阻碍了劳动力的转移,他们小农意识强,视土地为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不能完全舍弃土地,怕失去生活保障;另外,部分经商人员收入低、外出打工人员领不回工资,对有外出务工意愿的农民影响很大,认为外出就业风险大,不如靠土地的收入稳定。

3.技能培训相对滞后,劳动力不能很好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虽然市、县为了促进劳务输出工作,对一些务工人员进行了培训。但由于受经费、师资、设施等因素的制约,无法对劳动力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培训。劳务培训工作基本停留在引导型培训的低层次上,加之外出务工人员受时间及资金和场所等因素的制约,职业技能培训组织实施相对比较困难。部分渴望接受培训的农民工得不到相应的技能培训,农村人力资源潜力没能发挥出来,劳动力普遍欠缺用人单位所需的专业技能,使得部分劳动力得不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工资收入低。

4.服务体系不健全,劳动力供求信息不畅通,转移方式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全县虽然初步建立了劳务工作服务体系,但信息覆盖区域以城区及乡镇为主,部分农村仍存在信息盲点,乡镇劳务工作站还未真正发挥其职能作用,乡、村、组三级信息网络的形成不尽完善,农村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咨询、就业等工作开展不够深入、不全面,导致农民外出务工盲目性较大,增加了务工的成本和风险;今年以来,政府加大了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力度,但亲朋介绍转移和自主转移比例仍然较大。还有一些急于实现就业的青年,不从自身条件或家庭条件出发,仅凭个人意愿或一时的冲动,盲目外出求职,结果“无业”而返,甚至上当受骗,造成人力、财力、时间的浪费。

5.保障制度落实不到位,务工农民权益难以得到保障。现行城乡二元体制,导致一些长期进城务工的农民享受不到与市民一样的医疗工伤、失业保险、住房、子女上学等社会保障,使进城务工农民缺乏归属感和有受到被歧视的感觉,沦为城乡边缘人和城市弱势群体,权益得不到有效维护。

三、清水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www.xing528.com)

1.政府要高度重视劳务输转,加大宣传力度,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清水县政府应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稳定和扩大农民工就业。组织开展针对农民工的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加大宣传力度,为农民工提供免费、便捷、高效的就业服务。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引导农民工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各级政府要在思想上把劳动力转移流动问题纳入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通过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各种灵活多样的形式,大力宣传实行城乡统筹就业、发展劳务经济的客观必然性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要积极引导全社会特别是广大农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建立部门间工作协调机制,及时掌握本县境内开工建设项目的用工状况,积极协调施工单位,尽可能多地招用当地农民工。

2.整合职教资源,强化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高低,是发展劳务经济,推进劳务经济扩量提质的前提。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使“体力型”劳务输出向“智力型”劳务输出转变,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变。

3.加大劳务品牌建设。根据清水县农民工吃苦耐劳的特点打造以“勤劳、智慧、诚实、守信、专技”为主要内涵的劳务品牌。在大力宣传的基础上,重点培育已经形成且具有一定市场占有率的工种,力争全县注册4个劳务品牌,即“轩辕故里建筑工”、“轩辕故里家政服务员”、“轩辕故里缝纫工”、“充国保安”等劳务品牌,促进劳务输转由一般型、地域型向特色型、品牌型转变,从而打造一流的劳务品牌,提高务工收入。

4.实现内外调整,大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随着国家扩大内需的措施逐步实施,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整村推进、灾后重建、乡村道路建设、农田基建、支柱产业、龙头企业建设,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政府相关部门要及时调整劳务输转思路,加大调整的力度,将对外输转与当地转移相结合,引导务工人员离土不离乡、就近就地转移。建议政府在天平铁路、甘肃华能公司天水电厂等项目建设中,优先使用返乡农民工。

5.加快对外出务工农民的支持保障制度建设。着力建立健全农民工保障性机制,建立健全扶持外出务工农民长效机制,扶持建立农民工返乡创业基地,搭建农民工返乡创业服务平台。同时,要通过法律、政策和市场等多种手段,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培训的长效机制,包括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机制、稳定的经费投入机制、面向市场的运行机制、农民接受培训的动力机制、规范的监管机制。探索建立健全合理、方便、实惠的输出地农民工养老保障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农民工工伤保障制度。

6.完善输出机制,健全服务体系。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来看,提高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市场化程度,为劳务输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是劳务输出市场化的一种必然趋势。一是要充分发挥各级组织在劳务输出中的推动作用。乡镇、村组要进一步强化认识,将劳务输出作为农村工作的重点和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通过信息服务、技能培训、组织引导来促进劳务输出工作。二是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使劳务输出真正进入市场化运作的轨道,才能实现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三是要完善信息沟通渠道。建立以县、乡镇、村为主体的劳务输出信息网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四是要强化计划目标和考核机制,将劳务经济指标纳入各级政府目标管理体系,加大考评力度。

7.关注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消除在外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留守儿童由于家长长期在外工作,得不到父爱母爱的温暖,容易产生抑郁、焦虑等不正常行为。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加强村级幼儿园建设,让更多的留守儿童能够快乐健康地成长,老师应及时沟通孩子的学习、生活、思想状况,让孩子的父母能够在外安心务工;留守老人年纪已高,体弱多病,孤单,生活不能自理,需要照顾。乡村两级应建立一定规模的敬老院,更好地解决留守老人的生活及养老问题,使留守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从而为外出农民工创造良好的务工条件。

8.鼓励返乡创业,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既是发展地方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也是劳务输出的最终目标。政府应对农村、农业经济作出较大贡献的返乡农民工予以表彰并重点培养,符合条件的要积极吸收加入党组织;对政治素质好、热心公益事业、确实优秀并具有管理才能的,可根据有关规定按法定程序聘为乡镇干部或村干部。对返乡农民工,如“种植大户”、“养殖大户”、“营销大户”等要树立好典型,充分利用现代宣传媒体,报道返乡农民工的先进事迹和成功经验。健全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制度,把有真才实学,在科技推广、技术推广中产生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人才和其职称评定结合起来,使返乡农民工有名分,并落实相应的待遇。由此推动“打工潮”走向“创业潮”,实现输出人员、引回生产力的“双赢”,达到“放出小雏鸟,引来金凤凰”的目的,从而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增添新的活力。

第三十二期乡镇干部培训班

汪忠和 清水县丰望乡政府

梁文海 清水县白沙乡政府

程具满 清水县白沙乡马沟村

指导教师:赵具安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编辑室副主任、副教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