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桑耶寺:多元文化艺术的交融之地

桑耶寺:多元文化艺术的交融之地

时间:2023-05-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桑耶寺内保存有自吐蕃王朝以来西藏各时期的雕塑和壁画,体现了多元化的艺术风格,据载,赤松德赞、莲花生大师就佛像形象进行讨论。桑耶寺乌孜大殿各层建筑里的塑像和壁画也按照各自不同的风格进行设计。[10]到了元代,桑耶寺浮雕塑像“绿度母坐于大莲花座上”,体现了尼泊尔的造像艺术特征。所以,桑耶寺的雕塑壁画从佛教传入起,就带有多元文化的色彩。

桑耶寺:多元文化艺术的交融之地

佛教造像艺术是随着佛教传入吐蕃而得到发展的。西藏周边相邻的都是佛教极盛行的地区和国家,从吐蕃时期开始,藏区佛教造像就受到多种文化因素的影响,佛像艺术发展过程是将各方面的因素兼收并蓄,融合发展。 藏传佛教显密并重,在其神学造像中完整地体现了显教、密教的不同造像。藏传佛教密宗修法注重像设,藏传佛教一兴起即承袭这一特点,“以佛像为佛之真身进行崇拜”[5],藏传佛教造像题材源于印度佛教晚期佛像,在此基础上又继承了西藏地方的原始本教诸神,还将中原及蒙古等地的一些神祇纳入其中,构成了神祇众多庞杂的藏传佛教神佛体系。

桑耶寺内保存有自吐蕃王朝以来西藏各时期的雕塑壁画,体现了多元化的艺术风格,据载,赤松德赞、莲花生大师就佛像形象进行讨论。莲花生大师主张按照印度风格,赤松德赞赞普主张按照吐蕃风格建造佛像,“将吐蕃是全体属民集中起来,建造吐蕃型的佛像吧”。[6]于是,在召集而来的吐蕃百姓中,以俊美男子和漂亮女子为形象,塑造了度母殿中的卡萨巴尼观音菩萨像和度母像等。[7]说明桑耶寺塑像是在吐蕃本土雕塑传统基础上,利用吐蕃自身模特,吸纳印度、中原内地的佛教艺术风格,塑造了桑耶寺的雕塑艺术。

桑耶寺乌孜大殿各层建筑里的塑像和壁画也按照各自不同的风格进行设计。底层今有经堂佛殿,里面是藏式佛像,大殿按照藏式雕塑风格塑有释迦牟尼及其他塑像。中层塑有唐朝造像样式,现供奉大日如来、释迦牟尼和无量光佛等塑像,这层有记载藏族历史的壁画。顶层具有印度艺术特征,雕塑有大日如来佛像、八大菩萨等等,按印度人形象雕塑的菩萨像等。[8]一些供奉在桑耶寺的金铜佛像,面部较圆,颜色加深,面部装彩较厚。[9]12至13世纪桑耶寺石雕“无量寿佛结跏趺坐于仰莲座像”,塑像头饰衣着具有藏地风格,兼容了印度藏地的艺术风格。[10]到了元代,桑耶寺浮雕塑像“绿度母坐于大莲花座上”,体现了尼泊尔的造像艺术特征。[11] 明代桑耶寺里塑造的高 200 厘米的释迦牟尼佛像,头戴五叶宝冠,大耳直鼻,细眉大眼,面部表情宁静庄严,具有印度藏地造像风格特征。

历史上桑耶寺里的壁画几经破坏,之后不断补修,依然留下了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的壁画题材。寺院回廊殿堂上满绘壁画。西藏历史发展的壁画,讲述了宗教对藏地历史的描述。还有桑耶史画、莲花生传、宴前认舅图等,属中印交流和藏汉友谊的题材。(www.xing528.com)

桑耶寺的乌孜大殿保留了史料最为丰富完整的西藏壁画。壁画反映了西藏先民风土人情和受到汉地文化的影响。绘画内容有神话故事、牦牛舞、杂技等内容的壁画[12],史料记载,金成公主入吐蕃时,唐中宗“赐锦缯别数万匹、杂技诸工悉从,给龟兹乐”[13],还有反映吐蕃时期藏族古代体育运动的竞技项目壁画,生动有趣:举石、摔跤、长跑赛马,举石的参赛者身着长袍,腰系扎带,脚蹬高腰统靴,这是藏式绘画艺术的典型特征。虽然这些壁画是后来绘制的,但是继承了早期绘画的题材风格。[14]

有些壁画是建寺时期就保留下来的,壁画既凸显了藏式画风,又具有中原佛教美术画风,画家很可能是个来自中原的汉族艺人,譬如在强久斯玛吉林殿所砌筑的墙体式的壁画。[15] 佛教壁画造像具有印度或汉地佛教艺术的描绘特征,又具有西藏本土的特色。譬如从菩萨的装束来看,拥有吐蕃王室家族特有的帽子,头上用布条高高包起的卷筒状高帽;衣服为翻领长袍,大耳环。有人认为这是受伊朗服饰影响。但是塑像作品出自中原的汉族艺人之手,体现了吐蕃时期藏民族与周边民族之间文化上的交流与友好往来。[16] 北大洲桑结林壁画“佛母讲经图”[17],从菩萨微胖的脸部,圆润秀气的神态看,具有汉地唐朝佛教神像的特征。

所以,桑耶寺的雕塑壁画从佛教传入起,就带有多元文化的色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