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坚持初心,方能始终——创业者的实验故事与捞纸工的启示

坚持初心,方能始终——创业者的实验故事与捞纸工的启示

时间:2023-05-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柏里斯建造了窑炉,开始烧制。在赚到钱之后,柏里斯又开始了实验,结果再次遭遇滑铁卢。精心准备了三个月后,试验开始了,柏里斯专注地守在炉旁。周东红作为一名捞纸工,深得国内诸多著名书画家的认可与称赞,都点名要他做的宣纸。跟周东红学艺的徒弟有不少,但最终能忍受单调枯燥、起早贪黑之苦的,寥寥无几。周东红给我们的启迪,或许就是那八个字——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坚持初心,方能始终——创业者的实验故事与捞纸工的启示

我曾参加过一次和大学生的交流会,当时问过在场学生这样一个问题:“有多少人现在读的专业,是自己当初想学的?有多少人还记得,自己年少时的梦想?”虽说都是年轻的学子,可听到的回答,还是让人不禁有许多感慨。

是的,很多人在成长的路上,都忘记了自己当初的梦想。大学只是一个开始,步入社会参加工作后,能够有始有终去完成自己梦想的人,就更是寥寥无几了。坚持初心,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要承受生活的辛苦、舆论的压力、诱惑的干扰、失败的撞击,谈何容易?

然而,也有少部分人,无论生活如何艰险,环境如何嘈杂,他们始终选择咽着苦涩,朝着梦想向前。正因有了他们的坚持,才有了世间的一个个传奇。

1510年,柏里斯出生在法国南部,成年后的他继承父业,从事玻璃制造。

偶然的一天,柏里斯看到一只产自意大利的精致彩陶茶杯,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当时,法国还尚未有人生产彩陶,都只是做一些粗糙的坛子。望着眼前这只精美的彩陶杯,柏里斯萌生了一个念头:既然他们能制造出来,我也能!

柏里斯建造了窑炉,开始烧制。可惜,情况并不乐观,他忙活了几年也没有烧制出彩陶,反倒让生活陷入拮据。为了养家糊口,柏里斯不得不重操旧业,但他并没有放弃最初的想法。在赚到钱之后,柏里斯又开始了实验,结果再次遭遇滑铁卢。此后连续几年,柏里斯不断重复着这样的生活模式,赚钱买材料、做试验,只是都没能成功。

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让周围的人给柏里斯贴上了各种贬义的标签,家里人埋怨他不务正业,邻居们笑他是傻瓜。对这一切,柏里斯没有辩解,只是默默地承受着。镇上的一位小老板很同情柏里斯的处境,主动资助他全家六个月的生活费用,让他心无旁骛地再试半年。

精心准备了三个月后,试验开始了,柏里斯专注地守在炉旁。精力体力上的消耗,失败的长期折磨,周围人的评头论足,各种担心忧虑,以及漫长的等待,让柏里斯几近崩溃。可就在这时,燃料偏偏不够了,怎么办呢?无论如何也不能让火停下来,柏里斯焦急地想着对策。

柏里斯看到院子里的木栅栏,想都没想就开始拆,但这些木头也只够烧一天。情急的柏里斯把所有的家具都劈开,扔进了炉子里。妻儿们被柏里斯的举动吓坏了,撕心裂肺地哭了起来,人们都说柏里斯疯了。

柏里斯没有疯。眼看成功就在眼前!可谁会想到,当一切就绪的时候,炉内突然发出了“嘭”的一声响,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爆炸了,所有的产品都被蒙上了黑点,成了残次品

有人想出资买这些次品,柏里斯不肯卖,挥起棒子将它们打个粉碎。镇上小老板资助的期限已到,全家人又陷入了没饭吃的境地。走到这一步,柏里斯也很受挫,历经千辛万苦,眼看着即将到来的成功,毁于一旦,这种心情绝非是语言可以形容的,这真的能把人逼疯。

柏里斯挺住了,一番沉思后,他又一次重操旧业养家糊口。一年后,柏里斯恢复了元气,又走上了试验之路。就在这一年,柏里斯成功了!他的产品被当作稀世珍品,价值连城,艺术家们争相收藏。柏里斯烧制的彩陶,至今还在法国保留下来的古老建筑上散发着耀眼的光芒。(www.xing528.com)

16年的艰辛和等待,16年的尝试和失败,人生有多少个16年?又有多少人能在饱经失败的打击后还有勇气去坚持最初的理想?柏里斯做到了,16次的失败并未让他怀疑自己、放弃自己,靠着这份坚持柏里斯最终创造出了奇迹。

若说柏里斯的年代离我们太远,那么现代的一些独具匠心者依然值得我们尊崇和学习,譬如《大国工匠》里讲到的一位手艺人——捞纸大师周东红。

国画大家李可染说过:“没有好的宣纸,就做不出传世的好国画。”一张宣纸从投料到成纸,需要一百多道工序,决定宣纸好坏的就是捞纸这道工序。周东红作为一名捞纸工,深得国内诸多著名书画家的认可与称赞,都点名要他做的宣纸。

什么是“捞纸”?就是两个人抬着纸帘在水槽里左右晃动,一张湿润的宣纸就有了雏形,整个过程不过十几秒。可,宣纸的好坏、薄厚、纹理,全在这一“捞”上。

提起这道工序来,周东红解释说:“这叫一帘水靠身,二帘水破心。”双手要摆在水面上,不能动,像绳子一样吊着,然后整个手抬起来45度,抬得齐肩那么高,从正中间下手,用双手舀水往前走大概十五厘米左右。周东红和他的搭档们,每天要重复这一捞纸动作1000多次。

做成的每刀宣纸的重量,上下误差不能超过1克。三十年来,周东红每年要捞30万张左右的纸,每一刀纸误差都不超过这个范围,没有不合格的。如今,周东红已经是当地出了名的捞纸大师。

这样的精湛手艺,不是一蹴而就的。周东红刚刚进厂的时候,险些放弃了这份工作,因为当时周东红跟另一个同事起早贪黑地干了一个月,竟然连任务都没完成,信心大大受挫。不过,周东红是个要强的人,想着自己好不容易从一个农民变成了国有企业的技术工人,在亲友眼里也是有出息的人,若是就这样辞掉工作,拿什么脸面去见人?

自那以后,周东红开始静下心来拜师学艺,勤学苦练。那时候,周东红每天都会提早起床练习捞纸,冬天把手伸到冰冷刺骨的水里,就算长了冻疮也要继续。

一开始,周东红从事捞纸工作是为了生计,但这么多年过去,他已经慢慢爱上了这一张张宣纸。如今考虑的不是赚钱,而是如何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跟周东红学艺的徒弟有不少,但最终能忍受单调枯燥、起早贪黑之苦的,寥寥无几。

宣纸是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有1500多年的历史,一张宣纸从投料到成纸需要三百多天,十八个环节,一百多道工序。现在做这行的人越来越老,而愿意学的人却越来越少。周东红能够坚持到现在,内心是有一种使命感。周东红说,自己不知道什么叫工匠精神,只知道要做好一件事,就必须要坚持不懈、精益求精。

其实,还用过多地去解释工匠精神吗?周东红对传统技艺的精益求精和极致追求,不就是最好的体现吗?这个时代的需要的就是不浮不躁、踏踏实实的实干家!周东红给我们的启迪,或许就是那八个字——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