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问题的研究述评

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问题的研究述评

时间:2023-05-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是否发生“质的转变”,其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二种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主要矛盾论”[4]。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矛盾是当今我国社会各种矛盾形成和发展的总根源,具有普遍性、全局性、长期性。若将公平与效率视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其实就是将社会基本矛盾作为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这显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相去甚远。

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问题的研究述评

关于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是否发生“质的转变”,其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生产发展与需求不足主要矛盾论”[2]。此观点认为,在中国处于供给不足的旧态势下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基本建立,我国生产与需求呈现的新态势是需求从相对旺盛转入相对不足,供给从相对不足转入相对过剩。处于需求不足的新态势下的社会主要矛盾应该是“日益增长的社会生产同人民物质文化相对需求不足之间的矛盾”[3]。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增加消费,努力扩大需求。

该观点从一个侧面勾勒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些新情况,但这并非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造成产品供给相对过剩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因为局部过剩、买方市场的形成是针对人民群众有支付能力(即有效需求)的社会有效需求而言,人民群众的需要和人民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社会供给与社会需求之间,在总量、结构和区域布局上,既有供给相对平衡或需求相对不足的可能性,同时也会有供过于求的可能性。目前我国的确存在消费处于较低水平、相对需求不足的问题,并且相对需求不足制约了社会生产的进一步扩大。其原因在于我国中低收入阶层收入增长缓慢导致内需不足,现阶段不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得消费者存有后顾之忧,从而不敢消费;另一方面,企业盲目生产导致产品供给过多、一些地方政府无视国家宏观调控导致重复建设等原因,均会造成生产相对过剩或需求相对不足。因此,当前我国存在的需求不足是暂时、局部的现象,而不是长期、全局现象,其不可能转化为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社会矛盾

第二种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主要矛盾论”[4]。该观点认为,随着我国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生产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生存性矛盾已得到解决。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矛盾是当今我国社会各种矛盾形成和发展的总根源,具有普遍性、全局性、长期性。笔者认为,在我国市场经济运行中确实存在不少矛盾,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市场经济作为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种手段,运行过程优劣取决于驾驭者的能力。强调此种矛盾,很容易把作为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贴上社会性质的标签,在认识上并没有前进。(www.xing528.com)

第三种是“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主要矛盾论”[5]。2004年国务院《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中指出:“中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主要表现在不发达的经济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表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较大的矛盾。”有观点因此主张“经济社会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压力之间的矛盾,是在抓好发展这一要务过程中逐渐发展和凸显起来的,是长期主导我国发展的主要矛盾”[6]。笔者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确实日益突出,但不能因此将其看作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形态。这种自工业化以来便存在于世界经济发展中的矛盾是一种全球性矛盾,必然反映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全过程中,但同样无法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相提并论。

第四种“公平与效率主要矛盾论”[7]。2007年2月,温家宝在一次谈话中说:“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有两个任务,一个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极大地增加全社会的物质财富;一个是逐渐实现公平与社会正义,极大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和促进社会和谐。”[8]因此有观点认为,目前我国存在许多矛盾,但最根本的是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并认为国家最高层发出的信号意味着: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包括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两方面的综合性矛盾即“公平与效率主要矛盾论”[9]。这种观点可能没有很好体会前述讲话的精神实质。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并不等同于社会的主要矛盾。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其实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在发展问题上的具体体现。若将公平与效率视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其实就是将社会基本矛盾作为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这显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相去甚远。

第五种是“社会公共产品严重匮乏主要矛盾论”[10]。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满足基本物质需求的基础上,人们的需要结构中“公共物品需要”确已出现,并成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一个新的敏感点。近年来,教育的问题、看病的问题、养老的问题、讨薪的问题,乃至三农问题和社会秩序的问题,归结起来都是公共品供应短缺或无效的问题。但这不能说明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真正的质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私人物品极度匮乏的状况已经根本改变,公众日益增长的公共物品需求同公共物品供给短缺低效之间的矛盾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公共物品供给的高效和公平成为保证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条件。但不能因此得出“中国社会当前的主要矛盾不再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而是公众日益增长的公共品需求同公共品供给短缺低效之间的矛盾”[11]的结论。因为“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中既涵盖了人们对私人物品的需要,也包含了公共物品的需要。上述观点将社会公共物品的需要重点突出出来作为社会主要矛盾,忽略了公共产品仍是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的一部分。该矛盾凸显与把它作为社会主要矛盾毕竟不可同日而语。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到不同阶段,国民的物质文化需要针对私人产品与公共物品的需求强度会出现差异。把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视角由增加私人物品的供给转向提升公共物品供给的数量和质量,只是表明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中的主要方面发生了变化;将社会主要矛盾的侧重点由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求转向教育平等、医疗保险、社会保障、节能减排、司法公正、政府职能转变以及服务于经济社会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框架、制度安排等公共物品的供给,不仅是公共物品供给数量和质量的改进,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私人物品的供求矛盾,以进一步提高私人物品的供给数量和质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