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区域空间结构的新特性及表征方式

区域空间结构的新特性及表征方式

时间:2023-05-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网络模式是欧几里得平面几何中最复杂的平面结构,表现在全球生产网络及其镶嵌的区域空间结构中,是生产网络中各因素间的相互渗透、相互包含。间以及区域内部各节点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我国香港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之间“前店后厂”的关系模式,即为香港负责销售与营业、广东负责生产的地方生产网络。

区域空间结构的新特性及表征方式

网络模式是欧几里得平面几何中最复杂的平面结构,表现在全球生产网络及其镶嵌的区域空间结构中,是生产网络中各因素间的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与传统以固定场所为特征的地理空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本节主要是对全球化主导下新的空间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包括区域空间的多样性、区域空间边界的模糊性以及区域空间的互动性等三个方面(甄峰,2004)。

(一)区域空间的多样性

在工业化经济时代,空间内部经济系统的完整性决定了区域空间的单一性。全球化经济时代,全球生产网络组织框架下的区域空间是基于价值链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所形成的功能互补且相互融合的新的空间范畴,区域经济活动的内容、方式及其空间表现与工业经济时代相比较都发生很大的改变。管理、金融运营及品牌营销区段趋向于核心城市中心区集聚,形成城市CBD;后台服务与办公倾向核心城市城郊结合带,减轻级差地租压力并享受城市基础设施服务,形成Sub-CBD 或者服务业集聚区;研究开发与设计、高科技产品生产制造趋向于环境优美、智力密集的地区,形成科技园区或高新技术开发区;劳动密集型生产趋向劳动力廉价密集地区,形成工业区或工业基地。这些基于全球生产网络价值区段存在,但具备不同功能的区域经济空间体功能互补、相互依赖,通过彼此间的互动联系共同构成了综合区域空间结构,这些经济区域之间彼此的互动联系则是区域空间结构的动态过程。

(二)区域空间边界的模糊性

在工业经济发展的时代,由于交通通信技术的落后,区域经济的发展局限于内部区域,强调系统内部的独立性,区域社会经济联系在空间上表现为连续的、不间断的特征,并可以通过社会经济活动明确的边界予以定义。而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促使社会经济的活动开始扩展其原先活动范围而跨越更广泛的空间,区域社会经济活动表现出明显跳跃性和更大空间范围发展的特征。

在全球生产网络组织框架下,基于价值链区段劳动分工存在的空间镶嵌使得区域

图4-1 全球生产网络主导下区域空间边界变化(www.xing528.com)

资料来源:参考甄峰(2004),图2-15。

间以及区域内部各节点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而借助于发达的远程信息及快速交通网络,生产、贸易、消费等活动已经不再被局限在区域内部,而更多表现为各节点之间跨越了较大时空尺度的区域与区域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企业之间的网络联系。这使得区域空间一方面继续延续了过去空间连续性的特征,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从地方空间—区域空间—国家空间—次全球空间—全球空间不同空间层面的跳跃性。区域和城市越来越表现为一个“流动的空间”,以及在地域和功能上相互依赖、相互融合的动态弹性空间,从而使得原先以固定场所存在的区域空间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图4-1)。

(三)区域空间的互动性

在全球化条件下,区域空间的互动性不断加强,推动这一互动进程的关键力量仍是基于生产网络价值区段而存在的劳动空间分工。其中核心城市功能从产品生产制造和商品服务中心,转向知识和信息生产中心,而生产制造则转向郊区和周边次级城市。我国香港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之间“前店后厂”的关系模式(图4-2),即为香港负责销售与营业、广东负责生产的地方生产网络。这个模式成功地利用大陆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提高了香港出口加工业的竞争优势,更加强了与大陆的依存关系。在城市层面,则是城市中心CBD 与郊区工业园区之间的功能联系,CBD 为郊区工业园区提供金融、信息、知识以及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务,而郊区工业园区在生产制造方面给予CBD 支持。总之,在全球生产网络劳动分工基础上与发达交通技术和信息网络支持下,区域经济要素在空间上的集聚与扩散呈现新的特征,区域日益成为一个在地理和功能上相互融合、相互包含的动态弹性空间。

图4-2 香港—广东“前店后厂”整合模型

资料来源:Sit and Yang(1997),转引自简博秀(2004)、李健(20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