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兴庆府:西北交通枢纽的城市规划与发展

兴庆府:西北交通枢纽的城市规划与发展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兴庆府实处当时西北地区的交通要冲。兴庆府的城市设施首先是为巩固统治集团的统治与生活享受服务的。兴庆府城市建设的另一个特点是与周围地区的建设联系起来综合考虑,即今日所谓的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相结合,城市建设和地区综合开发相结合。

兴庆府:西北交通枢纽的城市规划与发展

二、兴庆府的设置

西夏的前身夏州政权的政治中心,先在夏州,继迁灵州,最后定都兴庆府。关于迁都的直接原因,史载公元1017年“夏六月,有龙见于温泉山(今贺兰县暖泉以西的贺兰山),山在怀远镇北。德明以为瑞,遣官祀之。于是有迁都之意”[12]。接着,公元1020年,李德明将都城迁至怀远镇,改名兴州。公元1033年,元昊升兴州为府,改称兴庆。公元1038年,元昊称帝,定都兴庆府。至于选择兴庆府作为国都的真正原因,据有关专家分析,可归纳为四点[13]

第一,从军事地理形势看,西夏原来的根据地银、夏一带,东南是北宋王朝领土,东北为强大的辽国,不但向外发展受到很大限制,而且周围靠近宋、辽边防重镇,军事上易受威胁,而其西北边广大地域,水草丰美,畜牧孳息,地饶五谷,但宋、辽势力鞭长莫及,成为回鹘吐蕃等民族的活动范围,他们的军事实力相对较弱。李德明父子便集中力量向西方开拓疆域。西夏建国的过程,也就是其势力不断向西扩展的过程。都城的西迁,正是政治军事实力向西扩展的重要标志。

第二,从交通地理位置看,银川平原“北控河朔,南引庆凉,据诸路上游,扼西陲要害”[14]。其地理形势比银、夏一带优越得多。从《西夏地形图[15]可见,由兴庆府经顺化渡或吕渡东渡黄河,可达银、夏州党项族的老根据地,并由此通达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宋东京(今河南开封市);北去白马强镇军,可控制阴山东西向大道;西扼贺兰山信宿谷、大象谷、大白羊谷等九条山间谷道的咽喉,越过这些山间隘口可北去大漠边防地带,西北抵西夏西部重镇黑山威福军,西去凉州(今甘肃武威市)和河西走廊其他各地;南下直达原州(今宁夏固原市),并由此西通会州(今甘肃靖远县东北)、凉州等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东南则直趋环州(今甘肃环县)、庆州(今甘肃庆阳市)以至关中。兴庆府实处当时西北地区的交通要冲。

第三,从经济环境看,兴庆府周围地区农牧业比较发达,相对稳定的引黄灌溉农业可以保证城市的军需民食。除了原有的唐徕、汉源古渠等灌溉之利外,元昊时又修建了贺兰山东麓洪积冲积平原上由青铜峡至平罗县境的“昊王渠”,长达二百余里,使兴庆府四郊的农牧业生产有了更大发展,成为西夏境内的粮食基地和重要牧场之一。

第四,怀远镇在后汉或南北朝可能已有原始居民点,隋唐以来党项、回鹘、吐蕃等民族相继进入该地,大大地促进了该地经济的发展,宋代的怀远镇已是著名的“河外五镇”中的首镇。李继迁攻取灵州时,“尽逐居民城外”,数万百姓“皆徙依怀远”。[16]说明了该镇用地广阔,具有相当大的容纳力。德明在西夏草创时期,下决心将国都由中心城市灵州,渡河迁至怀远,其城市原有的基础规模无疑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怀远镇原来的城池规模很小,不适宜作为国都的要求。德明迁都后,乃“遣贺承珍督役夫北渡河城之,构门阙宫殿及宗社籍田”[17]。史家在评论德明一生对奠定西夏基业的贡献时,把“北城怀远”也作为其重大业绩列入,可见定都怀远镇,重修兴州城是西夏开国初期的一件大事,城市建设工程是相当庞大的。经过十余年,城池宫室才初具规模。元昊继位,又大兴土木,先是1033年开始,在原有宫室的基础上,进一步“广宫城,营殿宇”。从1046年起,更“于城内作避暑宫,逶迤数里,亭榭台池,并极其胜”[18]。城内外各项为统治者服务的设施进一步充实完善。(www.xing528.com)

▲承天寺塔

(西夏)

兴庆府的城市设计,直接受到唐代长安与北宋东京的布局影响:城内居民估计在二十万上下;城成长方形,周十八余里,护城河阔十丈;南北各二门,东西各一门,有光化门、南薰门等,城门上建城楼;道路成方格形,街道较宽,有崇义等二十余街坊;皇家手工业作坊集中于宫城官厅宗教活动场所有承天寺、高台寺、戒坛寺、佛祖院等;游览名胜有城西北部避暑宫、贺兰山木栅行宫、城西快活林等[19]

兴庆府的城市设施首先是为巩固统治集团的统治与生活享受服务的。因此,城中皇家的宫殿园林占有很大面积:有一定规模的宫城,其中包括皇帝生活、理事的宫室殿宇,据说“厅事广楹,皆垂斑竹箔”[20];包括有中书省枢密院、三司等中央行政、军事官僚机关的很多官厅衙署,以及直接为皇家服务或为军事服务的皇家手工业作坊等,它以宫墙与城市的其他部分相隔绝;还在城市西北部建有风景优美的避暑宫。宫城和避暑宫两者就占了城市的很大一部分。城中还有庞大的兵营和仓库,而一般居民则密集分布于数十个街坊之内,均为低矮土屋或覆土板屋,形成西北干旱地区边塞城市的特殊风貌,而与长安、东京截然不同。这种简陋民居又与金碧辉煌的宫殿建筑群以及覆瓦砖木结构的官署宅第形成鲜明对照。

兴庆府城市建设的另一个特点是与周围地区的建设联系起来综合考虑,即今日所谓的城市规划区域规划相结合,城市建设和地区综合开发相结合。西夏建国后,在大规模营建都城的同时,也不遗余力地抓紧兴修银川平原水利,发展城郊农牧经济,为兴庆府城市的繁荣打下比较稳固的物质基础。然后,在城西贺兰山东麓营建离宫(木栅行宫)、佛祖院、五台山寺、帝王陵园,在城东十五里处的黄河岸畔兴建高台寺及诸浮图,皆高数十丈;依赖昊王渠的灌溉,城西四十余里的贺兰山麓成为林草丰美的“快活林”;城郊还营建不少城堡要塞,例如克夷门(今三关口)、北沙城(相传为西夏帝王的附马驻地)等等。所有这些都成了兴庆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西夏统治者游猎宴乐以及与部落领袖会盟,进行政治、宗教活动的处所。

耸立于银川市西南角的承天寺塔,俗称西塔。始建于夏毅宗谅祚(元昊之子)天垂圣元年(公元1050年),竣工于福圣承道三年(公元1055年)。史载元昊妻“没藏氏好佛,因中国所赐大藏经,役兵民数万,相兴庆府西偏起大寺,贮经其中,赐额‘承天’。延回鹘僧登座演经,没藏氏与谅祚时临听焉”。塔位于承天寺的中轴线上,塔门随寺向东,是一座八角十一层的楼阁式砖塔,塔高64.5米,塔的造型古朴、简洁、挺拔、秀丽。它与凉州(今甘肃武威市)的护国寺、甘州(今甘肃张掖市)的卧佛寺,同是西夏王朝时期的著名佛教圣地,也是现存唯一具有修建年代记载的西夏古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