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党项族史诗与文字: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史

党项族史诗与文字: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史

时间:2023-09-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其保留的许多党项族早期史料,对我们研究党项族的活动轨迹具有重要价值。反映了党项与吐蕃的血缘关系,说明党项族早期与吐蕃交往频繁,关系密切。西夏文诗歌是研究党项和西夏的重要历史文献,也是党项族历史意识的产物。

党项族史诗与文字: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史

一、党项族西夏皇朝

党项,又被称为“党项羌”,是中国古代众多羌族部落支系中的一支。《旧唐书·党项传》载:“党项羌,在古析支之地,汉西羌之别种也。”[198]周伟洲先生认为:“党项羌应是汉魏后居于今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的西羌诸部发展而来,是居于这些地区的西羌在北周后的泛称。”[199]北周以后,党项人分布很广。“其界东至松州(今四川松潘县),西接叶护(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南杂舂桑、迷桑(今青海南部)等羌,北连吐谷浑(今青海北部),处山谷间,亘三千里。”[200]著名的八个部落是:细封氏、费听氏、往利氏、颇超氏、野辞氏(《通典》作“野律氏”)、房当氏、米擒氏、拓跋氏,其中拓跋部最强。[201]此外,两《唐书》中还记载了另外两个党项部落—黑党项和雪山党项。

北朝和隋时,党项各部落时扰时服。隋末唐初,党项羌开始内附。唐贞观八年(634),唐皇朝封内附的拓跋部首领拓跋赤辞为西戎州都督,并赐予李姓。地处青藏高原吐蕃强盛起来,受到严重威胁的党项各部,从贞观末到天宝末年“安史之乱”后,陆续向北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迁徙,逐渐集中到灵、庆、夏、银、绥、延、胜等州地,并形成了三个大的党项部落:庆州(今甘肃庆阳)一带的东山部落,夏州(今陕西靖边)一带的平夏部落,横山地区的南山部落。唐咸通(860—873)末,党项平夏部落首领拓跋思恭任宥州刺史,中和元年(881)因参与镇压黄巢起义,被任命为夏州定难军节度使,赐给李姓,爵号夏国公,统辖夏、绥、银、宥、静五州之地。从此,夏州地区实际上成了以拓跋思恭家族为首的党项诸部统治的地区,夏州党项李氏作为唐朝藩镇,雄踞一方。

从唐末到五代,面对中原地区的纷争,李氏政权采取了坐山观虎斗的策略,利用藩镇势力之间的矛盾,不断增强实力。北宋皇朝建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势力,新任定难军节度使李继捧被迫向宋朝献出所管辖的夏、银等五州地。其族弟李继迁不满此举,率亲信逃往夏州东北的地斤泽(今内蒙古盟伊克昭盟巴彦淖尔盟),号召部族抗宋自立。李继迁与辽朝结盟,在辽的支持下,收复了党项“故土”,攻取灵州,改为西平府,并从夏州迁居西平,从而牢固地据有夏、银等五州。北宋景德元年(1004)李继迁子李德明继立,采取“倚辽和宋”的策略,把重心放在对河西走廊地区的开拓上,先后占领了甘州、凉州,积极地进行称帝建国的各项准备。北宋天禧四年(1020),将都城由西平府迁到怀远镇,改名兴州,正式建都。北宋天圣九年(1031)李德明病死,子李元昊继位,是为景宗。景宗大庆三年(1038)十月十日,元昊于兴庆府正式称帝,国号大夏,自称“大白高国”、“白高大夏国”,改元天授礼法延祚,《宋史》称之为“夏”,《金史》、《辽史》称之为“西夏”。西夏从李元昊建国,共传十帝:景宗元昊、毅宗谅祚、惠宗秉常、崇宗乾顺、仁宗仁孝、桓宗纯祐、襄宗安全、神宗遵顼、献宗德旺、末帝睍。西夏于末帝宝义二年(1227)被蒙古成吉思汗所灭,历时190年。西夏灭亡后,其遗民通过汉化、藏化、蒙化、回化等方式,融合在其他民族之中。[202]

党项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以它为主体建立的西夏政权与宋、金相始终,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

二、历史传说与党项史学的萌芽

党项族建立西夏前,没有自己的文字,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将自己的历史一代代地传下去的。这种口述史的内容包括神话、传说、史诗等,主要进述本民族的起源、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迹、重大事件等等。作品主要有《夏圣根赞歌》、《颂师典》和《新集碎金置掌文》等。

1.《夏圣根赞歌》[203],又称《颂祖先诗》,是早期党项族部落流传下来的传说。乾祐年间(1170—1193)由著名学者梁德养、王仁持加以收集整理,才得以流传至今。共45行,每行3字到14字不等。以诗歌的形式记述了党项先祖的历史活动,具有浓烈的神话传说色彩,有所谓人龙相配、繁衍子孙的神话传说,但也有史籍可查的历史记载。其保留的许多党项族早期史料,对我们研究党项族的活动轨迹具有重要价值。《夏圣根赞歌》开头三句为:“黑头石室荒水域,赤面父冢白高河,长弥药人国在彼。”讲述了党项族的起源地在白高河一带,祖先有“披发”、“赭面”的习俗,是现存文献中有关党项族起源的较明确、较早的记载。第7~11行:“啰都之父身体不重却为圣人,昔日不愿为小有大志,吐蕃美女为其妻,刚勇七子为其伴。”这几句说到西夏皇族的鼻祖“啰都”,说他的妻子是一位“西羌姑娘”[204],并且生下了七个儿子。反映了党项与吐蕃的血缘关系,说明党项族早期与吐蕃交往频繁,关系密切。诗言:“母亲阿妈起族源,银白肚子金乳房,取姓嵬名俊裔传。繁裔崛出弥瑟逢,出生就有两颗牙,长大簇立十次功,七骑护送当国王。”讲述了西夏统治者取姓“嵬名”,以及“弥瑟逢”出生时就有两颗牙齿、长大后立了十次功、七骑士护送他当了国王。有学者分析,“弥瑟逢”可能是文献中的李继迁,为西夏王族出自党项羌这一说法提供佐证。

2.《颂师典》[205],是为了颂扬西夏文字的创立者野利仁荣而作的,结合颂扬西夏文字创制之功,表达了对民族友好与民族自立的歌颂。苏联的西夏学专家聂历山在《西夏文字及其文献》中发表了5个诗段,有关党项起源、发展的在第一段。“羌汉弥人同母亲,地域相隔语始异。羌地高高遥西隅,边陲羌区有羌字。”意思是,吐蕃、汉族和党项都同出一源,只是由于地域的阻隔才使得语言产生差异。羌人所居住的地区与西方遥遥相隔,在边远的羌族地区有自己的文字。(www.xing528.com)

3.《新集碎金置掌文》,是一个写本五言诗,长一千字,类似汉文《千字文》,似为西夏启蒙读物。该书收藏于原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西夏学学者聂历山的遗著《西夏文字及其文献》介绍了其中几句,白滨译为:“西夏人骁勇,契丹人迟缓,西藏人信佛,汉族人崇儒,回鹘饮酸乳,山狄食荞饼。”[206]用简洁的文字描述了党项与其他民族的不同特征,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各民族的社会风貌。

西夏文诗歌是研究党项和西夏的重要历史文献,也是党项族历史意识的产物。西夏文诗歌,反映了党项族早期的社会生活和部落活动,将英雄人物的杰出事迹记载下来,表现了党项族人对祖先的崇敬和赞美。同时,可以看到党项族同源共祖的民族意识和增强民族认同感的史学意识,体现了该民族历史意识的增强,丰富了本民族的文化。党项人世代口耳相传的传说与史诗是党项族史学的萌芽。

三、西夏文的创立

党项族原无文字,内迁后的党项人在和汉、藏等族接触交往中,学会了汉、藏语言和文字,并用以书写记事。随着党项族经济实力的增强,创立党项文字成为建立封建国家的迫切需要。元昊向宋朝上表要求称帝时说:“臣偶以狂斐,制小蕃文字,改大汉衣冠。衣冠既就,文字既行,礼乐既张,器用既备,吐蕃、塔坦莫不称臣,张掖、交河咸甘稽首。称王则不喜,朝帝则是从。”[207]可见元昊将创建文字视为立国的一个重要条件。《宋史·夏国传》载:“景祐三年(1036),元昊自制蕃书,命野利仁荣演绎之,字形体方整类八分,而画颇重复。”李元昊亲自主持创制记录党项语言的文字,并由大臣野利仁荣“演绎之,成十二卷”。当时被称为“蕃书”,尊之为“国书”,后世称为西夏文。天盛十四年(1162),西夏仁宗李仁孝为表彰野利仁荣制蕃字功,追封其为广惠王[208]。关于西夏文字的创始人,有不同看法,分别为李德明、元昊、野利仁荣、野利遇乞。陈炳应认为仁荣和遇乞可能是一个人。分析《宋史·夏国传》的文字,应是元昊倡导、规划,野利仁荣造字。

西夏文字属表意文字体系,“字形方整”,基本笔画与汉字相同,显系模仿汉字创制,共有六千多个单字。同汉字相比,西夏文字笔画更加繁复,多撇、捺,无直钩。会意合成字和音意合成字较多,象形指事字极少,类似拼音构字法的反切上下字合成法是西夏文字构成的一大特点。西夏文书写自上而下成行,自左而右成篇。西夏文字有楷书行书草书、篆书等体,楷体方正匀称,行书自由舒展,草书云龙变换,篆书屈曲婉转,分别用于不同场合。[209]

党项族的西夏文字创制后,朝廷专设蕃字院,由党项学者野利仁荣主持,翻译汉文典籍,选拔党项和其他族的官僚子弟进行教育,再授以官职,培养出不少通晓蕃汉文字的人才,提高了党项贵族阶级的文化水平。朝廷还设立“刻字司”管理出版机构,在国内广为推行,“凡国中艺文诰牒,尽易蕃书”[210]。西夏与周围王朝往来表奏、文书都使用西夏文字。从传世的文物、文献来看,西夏文字在党项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普遍使用。如今发现的西夏文书有审案文书、契约文书、借贷文约、请示报告、历书占卜辞,在一些摩崖碑石、寺壁题款、钱币印章、符牌器物上也都使用了西夏文字。西夏灭亡后,西夏文仍以河西字之名流行于原西夏统治地区,直至明中期以后方湮没无闻。

自文字被创制后,西夏开始有了本民族文字记述的历史,还出现了大量的译文资料,方便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给党项族人在思想交流和文化传承上带来莫大的便利,同时也推进了史学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