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满族移居宁夏:八旗官兵与家族定居的历史

满族移居宁夏:八旗官兵与家族定居的历史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于是宁夏八旗官兵和工匠连同其家属共一万多人从此永久定居宁夏,当时被称为旗人。于是满族成为宁夏境内新的成员,人口数仅次于汉、回两族,居第三位。在宁夏八旗官兵之间,俸禄饷银数额极其悬殊。满营对八旗兵丁的红白事件有恩赏银,每年共额定为二千九百四十两,年终报兵部核销。

满族移居宁夏:八旗官兵与家族定居的历史

二、满族定居宁夏

清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八旗兵三千四百名(另有弓匠和铁匠七十二名),首次驻防宁夏,占用民居暂作兵营。二十一年后(公元1697年),康熙帝亲征路过宁夏时,曾检阅宁夏八旗前锋——黑龙江兵,并诏令“将宁夏所圈民房九千余间悉还于民”[55]雍正初年创建宁夏满营于府城东北五里(今银川市红花乡满春村),仍由东北抽调八旗兵到宁夏驻防,共二十四牛录(其中满洲八旗十六牛录,蒙古八旗八牛录)。原来规定八旗兵驻防三年后调回原籍,另派八旗兵接防,但历届都未能如期调防。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终于决定:八旗兵在各地固定驻防,即协领以下全体满营官兵长期定居当地,不再换防。于是宁夏八旗官兵和工匠连同其家属共一万多人从此永久定居宁夏(乾隆五年之后一直聚居于新满营,达一百七十多年),当时被称为旗人。于是满族成为宁夏境内新的成员,人口数仅次于汉、回两族,居第三位。

清朝为了巩固八建制,实行八旗官兵世袭制。八旗子弟童年起即在弓房里习武练射,称为小甲。十六岁补充为马步甲,或到衙门当差,以求升迁。体弱和武艺不佳者则充杂役。清朝还实行保证满族特殊化的“旗人法”,严格约束八旗官兵在狭小的满营里活动,防止他们逃亡和蜕变,不许满汉通婚,禁止他们做工务农或者经商。八旗官兵俸饷和费用全部由官府供给。

宁夏八旗官兵每年共支出俸饷和米草料折银十九万一千五百九十两,军官俸米和官兵家口粟米每年共二万九千二百五十石。此外宁夏满营自畜战马,雍正午间曾多达四千五百九十六匹,自有马场五百五十顷八十三亩。每年由官府支出马料二万四千九百二十六石,马草七万四千零一十五捆(每捆三束)。(www.xing528.com)

在宁夏八旗官兵之间,俸禄饷银数额极其悬殊。如将军一人,一岁共支银二千五百九十八两、米九十石(其中养廉银一千五百两、俸银一百八十两、衙役工食银六百八十八两、门炮火药银一百二十两、心红纸张银八十两,俸米二十口和家口米二十口——每口月支米二斗五升,其中部分折银)。满营中低级文官,如毛帖式(八品),每岁俸银仅二十一两五钱,俸米和家口米合计三十口。至于底层土兵的收入则更少,每名步甲月支饷银仅一两,家口米仅二口。其中部分米折银后合计,一名步甲一年仅支银十六两五钱、本色米二石二斗五升,根本无法同军官相比。

但和绿营官兵相比,八旗官兵又享有多种救济性的优待。如曾经作战而年过五十告退的八旗甲兵,每名月给赡养银一两,由宁夏府库支付。八旗闲散成员中,选家庭人口较多而本人弓马娴熟者三百三十名,每名月给赡银五钱。八旗孤寡者,每口月给赡银一两五钱(以上两项分别由满营生息利银和地租利银中支付)。八旗孀妇丧夫后一年之内可享用其丈夫原有钱粮的一半。满营对八旗兵丁的红白事件有恩赏银,每年共额定为二千九百四十两,年终报兵部核销。此外,满营奖赏文人和参加科举,笔帖式每月给衣履银三两,八旗文武举人赴京会试时,每名给盘费银五两五钱二百零四毫(由宁夏、宁朔两县的地丁银内地付)。孀妇若是自三十岁以前守节至五十岁时,给银三十两,等等。

封闭性的满营制度,不但使八旗官兵丧失了战斗力,也使全体满族成员失去了劳动谋生的权利和能力。于是满营中一般士兵和工匠日益穷困潦倒,而军官贵族则日益骄奢淫逸。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由于宁夏满营前锋依克唐阿的控告,朝廷查出前宁夏将军和世泰(一品)和副都统存华(二品),共贪污和挪用宁夏满营的饷银一万四千四百两,结果这两人都被判处斩监候。同此案有关的协领和佐领哈兴阿等八人,则都遭革职并遣发新疆[56]可见特殊化了的满营八旗,在清代即已趋于衰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