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晚清绿营编制及不良后果:军队整顿与改造

晚清绿营编制及不良后果:军队整顿与改造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而绿营的最高武官为提督,战略单位为镇,基本编制单位为营。这一特色,使绿营将帅与其士兵之间,无法达到长久的亲近。绿营兵制虽然很好地防止了武将专权,但也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绿营由兵部管辖,全国的绿营兵,从总体来看,有在京绿营和在外绿营两种。

晚清绿营编制及不良后果:军队整顿与改造

绿营兵由来已久,它的制度、组织、系统、形式等,基本上是仿照明代的兵制,官兵是以招募的汉人编制而成,因为它所用的军旗是绿色的,以区别于八旗营所用的四色,所以被称为绿营兵。绿营兵以步兵为主,也有部分骑兵水军,但为数不多。嘉庆时全国的绿营兵达到66万人,这算是比较高的纪录了[1]

绿营制度是分省建置的,其主要任务是镇戍地方,镇压地方的动乱和反叛。其编制和配置,都是依据镇戍的需要而确定的。绿营编制的原则是:凡是天下的要害地方,都要设官兵镇戍,以维护地方安定。在这样的原则下,清朝统治者将全国划分为11个重要的战略军事区,每区下面管辖一至数省,区的最高军事长官为总督,不设总督的区,则由兼领提督的巡抚为最高长官。省的最高军事长官为提督或兼领提督的巡抚。省下为镇,镇的长官是总兵。镇下分协,协的长官为副将。协下设营,营的长官为参将、游击、都司、守备。营下设汛,汛的长官为千总、把总、外委千总、外委把总。总督、巡抚、提督、总兵都有自己亲领的直属部队,称为标,如督标、抚标、提标、镇标等。总督、巡抚虽身为军事统帅,但并非武官,不能直接统帅军队。因而绿营的最高武官为提督,战略单位为镇,基本编制单位为营。

这样的制度,基本上类似于明代的镇戍军。一镇之下划分为“镇”、“协”、“营”、“汛”四类,仍统辖于总兵官。凡总兵官亲自统率的军伍,为“镇标”。其下各副将防地所统的兵力,其单位称为“协”。其分防较次要隘的兵力,其单位称为“营”,统兵官或为参将,或为游击,或为都司,或为守备。再次较小地区的兵力,其单位称为“汛”,由千总、把总统带。这样的一种制度,一般也称为“防汛制度”,这其实是对绿营零星分散驻防制度的一个称谓。

绿营的将帅统制系统,也基本沿袭明代制度,其最高的长官为提督,以下依次为总兵、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把总、外委等军官,这是明代的制度,只是“外委”一职是新加的。绿营武职官员,依照全国定制地域的区划,其名额不一。绿营将弁不常驻一地,时常因升转而流动。将帅与士兵之间无法长久结合,绿营兵皆土著,将皆流转,这样武职官员迁转,即须离开其原来的军队,转而统领新任所的军队。这一特色,使绿营将帅与其士兵之间,无法达到长久的亲近。

顺治初年,各省基本建立了绿营营制。当时全国共有66个镇,1169个营。营以上各单位都设立衙门作为其领导机关。绿营兵驻防全国各地,平时用于防范人民的反抗,遇有战事则从各镇中临时抽调成军。绿营士兵有马兵、步兵、水兵之分,三种士兵在各营的比例,各时期、各地区是不尽相同的,这种区分还具有分等定级的作用。

各省的绿营兵以镇为最高的战略单位,以营为最基本的单位,以标加以区分,一般分为四种标兵:督标、抚标、提标、镇标,还有一种军标,是由驻防八旗兵将军直接统辖的绿营兵。由总督、巡抚、提督、总兵直接统辖的为本标,其余为城守营和分防营。营以上的基本领导机关是衙门,营以下分设哨和司,哨、司两级编制是与城守营、分防营的汛地相结合的。一般来说一哨或一司的长官都领一汛,因此绿营防汛兵实际只分营、汛两级。汛虽是绿营的最基层单位,但并非最小的驻军单位,有的汛由于汛地宽广,在其下又设若干墩塘小汛或堆汛。本标驻地较为集中,一般同驻在一个城镇或要隘地区,城守营和分防营则驻地极为分散,分汛布防。如江南水陆提督属下福山镇下辖的吴淞营编制官兵不过1100余人,却分驻吴淞炮台、县城以及35处汛地。湖南镇篁镇,编制士兵4107人,分布汛塘67处,驻守碉卡、关门、哨台769个,兵力分散,由此可以想见。

绿营兵制建立后,经过了几次改良,到康熙时已经相当严密了,武将已经无法拥兵自重。绿营的将官由兵部直接管理和委派,将官不能直接统兵,只到战时才临时拨给部队,而统兵之将多由文官担任,文官多不知兵,这样就可以做到以文制武了。绿营兵制虽然很好地防止了武将专权,但也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由于将不知兵,兵不知将,遇到战时临时抽调成军,上下不相知,号令不统一,往往各自为战,败不相救,由此引起兵败如山倒的惨状,这就是绿营兵在战场上经常失败的重要原因。

绿营兵的最初编制,其兵源很多都是用明代的降军及各省收编的队伍,经过整顿,很有声威,因为这些军队熟悉内地的地理人情,所以就利用它作为镇压汉族的工具。自从绿营组建后,中国重文轻武之风就更加严重了,因为那些市井之民,往往以一勇之微应试武科,而成为绿营的官长,但却为当时的士大夫所看不起。

19世纪中叶绿营兵的总数大约有60万人,这些军队作为地方保安部队往往被编成小分队派驻各地,或是作为省一级文武长官所统率的较大的标派往各地驻守。但是,这些标之大小只是相对而言的,并不统一。例如在陕甘这个军事战略要地的40000士兵被分编成13个标,在北京以外的直隶省的12000名士兵分属于7个标[2]

如果要把绿营兵与八旗兵进行比较,它们之间具有明显的不同。

从理论上说,在八旗内部仍然保持着“人尽为兵”的制度,他们是世代军籍。但由于入关后八旗子弟繁衍很多,人口增加很快,而各旗的军额却是有一定的数量限制,所以只能按照兵种类别和规定的额数,在旗下各佐领所属人丁内挑选一部分人入伍,这就是所谓的“额兵”。“额兵”之外还有“随甲”,就是军官的随从。除此之外的旗人均称为“余丁”。“余丁”仅能领取一份钱粮来维持生活,不能领全份的军饷。“余丁”和不满16岁的“幼丁”,都是作为一种所谓的“养育兵”,也就是作为预备兵之类的,养育兵在数量上越来越多,他们还不能作为完全的正规兵,他们的生活是存在一定问题的,平时无所事事,生活越来越困难。

在绿营方面,它的编制基本上是沿袭明代而来的,刚开始时大多是入关后改编过来的明朝降军和新招来的汉人,以后补充的兵员则是由招募而来的,是一种典型的雇佣兵。绿营的编制和八旗兵不同,它在很大程度上因袭了明军的建制。绿营由兵部管辖,全国的绿营兵,从总体来看,有在京绿营和在外绿营两种。在京绿营由步军统领统辖,下分左、右两翼,各设总兵一员,再次为各城防营,还有一部分在京绿营分属于漕运总督,专任护漕的责任,有点像护路或护运的警察一样,不是战斗部队。在外绿营,分属各省,由各省总督或巡抚节制调派。督抚的官职中,有一项是“节制军务兼理粮饷”,就是指绿营而言的。

下面,对于绿营的编制作更细的分析,以明白其中的制度。(www.xing528.com)

绿营的编制基本上是以营作为军队的基层单位,每营设有兵额500人。除少数留驻北京的绿营称为京营(又称巡捕营),隶属于步军统领外,绝大多数绿营是分驻在各省,按照地方的大小远近、险要程度等情况来决定驻扎绿营的营数。

在外绿营由地方上的总督、巡抚、将军等统辖。由总督统辖的叫“督标”,巡抚统辖的叫“抚标”,提督统辖的叫“提标”,总兵统辖的叫“镇标”,将军统辖的叫“军标”(只有四川和新疆才设有军标)。除此之外,在有些地区,还设有“河标”和“漕标”。标以下设协,由副将统领;协以下设营,由参将、游击、守备分别统领;营以下还有汛,由千总、把总、外委等分别统领。

统兵的军佐,完全由统兵官聘用幕僚,战时则调文官随军服务,并无定制,军队编制以营为单位,设管带一员,分中、前、左、右、后五哨,各设正哨官一人,副哨官一人,每哨设十棚,各设头目一人。每营的兵额为500人,营数随各地情形而有多寡之分。必要时以若干营编列,设统领一员进行指挥,除各省绿营外,还有两个特例,即四川成都将军所管辖的军标,河东及江南河道总辖的河标,它们是不属于省额的绿营,编制同于各省。

总体而言,绿营的编制和配置都是根据地方上的镇戍需要来确定的,其原则是按地方的远近,计水陆的冲缓,因地设官,因官设兵,既联犄角之声援,也可以资守御的策应,都是量地形的险易,酌定兵数的多寡。因此全国除福建金门、海坛两个水师镇以外,其余水陆各镇编制都有所不同。例如,山西大同镇编制的绿营士兵有18687人,而云南永北镇编制的绿营士兵只有1953人;山西太原镇城守营额定的绿营士兵为1253人,而直隶宣化镇君子堡的绿营兵只有50人。

这是各地区绿营编制数量上的不统一,虽然如此,但每营官兵的编制数目、粮饷供应都是固定的,非经总督、巡抚会同提督奏请兵部请旨批准,是不能随便更易的,因此称为经制兵。由于驻地分散,绿营兵中除督、抚、提、镇的本标兵力比较集中、机动性强,可堪国防之任外(绿营兵全国总兵力是2000营左右,而本标兵不过300营之数),其他的分汛防兵则更多地担负警察或地方官府差役的职责,并不能堪当重任。

从兵种上看,绿营有马兵、战兵、守兵之分,清政府在濒海、濒江的地方还设有绿营水师。绿营士兵实行募兵制,一般招募兵籍之家的子弟或驻地附近的青年,入伍后即终身服役,但一般到五十岁时因为体衰力弱而退出现役,不再服役。绿营兵籍,皆注于册,由兵部统一进行管理。绿营的兵源有一个固定的潜规则,那就是“骑兵拔于步战兵,步战兵拔于守兵,守兵拔于余丁,无余丁乃募于民”[3]

绿营的将官全归兵部统一选任,“凡直省武职副将以上,列名具疏请补,参将以下,按月升选”[4]。绿营兵的军官来源一般有两种:一是行伍出身,清制视为武职的正途士兵按照守兵升步兵、步兵升马兵、马兵升额外外委这样的顺序晋升为军官,如陈化成冯子材等都是由士兵升至一品大员的;二是武举、乡试中试者为武举人,汉武举一、二等者授营千总,三等授卫千总。会试中试为武进士,也分一甲、二甲、三甲。如武举人有关天培、王锡朋,武进士有葛云飞等人。

八旗兵和绿营兵都实行薪给制,按年或月发给一定的银饷和米粮。武器装备主要有弓、箭、刀、矛等冷兵器,炮、鸟枪、铳枪、抬枪及火箭、火球、火罐、喷筒等火器,此外还有云梯、藤牌、鹿角等设备。八旗兵的薪饷和武器装备均优于绿营兵。

清王朝时期,欧洲各国的火器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冷兵器在军队中逐渐被淘汰,但由于清朝统治者妄自尊大、闭关自守,致使绿营军的装备、编制、训练等各项制度始终没有脱离冷兵器时代的落后兵制。

清初绿营兵总数有90多万,康熙以后缩编为60余万。由于普遍吃“空额”,实际上绿营远远达不到这个数,全国绿营的总数约为50万人[5]

绿营兵从清政府平定三藩之战一直到鸦片战争时期,均为清政府正规军的主力。平三藩时,绿营兵居前,八旗兵继后,所向多捷,所以绿营对清政府统一全国和巩固统治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后来也和八旗兵一样逐渐腐败了。咸丰年间镇压太平军时,缺乏战斗力,其地位逐渐被湘军、淮军所取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