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晚清旧式军队整顿改造:典型省份绿营的裁撤变迁

晚清旧式军队整顿改造:典型省份绿营的裁撤变迁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下面就几个典型省份的绿营兵裁撤情况做一些介绍和分析,没被裁汰的绿营制兵大部分都被改造为巡警。河南省河标三营,分五年裁汰完毕,应裁者每名发给恩饷一年。又将楚军达字后营、亲兵前营、亲兵两旗全行裁撤,各项薪粮均给至1888年2月底止。渐江省改革的办法,就是先将各营新招的勇丁及疲弱充数的兵丁悉行裁汰。统计各防存留营旗并亲兵卫队缉捕各哨勇,共15营26旗。

晚清旧式军队整顿改造:典型省份绿营的裁撤变迁

下面就几个典型省份绿营兵裁撤情况做一些介绍和分析,没被裁汰的绿营制兵大部分都被改造为巡警。

云南省:

云南省绿营制兵被改造为巡警军,绿营战兵和练兵被改造为续备军。

根据云南善后局会同布政使营务处、团练处司道林绍年等详称,云南省地处边境,饷项异常支绌,实难另练新军。唯有就现设之兵更定营制,酌加薪饷,分设常备、续备、巡警等军,以备缓急之用。

当时云南省的绿营兵制,已照现额裁减了三成,其未裁的绿营制兵拟请作为巡警军,这是云南巡警军的来源,虽然为数较少,而各府、厅、州、县已经另案添设团营、团哨以备补兵力之不足。此项军兵拟仍照绿营饷章旧章,“不用议增,仍随时察度归并另案办理”[209]

至于常备、续备两军,亟宜分别改设,计划以旧日绿营战兵和练兵一律改为续备军,以250名额为1营,酌加薪饷,全省设立续备军24营,常年约需饷312600两。另设常备军12营,以300名额为1营,加以炮队3哨、工程队1哨,常年约需237000两。至于军营须有预备调遣的辎重之队,计划常备、续备各营每营设辎重队1哨。马队不是云南地势所宜,暂从缓议。无论常备、续备,均改新操,练习枪炮,历支铅药、铜帽、通码、皮纸及制发旗衣、篷帐各款,全都照旧章增费数倍,估需银12万两之多,这是不能省的。再加上督抚署卫队、提镇亲兵、城守营水兵各前项,统计岁需薪饷共银76万数千两[210]

云南省的地势十分险要,它控楚蜀上游,位处西南边境,是英、法等国觊觎之地,以势而论,须有常备军一万人,分为两大支,屯驻西边适中之地,这样才能更好地控制局面而备征调。如今日因为薪饷见绌,所以才改绿营兵为巡警,改防勇为续备,这样还可以勉资防守,而常备一军仅有12营,“终嫌力弱,只可暂时就饷试练,非可永远作为定额也”[211]

对于如何练新军的问题,他们认为关键的是三点:饷、械、将。云南省当时计划设常备兵,步队12营,炮队3哨,工程队1哨,共4000人。设续备兵,步队24营,共6000人。设常备辎重队12大哨30哨,哨弁1员,夫76名,零哨棚头1名,夫18名,续备辎重队24小哨,每哨哨弁1员,夫64名,共2541名[212]

河南省:

1899年,据河南巡抚裕长奏,河南省在1898年筹拨饷项,添募了4营,都是招募成军。四营专习抬枪,所以用背枪,命中、击远较为灵便,也是制敌利器。但操练尚须时日[213]

河南省河标三营,分五年裁汰完毕,应裁者每名发给恩饷一年。1902年为第一期,将裁余军械交济宁州库收存,裁毕各衙署交济宁州拨役看守所[214]

浙江省:

中法战争结束后,浙江省就开始陆续裁改营勇、练军、炮兵等项。将海标练军左旗裁撤归伍,津贴给到1887年12月10日止。又将楚军达字后营、亲兵前营、亲兵两旗全行裁撤,各项薪粮均给至1888年2月底止。遣散弁勇,用轮船运装送回原籍。又将楚军达字副右一营改为达字前、后两旗。镇海新筑的各炮台,业已告成。新购洋铜大炮,已分别安设完备,暂饬提标练军中营全营驻守兼司演练。镇海新旧炮台当时共有洋铜大炮20余尊。原报裁减长夫1380名,统计可以省银4140两[215]。1898年2月遵议裁兵节饷,计划先裁减绿营兵四成。

浙江省的营勇,自历年办理防务迭次增募。1901年派军入卫北京,沿海筹防,援剿土匪,都是仓促招募,虽然事定之后即议遣撤,但是存留营数,积累日多。这些情况都是因为渐江省所处的地理位置比较关键,作为海疆重地,外防强敌入侵,内防地方民变,浙西嘉湖等处滨近太湖,乱民充斥,浙东民风强悍,盗匪时常出没,伏莽滋多。加上省内教堂林立,易启争端,所以用防军作为巡防弹压的重要工具,以遏绝乱萌。

渐江省改革的办法,就是先将各营新招的勇丁及疲弱充数的兵丁悉行裁汰。各就地情形势或全营遣撤,或改营为旗,择要设防。然后把全省划分为7路:(1)省防兼顾绍属,计留5营;(2)嘉防兼顾台浦、海口,计留2营4旗;(3)湖防,计留1营3旗;(4)宁防兼顾镇海海口,计留2营5旗;(5)台防,计留2营4旗;(6)温防兼顾虑州,计留1营4旗;(7)至衢防兼顾金、严两府,原驻之精胜5旗及福强军,因剿捕土匪暂缓裁改。统计各防存留营旗并亲兵卫队缉捕各哨勇,共15营26旗。比较原有的额勇,约计减去4000人。以上各军因为名目错杂,所以把他们一律改为常备、续备等军,以昭划一[216]

因为遣散之勇过多,地方空虚,必须逐渐部署,才能于地方防务有益。由于防务地方较多,防勇零星分布,杂居民间,操防废弛,几与汛兵无异。所以在裁减的同时,还要对防勇并散为整,以便训练。让他们在省会合操。每届三月校阅一次,让他们专习新式枪炮。

同时还要注重选将的问题。所谓练兵必先选将,选将则是关键,所选之将必须在艺学上要精娴,在志气上要忠正。同治中兴以来立功的重要名将,无一不由艰苦磨炼而成。但是承平日久,将领大都习于偷安,应付酬酢馈赠之事,于是一切浮费取给勇粮,虚伍、缺额等弊端因之而生。所以改革必须申明纪律,并颁条约通饬各营,务令屏绝酬应,诚实奋勉者加以奖拔,冗员、贪劣者给以撤参。同时,各军略仿随营学堂之例,选择哨弁之年青力壮知文义者,由统领酌立课程,令随军教习,课以操章战法、测量、绘图等事,互相传习,日渐贯通,以储备将才。

筹饷方面,渐江省防饷向来都是依靠厘金。因为拨款加增,而收数日绌,供支也更困难,所以军队的饷需必待腾挪应付。此次裁减营勇后,裁遣一营即腾出一营之饷,同时还要力除浮冗,以节度支,务求实效。此外,还有内河、外洋水师,往来巡缉,尚虞不够,拟请暂缓裁减[217]

广西省:

1902年,广西省的绿营制兵和防营壮勇,经过历任巡抚的不断裁汰,所有制兵已照各营原额裁去七成,不复募补。

防营裁减之后,因游土会匪勾结肆扰,兵力不足,又陆续添募,事平之后又涉及如何裁减的问题。提督苏元春所部,驻扎越南边境,防勇原只有20营,后又添募了3营。于是将添募的3营裁撤,每岁节省银73000余两。原有的20营,“妥为规划,分别汰留”[218]。裁散所留的江南练勇5营,另拨饷项照一年为期。

广西腹地防勇分扎省城并各属郡邑,共有22营,负责全省11府4直隶厅州分辖60余州县的防卫工作,游土会匪出没无常,需要派员督勇剿捕,很难裁减到十之二三。计划裁汰归并,先撤至驻防。省城练武军营,柳州右军右营,南宁左军中营,共撤去之营,每岁节省饷银38600余两。

1900年八国联军之战时添募之勇,腹地各防营多是三四百名成营,省防3营是备调遣应援,较关紧要,每营添募100名,以500名为1营。又梧州府有新洋税关防,添募的安勇1营,由民间筹款供支,无需官款。这些防营皆仍其旧,暂不裁减。同年,升任臬司张延燎统带入卫的劲勇2营,奉撤回粤,已经遣散1营,暂派1营赴柳州府属防剿,即在腹面地防勇22营之内,不用裁撤。

至于全省的绿营制兵,1889年时已按各营原额裁去了七成。1902年绿营仅存三成,大约7142名。计划照当时所存之数裁去二成,共裁战守兵1400余名。该省巡抚通饬各游协营遵照办理,至该年底一律裁汰,裁止饷米,每岁节省银19000余两。

另外,全省绿营抽出练军1400名,底饷21958两,练饷18437两,裁去二成,计裁练军285名,银米正计每年约节省银4800两,“即以此项所节之款作为改练新军之用”,正所谓“饷糈不可以虚靡,而兵备亦不容废弛”[219]

广西省在裁减绿营兵的同时,也在增募防军。据广西巡抚柯逢时奏,因为粤西匪势蔓延,非拨给各州县亲兵不足以自卫,于是善后局营务处司道核议,全省十五府厅州,其驻省重兵各属从缓另议,除64州县缓急酌给亲兵,一律照额募齐,以知府厅州为统领,以州县为管带,通计统领管带哨弁兵夫8000余名,薪饷月需银28000两,暂时增给者不在此数。计购德国九连珠毛瑟后膛步枪6100支,配弹61万颗,合计用银6200余两。加上署督臣岑春煊所拨解的十一响毛瑟枪2000支,弹60万颗。并将本省原存旧式枪炮配搭匀给。但是绿营已撤,各属看守仓库、城门以及护饷、解犯等事,仍不能少,所以防营不能少[220]

山西省:

山西省岁入地丁、盐课等款,大约有400万两。而部拨京协各饷多至300万两。同治年间办理防务时,该省制兵还有20000余名,而所调来的湘淮各军仍不下几十营,主要是以地方防务为主要任务,防止民变。

后来,防军陆续裁撤净尽,绿营兵除挑选练军外,又以疲弱原因屡次议裁,到1902年时裁存之数仅有2500余名。练军虽有5000人,而驻省城的练军只有1000人,分隶南北两镇的练军,也都不满2000人,平时分扎各处,每届冬防又须多设防卡,这样分布还显不够。加上盗贼时常出没,兵力显得单薄,大有空虚之嫌。

其他省份,如直隶、山东、陕西、河南等,都有防军,每岁所支之饷自五六十万到百余万不等。山西省同列畿辅,却没有防营,有事时必然会贻误大事。只有就该省裁节之饷添练新军数营,选派得力将领认真训练,“合中西操法而兼取其长,步伐务令整齐,枪炮必求精利,以求悉成劲旅”[221]

福建省:

福建省作为滨海重要疆地,口岸林立。省城驻有福字等营练军,但不够分布。满营驻防,1899年时只有捷胜营练军300名,名为练习洋操,其实沿袭旧套,所用枪械是前膛来复枪,明显落后了,甚至都是落后不堪的武器。练军如此,绿营就更不用说了。

因此,在新形势下,各省都在严整军旅,作为捍卫之资;都在改练新操,以收精强之效;都在训练新军。福建省先从捷胜营挑选60人,按照德国陆军操章,先教以入手练习诸法。等熟练后再将300人统归一律教练。满洲八旗各佐及水师汉军,不乏年力精壮之人,计划在此所练300名之外,再添700人,共练1000人,为两营之制[222]

贵州省:

贵州省的练军,于1900年和1901年,经巡抚邓华熙先后裁改,归并定为中、东、西三路提镇五标,共24营,饷章以33天为一关,中路各营每关支饷银二两七钱,洋操者每关三两,东、西两路及五标营每关支饷银二两四钱。

1902年,贵州省又遵旨改为常备5营,续备16营,巡缉弹压3营,薪饷仍照中路、外路分别支发。后来因为“粤匪进入”,又添募了防勇19营4哨,营制饷章仍以中路、外路分别支给。但是因为饷源不够,不得不进行变通和裁减,裁去中路新中营、新左营、靖边副营共3营,只留40营,又将4哨添练为先锋六队,减额加饷。营制方面,原设计练300人为一营,汰弱留强,改为250人为一营,每营分中、左、右三哨,每哨设正副长各一员,三哨共计什长25名,号令6名,练军219名,其饷米均改关为月,无分中路、外路,每什长一名月支饷米三两五钱,练军一名月支饷米银三两。而常备军5营练洋操者,照旧加支三钱,每什长一名月支饷米银三两八钱,练军一名月支饷米三两三钱,所有管带哨长差弁教习文案帐薪饷均照旧章按月开支[223]

新疆省

新疆省的绿营兵多被改编为巡防队。伊犁将军把伊犁旧有防练各营进行整顿和改编,对于旧有的新旧各营,除新旧两满营洋操威远队,请裁撤。同时,满蒙各营所挑八旗练军,或系屯田,或须分防沿边各卡,原支饷项无多,从缓议改。

对于原来的军标汉队,原设步队1营,马队4旗,开花炮队1哨,这些是前将军金顺依旧有勇营所改。于是将原有军标步队1营,驻惠远城南部兼防东北关外一带的左旗马队2旗,改并为军标左路巡防马队1营,把惠宁等地的前旗、右旗马队2旗改并为军标右路巡防马队1营,照部章步队以301员为一营,马队以189员为一营,三路分设统领一员[224]

可见,新疆省的旗兵有一部分被改编为巡防队。

【注释】

[1]各省具体的绿营数目参见席裕福、沈师徐辑:《皇朝政典类纂》,卷334,兵12,兵制,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2年版,总页第7165~7169页。

[2]罗尔纲:《绿营兵志》,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92~100、126~136、162~164、206~207页。

[3]《乾隆大清会典》卷六十七。

[4]《乾隆大清会典》卷六十。

[5]文公直:《最近三十年中国军事史》(一),上海太平洋书店1930年版。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64辑,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1年版,第9~10页。

[6]《清圣祖实录》卷274。

[7]“光绪十一年八月二十二日奕等奏”,《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540~541页。

[8]湖南巡抚卞宝第:“请酌改湖南营制疏(光绪十一年)”,盛康辑:《皇朝经世文编续编》,卷76,兵政2,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66年版,总页第1699页。

[9]贵县罗氏:《湘军新志》,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年版,第4~5页。

[10]《嘉庆大清会典》,卷三十五,兵部;卷三十八,营、汛、墩、堡条注。

[11]贵县罗氏:《湘军新志》,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年版,第8页。

[12]《曾文正公书杞》,卷二,“与王璞山”。转引自贵县罗氏:《湘军新志》,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年版,第11页。

[13]薛福成:“密陈标营积习难改将才宜保护片”,陈忠倚辑:《皇朝经世文三编》,卷59,兵政16,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年影印版,第20页(总页第885页)。

[14]龙汝霖:“整顿营务议”,盛康辑:《皇朝经世文编续编》,卷76,兵政2,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66年版,总页第1757页。

[15]“论今日练兵宜有变通之法”,何良栋:《皇朝经世文四编》,卷34,兵政,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66年版,第6页(总页第626~627页)。

[16]贵县罗氏:《湘军新志》,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年版,第13页。《皇朝经世文编》卷71,“筹乾粮练兵丁备军装疏”。

[17]薛福成:“密陈标营积习难改将才宜保护片”,陈忠倚辑:《皇朝经世文三编》,卷59,兵政16,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年影印版,第20页(总页第885页)。

[18]《清代勇营制度》,王尔敏《清委军事史论集》,联经事业出版事业公司1970年版,第13~14页。

[19]金匮阙铸补斋辑:《皇朝新政文编》,卷15,军政,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8年版,第534页。

[20]湖南巡抚卞宝第:“请酌改湖南营制疏(光绪十一年)”,盛康辑:《皇朝经世文编续编》,卷76,兵政2,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66年版,总页第1699页。

[21]贵县罗氏:《湘军新志》,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年版,第18页。

[22]“复陈筱舫侍衔(同治三年九月十一日)”,《李文忠公全书》(朋僚函稿)卷5,第34页。《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591页。

[23]孙鼎臣:“论兵二”,盛康辑:《皇朝经世文编续编》,卷75,兵政1,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66年版,第5页(总页第1492页)。湖南巡抚卞宝第:“请酌改湖南营制疏(光绪十一年)”,盛康辑:《皇朝经世文编续编》,卷76,兵政2,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66年版,第1699页。

[24]《刘武慎公全集》卷5,第6~7页。

[25]王先谦:《咸丰朝东华录》,光绪二十五年刊印,第93页。刘锦藻撰:《清朝文献通考》第3册(上),卷217,兵16,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635页。

[26]《皇朝政典类纂》兵2,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2年版,第77页。

[27]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2册(下),卷202,兵1,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503页。

[28]《刘武慎公遗书》,卷五,第56页。

[29]求是斋校辑:《皇朝经世文编五集》,卷8,兵治,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7年版,总页第283页。

[30]“练军”始建于同治初年,在晚清存在了将近五十年,在晚清国防中练军虽然充当了一定的角色,但它所占的地位并不重要,所起的作用也不大。所以很容易为史家所忽略。在学术界,专门研究练军问题的著作并不多,有几篇不错的文章颇有价值,对研究晚清练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国内对晚清练军的研究有几篇相当不错的论文,它们是:皮明勇:《晚清“练军”研究》,载《近代史研究》1988年第1期;冀施渡桥:《晚清首次整军练兵的思想与实践述评》,载《军事历史研究》1996年第3期;满红:《清季练军建立原因探略》,载《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2期;汪林茂:《晚清练军中的集权与分权之争》,载《河北学刊》1988年第5期。

[31]《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卷72,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1页。

[32]李鸿章:《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17,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0年版,第10页。

[33]王尔敏:《淮军志》,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7年版,第102~103页。

[34]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册(上),卷217,兵16,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635页。

[35]《穆宗毅皇帝实录》,卷69,第1~2页。

[36]《刘武慎公全集》,卷6,第11~15、29~32页。

[37]王尔敏:《练军的起源及其意义》,载《大陆杂志》(卷34)第7期(1967年7月),第216页,文中摘录了刘长佑的奏折。

[38]皮明勇:《晚清“练军”研究》,载《近代史研究》1988年第1期,第23页。

[39]《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43,北平故宫博物院1930年影印本,第7~11页;王尔敏:《淮军志》,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7年版,第103~104页。

[40]王尔敏:《淮军志》,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7年版,第104~106页。

[41]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册(上),卷217,兵16,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637页。

[42]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册(上),卷217,兵16,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637页。

[43]直隶总督曾国藩:“筹议直隶练军事宜疏”,盛康辑:《皇朝经世文编续编》,卷76,兵政2,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66年版,总页第1641~1647页。

[44]曾国藩:“再议练军事宜疏”,盛康辑:《皇朝经世文编续编》,卷76,兵政2,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66年版,总页第1649~1656页。

[45]《曾文正公奏稿》,卷28,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21页。

[46]王尔敏:《淮军志》,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7年版,第102~103页。席裕福、沈师徐辑:《皇朝政典类纂》,卷226,兵4,兵制,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2年版,总页第6918~6924页。

[47]《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28,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36页。

[48]刘锦藻编:《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册(上),卷202,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505页。

[49]李鸿章:“津郡改照练军营制折(同治十二年四月二十三日)”,《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21,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0年版,第757~758页。

[50]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册(上),卷217,兵16,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640页。

[51]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册(上),卷217,兵16,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641页。

[52]“同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九日直隶总督李鸿章片”,《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501~502页。

[53]席裕福、沈师徐辑:《皇朝政典类纂》,卷326,兵4,兵制,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2年版,总页第6925页。

[54]席裕福、沈师徐辑:《皇朝政典类纂》,卷325,兵3,兵制,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2年版,总页第6895页。

[55]席裕福、沈师徐辑:《皇朝政典类纂》,卷325,兵3,兵制,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2年版,总页第6895页。

[56]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册(上),卷218,兵17,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644页。

[57]湖南巡抚卞宝第:“请酌改湖南营制疏(光绪十一年)”,盛康辑:《皇朝经世文编续编》,卷76,兵政2,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66年版,总页第1699~1702页。

[58]王文韶:“遵查湖南绿营裁额并粮事宜疏(光绪十五年)”,盛康辑:《皇朝经世文编续编》,卷76,兵政2,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66年版,总页第1703~1706页。

[59]龙汝霖:“整顿营务议”,盛康辑:《皇朝经世文编续编》,卷76,兵政2,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66年版,总页第1759页。

[60]龙汝霖:“整顿营务议”,盛康辑:《皇朝经世文编续编》,卷76,兵政2,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66年版,总页第1760~1762页。

[61]席裕福、沈师徐辑:《皇朝政典类纂》,卷326,兵4,兵制,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2年版,总页第6925页。

[62]席裕福、沈师徐辑:《皇朝政典类纂》,卷326,兵4,兵制,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2年版,总页第6926页。

[63]席裕福、沈师徐辑:《皇朝政典类纂》,卷326,兵4,兵制,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2年版,总页第6927页。

[64]席裕福、沈师徐辑:《皇朝政典类纂》,卷326,兵4,兵制,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2年版,总页第6932页。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3),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年版,第1490页。

[65]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3),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年版,第1490页。

[66]席裕福、沈师徐辑:《皇朝政典类纂》,卷326,兵4,兵制,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2年版,总页第6932~6933页。

[67]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册(上),卷218,兵17,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644页。

[68]刘蓉:《养晦堂文集》,卷八,第32~33页。“清代勇营制度”,王尔敏:《清季军事史论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0年版,第44页。

[69]左宗棠:“答福州税务司美里登”,《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7,第14页。《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597~598页。

[70]左宗棠:“答福州税务司美里登”,《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7,第14页。《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600页。

[71]“美理登原函”,《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472页。

[72]“同治四年八月初六日左宗棠等折”,《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477页。

[73]“同治四年八月初六日左宗棠等折”,《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478页。

[74]左宗棠:“筹拟减兵加饷练兵疏”,盛康辑:《皇朝经世文编续编》,卷76,兵政2,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66年版,总页第1631~1638页。

[75]席裕福、沈师徐辑:《皇朝政典类纂》,卷325,兵3,兵制,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2年版,总页第6902页。

[76]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册(上),卷217,兵16,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641页。

[77]席裕福、沈师徐辑:《皇朝政典类纂》,卷326,兵4,兵制,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2年版,总页第6928~6929页。

[78]兵部:“议覆福建巡抚条奏练营章程疏”,盛康辑:《皇朝经世文编续编》,卷76,兵政2,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66年版,总页第1693~1698页。

[79]席裕福、沈师徐辑:《皇朝政典类纂》,卷326,兵4,兵制,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2年版,总页第6928页。

[80]席裕福、沈师徐辑:《皇朝政典类纂》,卷339,兵17,水师,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2年版,总页第7358页。

[81]席裕福、沈师徐辑:《皇朝政典类纂》,卷325,兵3,兵制,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2年版,总页第6914页。

[82]席裕福、沈师徐辑:《皇朝政典类纂》,卷325,兵3,兵制,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2年版,总页第6908页。

[83]江苏巡抚丁日昌:“酌改江苏营制裁兵增饷疏(同治八年)”,盛康辑:《皇朝经世文编续编》,卷76,兵政2,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66年版,总页第1657~1670页。

[84]丁日昌:“覆请酌改营制准照原议办疏”,盛康辑:《皇朝经世文编续编》,卷76,兵政2,兵政2,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66年版,总页第1671~1674页。

[85]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册(上),卷217,兵16,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640页。

[86]两江总督马新贻:“挑选额兵立营酌加津贴疏(同治八年)”,盛康辑:《皇朝经世文编续编》,卷76,兵政2,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66年版,总页第1679~1684页。

[87]八月十二日在省城阅看江宁督标四营及新兵五营,又星字勇丁二营,13日启程,18日到扬州,20日阅看扬州城守监捕二营,并调阅奇兵泰兴、瓜洲、青山、三江等营,及庆字勇丁三营。29日及9月1至2日,在清江阅看淮杨镇标中、右两营,及挑练的新兵营,并阅漕标中、左、右三营,淮安城守海州、盐城、东海、宿迁、庙湾、佃湖、洪湖等营。3日,由陆路徐州,9至10日,阅看徐镇中营、城守营,及挑练的新兵二营,并调阅萧营宿、州营,又凤字宇勇丁二营。20日,在镇江阅看镇江营,并调阅淞南、淞北二营。23日在常州阅看常州营,并调阅孟河、江阴、靖江等营,26日,在福州阅看镇标左、右二营,并调阅狼山镇标陆汛及右营刘河、通州、海门等营。10月2日,在苏州阅看抚标左、右城守等营,并调阅平望、太湖等营,又庆字等勇丁二营,6日在松江阅看提标中、左、前、后枪江城守等营,并调阅金山青村柘林等营。又驻防凤凰山洋人教练之勇丁三营。12日,在吴淞口阅看吴淞口川沙南淮掘港等营,并调阅提右营及苏松镇标中、左、右等营,又在海口阅看外海艇船六营,内洋八图舢板五营,及新造轮船操演一次。15日回江宁省城。两江总督曾国藩:“查阅江苏营伍竣疏(同治十年)”,盛康辑:《皇朝经世文编续编》,卷76,兵政2,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66年版,总页第1685~1691页。

[88]两江总督曾国藩:“查阅江苏营伍竣疏(同治十年)”,盛康辑:《皇朝经世文编续编》,卷76,兵政2,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66年版,总页第1685~1691页。

[89]“光绪十六年十月十五日安徽巡抚沈秉成片”,《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579页。

[90]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册(上),卷218,兵17,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650~9651页。

[91]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2),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年版,第996~997页

[92]席裕福、沈师徐辑:《皇朝政典类纂》,卷336,兵14,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2年版,总页第7245页。(www.xing528.com)

[93]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册(上),卷218,兵17,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651页。

[94]席裕福、沈师徐辑:《皇朝政典类纂》,卷326,兵4,兵制,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2年版,总页第6938页。

[95]席裕福、沈师徐辑:《皇朝政典类纂》,卷326,兵4,兵制,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2年版,总页第6939页。

[96]席裕福、沈师徐辑:《皇朝政典类纂》,卷336,兵14,兵制,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2年版,总页第7239页。

[97]席裕福、沈师徐辑:《皇朝政典类纂》,卷336,兵14,兵制,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2年版,总页第7241~7242页。

[98]“恭读上谕裁兵节饷谨注”,邵之棠:《皇朝经世文统编》,卷85,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9年版,第3429页。

[99]席裕福、沈师徐辑:《皇朝政典类纂》,卷324,兵2,兵制,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2年版,总页第6877页。

[100]席裕福、沈师徐辑:《皇朝政典类纂》,卷324,兵2,兵制,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2年版,总页第6876页。

[101]席裕福、沈师徐辑:《皇朝政典类纂》,卷324,兵2,兵制,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2年版,总页第6886~6887页。

[102]席裕福、沈师徐辑:《皇朝政典类纂》,卷324,兵2,兵制,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2年版,总页第6887页。

[103]席裕福、沈师徐辑:《皇朝政典类纂》,卷324,兵2,兵制,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2年版,总页第6887页。

[104]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4),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年版,第1898页。

[105]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5),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年版,第2403页。

[106]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5),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年版,第2404页。

[107]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5),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年版,第2697页。

[108]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3),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年版,第1500~1501页。

[109]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3),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年版,第1499~1500页。

[110]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5),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年版,第2697~2698页。

[111]席裕福、沈师徐辑:《皇朝政典类纂》,卷324,兵2,兵制,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年版,总页第6887~6888页。

[112]席裕福、沈师徐辑:《皇朝政典类纂》,卷324,兵2,兵制,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年版,总页第6888页。

[113]席裕福、沈师徐辑:《皇朝政典类纂》,卷324,兵2,兵制,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2年版,总页第6888页。

[114]席裕福、沈师徐辑:《皇朝政典类纂》,卷329,兵7,兵制,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2年版,总页第7063页。

[115]松筠:“伊犁驻兵书始”,邵之棠:《皇朝经世文统编》,卷73,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9年版,第2968页。

[116]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册(上),卷218,兵17,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643页。

[117]湖南巡抚卞宝第:“谨陈酌改营制借节饷需管见疏”,邵之棠:《皇朝经世文统编》,卷73,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9年版,第2994~2995页。

[118]沈葆桢:“请整顿额兵疏(同治元年八月十二日)”,邵之棠:《皇朝经世文统编》,卷70,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9年版,第2866~2867页。

[119]皮明勇:《晚清“练军”研究》,载《近代史研究》1988年第1期,第31页。

[120]席裕福、沈师徐辑:《皇朝政典类纂》,卷357,兵35,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2年版,总页第7786~7787页。

[121]席裕福、沈师徐辑:《皇朝政典类纂》,卷358,兵36,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2年版,总页第7789页。

[122]张佩纶:“拟请武科改试洋枪折”,《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527~529页。

[123]奎斌:“采买洋军火价脚等银奏明立案片”,《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532~533页。

[124]“光绪十一年七月二十日奕等奏”,《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538页。

[125]“光绪十一年十月初二日总理各国事务奕劻等奏”,《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545页。

[126]“光绪十一年十月初二日总理各国事务奕劻等奏”,《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545页。

[127]“军械说”,何良栋:《皇朝经世文四编》,卷36,兵政,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66年版,第6页(总页第701页)。

[128]“储买枪炮说”,何良栋:《皇朝经世文四编》,卷36,兵政,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66年版,第2页(总页第655~656页)。

[129]“光绪十一年十月初二日总理各国事务奕劻等奏”,《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546页。

[130]“光绪十四年十一月八日翰林院侍讲崔国因奏”,《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570~571页。

[131]“光绪十五年二月十三日办理东三省练兵事宜定安等奏”,《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576页。

[132]“光绪十六年四月初六日办理东三省练兵事宜定安等奏”,《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577~578页。

[133]“派员赴粤沪购运洋械片(光绪十二年七月十一日),光绪十二年五月初一日醇亲王奕片”,《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557页。《岑襄勤公奏稿》,卷26,第46页。

[134]“光绪十八年闰六月十五日西安将军荣禄等奏”,《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582页。

[135]“光绪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三日直隶总督李鸿章奏”,《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584~585页。

[136]“光绪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三日直隶总督李鸿章奏”,《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585页。

[137]“光绪二十年三月二十八日陕甘总督杨昌浚奏”,《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586页。

[138]“光绪十八年九月初九日湖南巡抚吴大澂片”,《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583页。

[139]“论购新式火器(光绪九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李文忠公全书》(译署函稿)卷15,第23页。《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594~595页。

[140]“论中国宜择用利枪”,何良栋:《皇朝经世文四编》,卷36,兵政,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66年版,第1页(总页第653~654页)。

[141]“战备宜精择枪炮说”,何良栋:《皇朝经世文四编》,卷36,兵政,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66年版,第2页(总页第654~655页)。“枪炮说”下,何良栋:《皇朝经世文四编》,卷36,兵政,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66年版,第3页(总页第657页)。

[142]“战备宜精择枪炮说”,何良栋:《皇朝经世文四编》,卷36,兵政,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66年版,第2页(总页第654~655页)。

[143]“论操练枪炮水雷(光绪十年正月二十五日)”,《李文忠公全书》(译署函稿)卷15,第28页。《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596页。

[144]“水雷述略”,何良栋:《皇朝经世文四编》,卷36,兵政,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66年版,第7页(总页第704页)。

[145]“论水雷损益”,何良栋:《皇朝经世文四编》,卷36,兵政,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66年版,第8页(总页第705页)。

[146]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7),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年版,第3738~3739页。

[147]曾国荃:“复长乐帅”,《曾忠襄公全集》书札卷20,第39页。《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610页。

[148]郑观应:“禀覆神机营醇亲王札委定购枪炮事(光绪癸未年)”,《盛世危言》后编,卷5,军务。《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611页。

[149]郑观应:“禀覆神机营醇亲王札委定购枪炮事(光绪癸未年)”,《盛世危言》后编卷5军务。《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612页。

[150]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3),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年版,第1340~1341页。

[151]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5),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年版,第2714页。

[152]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2册(下),卷202,兵1,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500页。

[153]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3),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年版,第1354页。

[154]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3),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年版,第1354~1355页。

[155]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3),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年版,第1355~1356页。

[156]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3),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年版,第1356页。

[157]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5),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年版,第2421~2422、2913页。

[158]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5),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年版,第2846~2847页。

[159]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3),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年版,第1373页。

[160]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3),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年版,第1373页。

[161]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3),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年版,第1374页。

[162]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3),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年版,第1532页。

[163]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3),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年版,第1464页。

[164]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3),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年版,第1486页。

[165]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3),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年版,第1508页。

[166]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册(上),卷218,兵17,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645页。

[167]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册(上),卷218,兵17,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645~9646页。

[168]王尔敏:“练军的起源及其意义”,《清季军事史论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5年版,第106~107页。

[169]《曾文正公手书日记》,同治八年正月十七日记。

[170]《曾文正公书牍》,卷27,广智书局1923年版,第2页。

[171]皮明勇:《晚清“练军”研究》,载《近代史研究》1988年第1期,第36页。

[172]求是斋校辑:《皇朝经世文编五集》,卷8,兵治,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7年版,总页第281页。

[173]《李文忠公朋僚函稿》,卷5,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4年版,第34页。

[174]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3),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年版,第1340页。

[175]张树声:“戊寅年如对恭纪”,《张靖达公杂著》,第60页。《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607~608页。

[176]四月十一日抵镇江,阅镇江营及毅字勇营。十三日阅常州、孟河、江阴、靖江四营。十五日阅福山镇标左、右新兵营,并调阅狼山镇标陆汛等营。十八日阅抚标左、右苏州城守平望新兵等营及亲兵正前正副抚标新兵三营。十九日阅抚标亲兵水师营。二十日阅太湖左右淞、南淞、北提右等营水操。二十一日阅提中左前后右金山、青村、柘林等营及新兵二营并裹河五营陆操抚标亲兵后营洋枪队。二十四日行抵吴淞口,阅驭远、测海、威靖澄庆、靖远兵轮五号及龙骧、虎威、飞霆、策电蚊子船四号陈图打靶,并外海六营内洋五营水操。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3),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年版,第1359页。

[177]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3),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年版,第1359页。

[178]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3),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年版,第1427~1429页。

[179]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5),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年版,第2530页。

[180]杨凤藻编:《皇朝经世文新编续集》,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2年版,第1062页。

[181]杨凤藻编:《皇朝经世文新编续集》,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2年版,第1062页。

[182]求是斋校辑:《皇朝经世文编》5集,卷8,兵治,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7年版,第290页。

[183]求是斋校辑:《皇朝经世文编》5集,卷8,兵治,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7年版,第290页。

[184]求是斋校辑:《皇朝经世文编》5集,卷8,兵治,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7年版,第290页。

[185]席裕福、沈师徐辑:《皇朝政典类纂》,卷329,兵7,兵制,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2年版,总页第7062~7063页。

[186]吕实强:《丁日昌与自强运动》,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2年版,第186~187页。

[187]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2册(下),卷202,兵1,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500页。

[188]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2册(下),卷202,兵1,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500页。

[189]席裕福、沈师徐辑:《皇朝政典类纂》,卷325,兵3,兵制,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2年版,总页第6901、6909~6910页。

[190]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2册(下),卷203,兵2,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507页。

[191]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2册(下),卷203,兵2,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508页。

[192]“光绪十二年四月十一日陕西巡抚鹿传霖奏”,《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36年版,第551页。

[193]“光绪十二年四月二十三日广州将军继格等奏”,《洋务运动》(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36年版,第552~553页。

[194]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4),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年版,第1898~1899页。

[195]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2册(下),卷203,兵2,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508页。

[196]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2册(下),卷203,兵2,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510页。

[197]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2册(下),卷203,兵2,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510页。

[198]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2册(下),卷203,兵2,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513页。

[199]“裁兵宜先裁劣弁以复制兵旧额”,邵之棠:《皇朝经世文统编》,卷85,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9年版,第3420页。

[200]“论裁兵以福建条议为最善”,邵之棠:《皇朝经世文统编》,卷85,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9年版,第3421页。

[201]“论裁兵以福建条议为最善”,“论资遣游勇常用善法”。邵之棠:《皇朝经世文统编》,卷85,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9年版,第3422、3424页。

[202]“书户部奏请裁汰冗兵折后”。邵之棠:《皇朝经世文统编》,卷85,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9年版,第3426~3427页。

[203]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2册(下),卷203,兵2,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514页。

[204]杨凤藻编:《皇朝经世文新编续集》,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2年版,第1044页。

[205]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2册(下),卷204,兵3,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525页。

[206]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册(上),卷208,兵7,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666页。

[207]罗尔纲:《绿营兵制》,中华书局1984年版。

[208]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2册(下),卷204,兵3,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530页。

[209]杨凤藻编:《皇朝经世文新编续集》,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2年版,第1039页。

[210]杨凤藻编:《皇朝经世文新编续集》,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2年版,第1040页。

[211]杨凤藻编:《皇朝经世文新编续集》,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2年版,第1040页。

[212]杨凤藻编:《皇朝经世文新编续集》,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2年版,第1041页。

[213]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2册(下),卷218,兵17,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550页。

[214]杨凤藻编:《皇朝经世文新编续集》,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2年版,第1043页。

[215]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5),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年版,第2423页。

[216]杨凤藻编:《皇朝经世文新编续集》,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2年版,第1055页。

[217]杨凤藻编:《皇朝经世文新编续集》,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2年版,第1056页。

[218]杨凤藻编:《皇朝经世文新编续集》,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2年版,第1072页。

[219]杨凤藻编:《皇朝经世文新编续集》,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2年版,第1073页。

[220]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册(上),卷218,兵17,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653页。

[221]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7),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年版,第4251页。

[222]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7),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年版,第4255页。

[223]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册(上),卷218,兵17,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653页。

[224]刘锦藻撰:《皇朝续文献通考》第3册(上),卷223,兵22,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69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