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寻弘村之历史文化秘密

探寻弘村之历史文化秘密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宏村”名字的由来,曾是一波三折。这便是雷岗山山名的由来。今天,紧靠雷岗山麓有数幢古民居建筑,人们称之为“十三间楼”。让后人敬佩的是,发达了的汪氏不是将自己的姓氏名村一改了事,而是根据“韩”字的黟县方言同音字,将“韩村”改称“弘村”,意取弘广发达之意。从韩村到弘村,又从弘村到宏村,历史上的几次改名,不仅反映了汪氏祖先的睿智,也表明不同姓氏和睦相处的愿望及现实。

探寻弘村之历史文化秘密

“宏村”名字的由来,曾是一波三折。

虽据家乘记载,唐初宏村所在的雷岗山下便有人居住,但现在能够看到的最早明确的记录是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海阳县(休宁)潜阜村有雷氏叔侄来到这里,见村之后山古木参天,山前平沃,东西两侧长溪环带风景风水绝佳,于是花巨资在后山葫芦晶顶建一座道观,香火旺盛。人们因此将山称为雷阜,意为雷氏之山岗也。这便是雷岗山山名的由来。而雷岗山下,则散居着韩、戴、谢、叶、李、黄、董等姓氏居民,尤以韩氏人家居多,故以姓氏名村。故直至明代戴廷明、程尚宽等人撰写的《新安名族志》仍载名韩村。而如今村中望族汪氏便择居在宏村东面五六里远的奇墅村。

这时,唐越国公汪华氏族在徽州已经生息繁衍到第六十一代。《宏村汪氏宗谱》有载,歙县唐模的汪氏家族中,有一位叫汪仁雅的生意人在金陵经商。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因店铺突遭火灾,资产一焚殆尽,只能被迫举家回乡。他们越过羊栈岭,沿丹阳古驿道经过黟县奇墅村时,汪仁雅夫人方氏病危,正处弥留之际,汪仁雅无奈,只好在奇墅暂时安顿下来。

就这样,汪氏第六十一代世祖汪仁雅便在奇墅定居下来。奇墅村虽然“地僻中旷,山水环抱,泉甘土肥”,也十分利于生活息养,但汪仁雅还是相中了距奇墅村五里远的“雷岗之阳”那片风水宝地。他曾有遗言于后代子孙,说“阳基形胜应在雷岗之阳,后必福禄延绵”,希望他们以后能够迁居雷岗山下,安居生息。

汪氏在奇墅定居后,也还算是人丁兴旺,家业发达。历百余载,至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时,江南动乱,黟县遭兵劫,“缘江东盗张琪剽掠奇墅,同居三百余家一焚而尽”。(www.xing528.com)

盗火过后,奇墅汪氏诸房纷纷各谋迁徙他邑远方,唯有六十六世汪彦济(字公楫)念记先祖汪仁雅公遗命——“后吾族如遇灾祸,可迁徙于雷岗之阳,必可福禄永绵”。于是,他率本房“捧祖像,怀家乘,率妻孥,携老幼”缘水而上,见祖先所指之地“背有雷岗耸峙,堨溪环带,形势极佳”,便“购求宅基几亩于雷岗之阳,卜筑数椽,旋竖楼,枕高岗,面流水”。嗣后“转瞬二十年,披荆辟艾,亦既树楼十有三间”。今天,紧靠雷岗山麓有数幢古民居建筑,人们称之为“十三间楼”。自此,汪氏六十六代便开始在宏村居住创业,世代繁衍下来。

居住环境良好,且族人勤劳善谋,汪氏繁衍很快,不久就成望族大姓。然而因为村名仍叫韩村,汪氏村民未免有寄人篱下的窘迫之感,非长久之计。让后人敬佩的是,发达了的汪氏不是将自己的姓氏名村一改了事,而是根据“韩”字的黟县方言同音字,将“韩村”改称“弘村”,意取弘广发达之意。随着建宗祠,修水圳,掘月沼,筑南湖,弘村影响越来越大,原先韩村村名渐渐被人们遗忘。乾隆年间,因乾隆高宗皇帝名弘历,汪氏为避皇讳,又将弘村改为宏村,直至现今。

从韩村到弘村,又从弘村到宏村,历史上的几次改名,不仅反映了汪氏祖先的睿智,也表明不同姓氏和睦相处的愿望及现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