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1966年全省大面积推广良种:稻谷增产40亿斤

1966年全省大面积推广良种:稻谷增产40亿斤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湖南的粮食增产,应该特别提到1966年成功推广良种的事。这一年湖南早晚稻大丰收,粮食总产量达到252亿斤,创造了一年增产粮食30亿斤、稻谷40亿斤新的生产记录,比历史上稻谷最高年产的1958年增了20多亿斤。1971年全省省粮食产量上了300亿斤的台阶。由于当时正处在“文化大革命”中,1966年后湖南粮食增产的成绩被湮没未与广泛报道。

1966年全省大面积推广良种:稻谷增产40亿斤

湖南各级领导干部蹲点带来的成效,很快表现在推广良种上。

湖南农民有精耕细作的传统,湖南的水稻面积在新中国成立初是全国的第三位,此后因为成功地大量兴修水利工程,扩大双季稻种植面积,推广良种,湖南的水稻产量迅速上升并较长时间保持在全国第一的位置。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湖南每年调出大米的数量也是全国第一。这是湖南农民对国家的极重大贡献。湖南雨天多,湿气大,夏有酷暑湿热,冬有湿冷严寒,加上水田作业,靠人力操作肩运劳动的农活多,在生产上湖南农民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的优良作风是足以引为自豪的。(www.xing528.com)

湖南的粮食增产,应该特别提到1966年成功推广良种的事。1964年春,省委第一书记张平化在长沙春华山四清试点后继续在武塘大队蹲点,以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农民结合的群众路线方式,亲自试验亩产粮食800斤。当时全省平均亩产只有500~600斤,因此这是一个很高的目标。怎样着手?经过和技术人员、农民反复研究,决定走以推广良种为突破口的技术路线。湖南早稻基肥足,但当时用的种子主要是南特号,不耐肥,易倒伏,倒伏就不能高产;晚稻用的种子主要是浙场九号、红米冬粘,不耐冷,遭遇寒露风就减产。工作组和农民商议决定采用早矮晚粳的技术路线,早稻用矮脚南特、珍珠矮等耐肥抗倒品种,晚稻用农垦58等耐寒抗冷品种,扬长避短,以适应湖南的气候和种植实际条件。推广良种与推行先进适用的农业栽培技术、改变农田基本建设条件、改革耕作制度结合,叫良田良制良种良法配套。这年,张平化蹲点所在的罗家老屋生产队,亩产由683斤增加到1143斤,带动的武塘大队和春华山公社都大面积过了800斤(我当年年初在武塘工作组,年中调回机关)。张平化和湖南省委布置,这个技术路线第二年在全省地县委书记亲自办的200多个点上应用,结果都得到成功。在一点实验、多点试验成功的基础上,1966年,湖南省委决定在全省大面积推广良种,强调各地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走适合自己的技术路线。全省供应了2亿多斤早稻矮秆良种,又从广东潮汕、江浙苏湖一带请了2000多位种田能手,到地县区社领导干部的点上手把手传授栽培技术。以县、区、社领导干部的几千个点为骨干,都实行领导、技术人员、群众结合进行工作。1966年春夏,在《人民日报》倾力宣扬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时候,《湖南日报》连续发表七篇推广良种的社论。这一年湖南早晚稻大丰收,粮食总产量达到252亿斤,创造了一年增产粮食30亿斤、稻谷40亿斤新的生产记录,比历史上稻谷最高年产的1958年增了20多亿斤。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南粮食生产少有的几个高增产年之一。这个成功既是党的群众路线工作方法(包括领导、技术人员、群众三结合,一点实验、多点试验、全面推广)的成功,也是湖南领导干部学习掌握领导农业增产本领的成功。虽然当时开展“文化大革命”,1967年各级党政机关瘫痪,领导干部靠边站,但1966年推广良种的工作在群众中打下了很好的群众基础和物资技术基础,仍然促成此后连年粮食增产。1971年全省省粮食产量上了300亿斤的台阶。由于湖南当时大力开办小化肥厂,1978年又上了粮食产量400亿斤的台阶,这个群众基础和工作基础,也为此后湖南推广杂交稻准备了条件。由于当时正处在“文化大革命”中,1966年后湖南粮食增产的成绩被湮没未与广泛报道。几十年后回顾,我觉得那些年的成功经验是应该充分肯定并继续发扬的。这里还顺便说一句,这次推广良种,为后来推广杂交稻,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工作基础。在研究和推广杂交稻的过程中,湖南省的各级党组织及当时的领导人是尽了极大力气的。袁隆平是伟大的农业科学家,他和他的团队后面,站着一个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