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十万垅大堤修建的背景

十万垅大堤修建的背景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58年湘潭市郊区决定修建十万垅大堤,背景有如下几个方面:1.全国到处都在修建水利工程。就是说,修十万垅大堤,更多的是因为田少人多,要解决吃饭问题。于是,在这些背景下,郊区决定上十万垅大堤项目,拿出了方案,详细说明修建理由、修建方式、建成后的收益估算。十万垅大堤与过去的十万垅有一段是相合的。半年内修成4600米的十万垅大堤。郊区人民没有被困难吓倒,同年11月,郊区组织河西社员全面加修十万垅大堤。

十万垅大堤修建的背景

湘江、涓水、涟水在进入湘潭城区之前,有两处自然形成的泄洪区,一个叫卓江湖,一个就是十万垅。作为泄洪区,十万垅土壤虽然肥沃,却水旱频繁,不宜居住和耕种。民谚云:“三天有雨水汪汪,三天无雨苗发黄。”尤其是犁头嘴,地势更为低洼,洪水来时首当其冲。

1958年湘潭市郊区决定修建十万垅大堤,背景有如下几个方面:1.全国到处都在修建水利工程。2.涟水南岸已经修建了卓江堤,有启示,有借鉴。3.这一大片地区防洪的需要。水旱频繁,境内百姓无法安居乐业。4.建好这条大堤可以从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夺过来10万亩土地,开垦成耕地可以解决境内人多田少的问题。就是说,修十万垅大堤,更多的是因为田少人多,要解决吃饭问题。5.“大跃进”运动,人民群众具有空前的革命激情,以及与天斗与地斗的豪情壮志。6.可以实行以工代赈的办法和境内厂矿职工参加义务劳动,投入的财力不大。7.政治的因素。全国都在搞,郊区必须搞一个像样的项目。

于是,在这些背景下,郊区决定上十万垅大堤项目,拿出了方案,详细说明修建理由、修建方式、建成后的收益估算。方案报湘潭市人民政府,很快获得批准。

1958年8月,郊区成立工程建设指挥部,丁长林任指挥长。这时正是“大跃进”的高潮阶段,人民公社、人民公社食堂方兴未艾,指挥部一声令下,迅速调集河西地区5000多社员和区域内厂矿职工1500人开进工地。社员以工代赈,打工分;职工义务劳动。

十万垅大堤与过去的十万垅有一段是相合的。即从香铺巷子到犁头嘴到涟水大桥这一大段。从陈家坟山到香铺巷这一段是重新建的。土方主要从陈家坟山取。(www.xing528.com)

秋季开工,气候宜人。大堤上彩旗飘飘,哨声嘹亮,呈现出一派火热的建设景象。土从何来?就地取土,从堤的内侧挖土方,从陈家坟山取土。陈家坟山在今定庆路南端,是一个比较高的坟山。取土时挖出了很多白骨。当年清朝几位抗洪有功的县令多是在此指挥。众所周知的“卫夫子不得冤清”的故事就发生在陈家坟山。卫夫子只管救灾,只管做好事,把自己的薪水都拿来助民,但是,他只会宏观管理,数学不行,一堆糊涂账,到离任时过不了审计这一关,要判刑。湘潭人民自发地凑钱为他还账,三天就凑齐了,还留足了他养老的钱。可惜他没福分,回老家的路上病死了。山搬走了,我们看不到陈家坟山了。低洼地方的土方取走了,自然形成塘,塘可以用来蓄水,又可以养鱼,一举数得。当时机械化程度并不高,除了几台推土机,更多的是人工挖,肩挑背扛。取土最近处几百米,最远处有上千米。按照划线,先铺成堤型,然后一层层加土,压紧,再加土。总计投入40万个工日,完成土石量48.4万立方米。半年内修成4600米的十万垅大堤(陈家坟山至犁头嘴一段)。

大堤建好了,这一大片的水又如何流出去呢?于是有了长城撇洪渠。这条渠过去叫陶公港水,从姜畲过来,经塔岭,经长城乡,到易家湖,到陶公桥,到唐兴桥。裁弯取直,叫长城撇洪渠,在陶公桥这个地方建防洪总闸,湘江水位高于撇洪渠水位时即人工关闭闸门。因为修总闸,陶公桥拆除了。现在我们看不到这条渠了,是怎么一回事呢?修宝庆路的时候,把它埋到底下了。即从砂子岭开始,把渠道改为巨型管道,管道直径有3米。水从管道里流到闸门,再排出去。大堤内还有其他地方的水如何流出去呢?在堤内根据情况设立抽水站。比如说,在求子桥附近(现杨梅洲大桥往上走一点)就设有一抽水站,防止内涝。沿十万垅大堤,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抽水站。

1959—1961年,湘江洪水没能影响堤内,三年都获得丰收。但是,毕竟是群众运动的战果,堤修得仓促,修得单薄,全部是土堤,石料很少。到1962年夏天,湘江特大洪水,将十万垅李春河湾一段冲开溃口,滔滔洪水淹没了已经建成的耕地和村庄,损失惨重。郊区人民没有被困难吓倒,同年11月,郊区组织河西社员全面加修十万垅大堤。此后,不断地加固、加宽、加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