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修建上都:拖雷家族-王者的荣耀

修建上都:拖雷家族-王者的荣耀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264年加号上都,亦称上京、滦京等,与北京并称为“两都”。据文献记载,上都城是一座颇具蒙古族风格的汉式城市。皇帝所下达的诏旨,都要在御天门上发布后,再送往大都,然后转发全国各行省。龙冈势绕三千陌,月殿香飘十二镂。皇帝驻上都期间,政府都司、都分司相从,以处理重要政务。在蒙古帝国于1368年倒台后,上都被彻底放弃。修建开平府,是忽必烈政治

修建上都:拖雷家族-王者的荣耀

忽必烈远征大理国北返后,居于桓州和抚州之间的草原一带,保持着蒙古人帐居野外、冬夏迁移的生活习惯。为了避免夏季在金莲川或六盘山避暑消夏、冬季要迁往抚州或奉圣州避寒趋暖的麻烦,不少汉臣纷纷建议忽必烈建造一座新城,以解决上面两个问题,忽必烈欣然同意。

1256年阳春三月,忽必烈命汉僧子聪(即刘秉忠,后官至太保、参领中书省事)负责勘察地形,参照各国都城的样式,兴筑城郭。刘秉忠与谢仲温认为桓州城东面、滦河北岸的冲积平川是一块风水宝地,宜于建城。这座城郭地址的北半部是一条东西横亘的土岗,取名为龙岗,南临滦河,东西都是广阔的草原,背靠起伏的山峦,气势宏伟,适于兴筑大规模的城郭。

忽必烈遂命谢仲温为工部提领,具体负责修城事宜,最终“于岭北滦水之阳,筑城堡,营宫室”,定名为开平[1],历时三年乃成(第一年先建宫室,第二年开始筑城,第三年基本建成)。

令人费解的是,今人通过卫星测量发现北京城的中轴线如果往北延伸,其延长线直指忽必烈发祥地古开平,而且,两条中轴线几乎吻合。这也许是个巧合,也许是古人的良苦用心。

1264年加号上都,亦称上京、滦京等,与北京并称为“两都”。至此,蒙古帝国的统治中心逐渐移至漠南,哈拉和林失去了都城地位。

上都作为元朝的夏都,其位置十分特殊,“北控沙漠,南屏燕蓟,山川雄固,回环千里”,并“控引西北,东际辽海,南面而临制天下,形势尤重于大都”。距原蒙古帝国的政治军事中心哈拉和林较近,与大都南北遥望,成为元朝重要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对联络、控制拥有强大势力的漠北蒙古宗亲贵族,彰显出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对付蒙古宗王反叛势力的前沿阵地,也是运筹帷幄的最高参谋本部。因而元朝前几任皇帝,如忽必烈、铁穆耳、海山等即位的忽里台会议都在上都举行。元朝中期以来发生在此的“南坡之变”“两都之战”“上都兵变”等宫廷斗争,都证明了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政治、军事地位。

在形势方面也颇为优越,上都山川雄固,风景秀丽,林木葱茂,城南是滦河的上游上都河,城北群山环抱。据元人记载:“开平府盖圣上龙飞之地,岁丙辰(1256)始建都城,龙岗蟠其阴,滦河经其阳,四山拱卫,佳气葱郁。都东北不十里有大松林,异鸟群集,曰察必鹘者,盖产于此。山有木,水有鱼,盐货狼藉,畜牧繁息,大供居民食用。”[2]

大都的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几乎耗费忽必烈整整一生的年华,以具有纪念性质的中心部分循序完成。

文献记载,上都城是一座颇具蒙古族风格的汉式城市。全城由宫城、皇城、外城三重城墙和关厢组成。城墙用黄土夯筑,宫城、皇城城墙还用砖、石包砌。外城方形,每面长二千二百米,开四门,有瓮城。城内用土墙隔成两部分,北面是御园,南面是官署和作坊区。皇城在外城东南角,呈方形,城内街道整齐对称,排布着许多官署和寺庙建筑。城内建筑错落分布,带有离宫色彩。宫城在皇城的中部偏北,长方形。

宫城是全城的核心,有东华、西华、御天三门,城墙用砖包镶,其中南边的御天门最为重要,它与皇城南门明德门在一条中轴线上,是出入的主道。皇帝所下达的诏旨,都要在御天门上发布后,再送往大都,然后转发全国各行省。主要的宫殿楼阁和官署、宫学都建在宫城内。宫城建有水晶大明、鸿禧等宫殿,大安、延春等楼阁,华严、乾元等寺庙。宫城内还有泉池穿涌其间,园林特色十分明显。大安阁是宫城内主要建筑,也是上都城的象征,它是仿照金朝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城的熙春阁的样式建造的,所用的材料也是忽必烈移取熙春阁所得,建于1266年。

皇城在全城的东南角,城墙外砌砖石,寺庙、国学和部分大型建筑在皇城内。外城北部是皇家苑囿和金顶大帐“棕毛殿”的建筑所在。城外东、南、西有关厢,其范围很大,建筑遗迹甚多,百姓民居和商肆、店铺、工匠仓库等主要集中在关厢地带。每年春、夏、秋三季,上都城城外比城内更加繁华,流动人口高达数十万,乃至上百万之多,城区方圆数十公里。城西还有离宫西内,周围十里,建筑以行宫和营帐为主。另外,还有一座方圆二十五公里的大御花园,北郊则有很多寺庙、宫观等建筑。

元朝诗人陈孚曾路经此地,被宫殿豪华的气派所折服,留下《开平即事二首》:

百万貔貅拥御闲,滦江如带绿回环。

势超大地山河上,人在中天日月间。

金阙觚棱龙虎气,玉阶阊阖鹭鹓班。(www.xing528.com)

微臣亦有河汾策,愿叩刚风上帝关。

天开地辟帝王州,河朔风云拱上游。

雕影远盘青海月,雁声斜送黑山秋。

龙冈势绕三千陌,月殿香飘十二镂。

莫笑青衫穷太史,御炉曾见衮龙浮。

元上都按离宫的构造设计,有很强的园囿性,并极其注意防御和对宫城的防护。把居民区设在城外,突出了此城整体的宫殿性质。

元朝统一中国后,在北京兴筑首都,上都便成为陪都,成为元朝皇帝和大臣们夏季的避暑胜地。等漫长的酷夏结束后,秋高气爽时,再从上都回到大都,以后并作为“以大都君临中原,以上都笼络草原”的巡幸制度承袭下来。皇帝驻上都期间,政府都司、都分司相从,以处理重要政务。皇帝除在此狩猎行乐外,蒙古诸王贵族的朝会(忽里台)和传统的祭祀活动都在这里举行。继忽必烈在开平登上皇位之后,元朝还有五位皇帝是在上都登基的:成宗铁穆耳、武宗海山、文宗图帖睦尔、天顺帝阿剌吉八、惠宗妥欢贴睦尔。

七百多年前,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奉罗马教皇之命不远万里从威尼斯水城来到元上都考察。他在《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述了元上都的繁华:“终抵一城,名曰上都,现在位大汗所建也。内有大理石宫殿,甚美!其房舍皆涂金,绘有种种鸟兽花木,工巧之极,技术之佳,见之足以娱人心目。”

城内建筑曾极为繁华壮丽的上都从1256年开始兴建,1259年落成,历时三年,九十九年后,于1358年毁于关铎指挥的红巾军兵燹。在蒙古帝国于1368年倒台后,上都被彻底放弃。历经半个多世纪风雨洗礼,它变得衰败不堪,其巨大的宫殿、楼阁、亭台和城垣都被侵蚀掉,直到与绵延不绝的草原融为一体。如今这里被称为元上都遗址,作为一个朝代的记忆载体,同时也记录了生活在金莲川草原上的察哈尔蒙古族的历史变迁。在这里,我们可以与历史直接对话。

当年夏天,忽必烈将金莲川幕府迁移至此地,一批重要谋士聚集在这里,这里便成为忽必烈集团的根据地

修建开平府,是忽必烈政治生涯中的大事,不仅标志着草原游牧文化向农耕的过渡,而且开平奠定了元朝的雏形,对于元朝的建立、中国的统一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注释】

[1]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闪电河(即滦河)北岸。当地牧民称之为“北奈曼苏默”城,意为一百〇八庙,就是依据城址中建筑众多而讹传的。现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2]引自元代王恽著《中堂纪事》《读史方舆纪要》等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