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追寻不懈的企业愿景:毕生为之奋斗的梦想

追寻不懈的企业愿景:毕生为之奋斗的梦想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愿景是人们脑海中所持有的意象或景象,它是人们对未来的憧憬,是渴望实现的愿,是毕生为之奋斗的梦想。员工为自己的事业努力奋斗,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基础。创业成功后,“打江山”的愿景已经实现,创业伙伴开始自立山头,争权夺利,没有人愿意再为企业发展而奋斗,只关注个人利益,企业失去发展的方向和动力。垄断与反垄断,大垄断与小垄断,“打江山”的价值观在起导向作用,导致企业发展停滞甚至分裂。

追寻不懈的企业愿景:毕生为之奋斗的梦想

愿景是人们脑海中所持有的意象或景象,它是人们对未来的憧憬,是渴望实现的愿,是毕生为之奋斗的梦想。

企业愿景即企业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公司?50年后,你期望向你的后代介绍你所在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公司就是你公司的愿景。它包括企业的发展方向、目标、目的、理想、愿望、企业自我设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在未来社会范围里是什么样子。具体包括企业对社会或某一具体领域的影响、贡献、在市场或行业中的地位、与企业相关利益群体(客户、股东、员工、环境)之间的经济关系。

格里·罗宾逊曾说:“我认为很多人之所以工作,只是为了打发自己的时间。125为了让人更好地工作,传统的管理就是胡萝卜加大棒。在传统管理模式下,员工的梦想就是追求更大、更多的胡萝卜。其实胡萝卜就是胡萝卜,胡萝卜不能代替一切。人们端起饭碗吃肉,放下筷子照样骂娘,员工得到胡萝卜后企业凭什么激励他们再往前走呢?”弗朗西斯(C.Francis)说过:“你可以买到一个人的时间,你可以雇一个人到固定的工作岗位,你可以买到按时或按日计算的技术操作,但你买不到热情,你买不到创造性,你买不到全身心的投入,你不得不设法争取这些。”126

显然,企业进入一个高层次发展阶段以后,胡萝卜加大棒管理就不够了,企业需要愿景领导。理查德·布兰森曾说:“我坚信,如果你要挑战,不如干脆挑战世界上最大的品牌。”127愿景领导就是通过高远的抱负目标来激发人的潜能,沿着充满挑战的、似乎不可能实现的理想不断地前进。

对大多数领导而言,提升技术与管理能力似乎是企业成功方程式。然而管理知识并无法提供领导能力,这也是许多学习者可能犯的错误。高层领导者关注的不只是一般管理者关心的企业绩效,他们关注更高的永续愿景以及人与社会的健康发展等。

200多年前,美国的建国先贤们讨论的不是谁当总统,他们思考的是:“我们能够创建什么样的程序,使国家在我们死后仍然能拥有很多优秀的总统?我们希望建立哪一种长治久安的国家?要靠什么原则建国?国家应该如何运作?我们应该制定什么指导方针和机制,以便创造我们梦想的国家?”这个强大的愿景激励着无数的美国精英为之思考奋争,从华盛顿亚当斯富兰克林等先贤起步,一直到林肯罗斯福,到现在这个梦想还感召着美国人为之努力。“治大国若烹小鲜”,国家愿景和企业愿景有着很多相同的地方。

闻名世界的日本京都制陶公司成立伊始,业务发展非常迅速。企业的创办人稻盛和夫经常要求年轻的员工加班,不但每天要加班到深夜,就是星期天也经常不休息。慢慢地,一种不满的情绪在员工之间蔓延。一次加班之后,一群员工在喝酒过后决定用强硬的手段向公司提出要求,并以集体辞职相威胁。次日,员工提交了按了血指印的抗议书,指明了不满之处,提出了加薪、增加奖金的要求。稻盛和夫虽然没有同意他们的要求,但是却不得不花费三天三夜做说服工作,才使这批人留了下来。(www.xing528.com)

这件事深深地刺激了稻盛和夫,他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本来以为创立京都制陶是为了让我的技术闻名于世,现在看来,应该还有更为重要的事情。公司究竟是什么?公司的目的和信念是什么?要争取什么?”经过痛苦的思考,他发现:“让技术闻名于世其实是低层次的价值观,是次要的事情……经营公司的目的是为全体员工谋求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幸福,为人类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从此以后,“为全体员工谋幸福,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成了京都制陶公司的目标,也成了公司共赴的使命。企业发展得越来越好,员工的忠诚度也越来越高。128

德鲁克认为企业要思考三个问题:①我们的企业是什么?②我们的企业将是什么?③我们的企业应该是什么?这三个问题集中起来体现了一个企业的愿景,即我们要到哪里去?我们未来是什么样的?目标是什么?

因此,愿景的意义不是“你能成为什么,所以你想成为什么”,这样毫无感染力。而是“你想成为什么,所以你能成为什么”。例如,海底捞公司的员工不用特意去管理。员工为自己的事业努力奋斗,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基础。

中国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提升层次的最大障碍是愿景缺失。有一个企业家对笔者说过:“人能同甘苦,很难共享乐!”他当年和同伴一起创业,愿景是很清晰的,就是成功创办一家企业,赚取超过常人的财富等。因此,他们的企业从借贷50万元起家,大家做事不分彼此,任劳任怨,发展到了十多亿元的规模。创业成功后,“打江山”的愿景已经实现,创业伙伴开始自立山头,争权夺利,没有人愿意再为企业发展而奋斗,只关注个人利益,企业失去发展的方向和动力。这时候“诸侯”出现了,老板就想方设法“削藩”。垄断与反垄断,大垄断与小垄断,“打江山”的价值观在起导向作用,导致企业发展停滞甚至分裂。

企业家如何克服自私自利的狭隘愿景,建立更加尊重人权、人性的为他人服务的愿景,决定了一个创业者能否实现从商人到企业家的蜕变。

笔者认为,权力与金钱基本上是企业管理层的代名词,是管理层有而员工没有的东西。领导者常常有一个错觉,认为人们服从的是权力和金钱,而不是人们所尊重的理念。如果企业依靠权力和金钱维持企业发展,企业员工努力的动力完全是为了钱,那么他的所有不满都要用钱来平衡,所有的激励都要靠钱来维系。而人的欲望是越来越大的,你有多少钱来维持越来越多的金钱支出?同样,如果员工服从的是权力,结果必然是整个组织对权力的依附,强调个人忠诚,特别是重要职位上的人对领导者的忠诚;发现任何不忠诚的行为就不断地换人,当钱不能解决问题时,就立即走人,再换来一些新人,靠新人的热情来维持企业短期的经营行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