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剩余价值规律:相对与超额剩余价值生产

剩余价值规律:相对与超额剩余价值生产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在工作日一定的条件下提高剥削程度,资本家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方法,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这叫做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指资本家得到剩余价值后,将其全部用于个人消费,生产在原有规模的基础上重复进行。

剩余价值规律:相对与超额剩余价值生产

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无休止地采取各种方法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这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就是剩余价值规律

(一)剩余价值及其生产过程

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具有二重性,即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又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即劳动过程,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个基本要素。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值过程,是指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一个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价值的那部分价值,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在价值增值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的必要劳动,另一部分是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剩余劳动。

(二)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作用

1.资本的形成

资本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总是通过各种物品表现出来。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后者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独特的社会性质,于是形成了资本。

2.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即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生产资料的价值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其转移的价值量不会大于它原有的价值量,转移的时候形式虽然不同,如有的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全部转移,有的在多次生产过程中逐渐转移,但是转移的总是生产资料原有的价值量。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转变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殖,这部分叫做不变资本。

可变资本,即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工人创造的新价值,既包括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又包括一定量的剩余价值,这部分资本价值是一个可变的量,所以叫做可变资本。

(三)生产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

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包括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在必要劳动时间一定的条件下,工作日越长,剩余劳动时间越长,资本家从工人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越多,剩余价值率就越高。除了延长劳动时间的方法外,资本家还用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方法,让工人在同样长的劳动时间内消耗更多的脑力和体力。

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为了在工作日一定的条件下提高剥削程度,资本家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方法,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这叫做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的,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降低了劳动力的价值,从而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条件下,每个资本家不断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的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3.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作用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

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资本家主要依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来提高剥削程度,随着生产技术条件的不断改进和工人阶级反抗资本家延长工作日的斗争力量的增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作用日益突出。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只意味着剩余价值生产所使用的生产工具更加先进了,但在本质上依然是物化劳动或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是资本家获取高额剩余价值的手段。

(四)资本积累

1.资本积累及其本质

资本积累,是指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也就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积累的本质,是资本家不断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资本积累就是依靠剥削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而实现的,没有剩余价值,就不可能有资本积累。(www.xing528.com)

资本积累逐渐扩大,会导致两个后果:一是社会财富占有两极分化;二是社会失业现象。社会财富占有两极分化,即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的手中,多数人只拥有财富的较小部分。社会失业现象,即资本积累产生的失业是由资本追逐剩余价值引起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导致的。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胜利。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指资本家得到剩余价值后,将其全部用于个人消费,生产在原有规模的基础上重复进行。它生产的不仅是商品,还有剩余价值,以及再生产资本关系本身,即资本家和雇佣工人。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本质,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指资本家获得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后,并没有完全用于个人消费,而是将其中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于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资本积累是其源泉。

2.资本的有机构成

资本家投入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资本,从自然形式上说,是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的,而这种由生产技术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

从价值形式上说,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二者资本价值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

资本的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价值构成的变化通常反映技术构成的变化,这种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

(五)资本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1.资本循环

资本循环,是指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资本要依次执行三种不同的职能。

第一个是购买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购买阶段,这属于商品流通过程,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

第二个是生产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按比例结合在一起从事资本主义生产的阶段,该阶段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

第三个是售卖阶段,即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化阶段,该阶段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2.资本周转

资本周转,是指资本在运动中增殖,不断带来剩余价值的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

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因素有很多,关键在于两个:一是资本周转的时间;二是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要加快资本周转速度,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就要缩短资本周转时间,加快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

3.社会再生产

社会再生产,是指连续不断重复进行的社会生产,其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所谓社会总产品,是指社会在一定时期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在价值形态上,又叫做社会总价值,分为在产品中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c)、凝结在产品中由工人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v)、凝结在产品中由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创造的价值(m);在物质形态上,根据其最终用途划分为用于生产性消费的生产资料、用于生活消费的消费资料。

社会生产,可以划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Ⅰ)由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产领域;第二部类(Ⅱ)由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活消费领域。社会总产品在实物上得到替换,在价值上实现补偿,客观上要求两大部类内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和两大部类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只有两大部类的生产在规模上以及在结构上保持一定的比例,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才能正常实现,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六)工资

1.工资的本质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资本家购买工人的劳动力是以货币工资形式支付的,工人为资本家劳动,所得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或全部劳动的报酬,这模糊了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界限,从而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2.工资的形式

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主要有计时工资计件工资两种。除此之外,资本家建立了多样形式的血汗工资制度,利用某些劳动组织,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人的劳动强度,从他们身上榨取更多价值,比较典型的如泰罗制、福特制。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过程的复杂化以及脑力劳动作用的加强,工人的实际工资看上去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但与其创造的剩余价值增长幅度相比,资本雇佣劳动的基本经济关系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也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