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仑区产业现状特征分析

北仑区产业现状特征分析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数据表明,两区合并以来北仑区作为宁波市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规模的扩张也带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尽管由于近年来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第三产业的发展势头依然良好。规模上工业企业是北仑第二产业的主要部分。从产业空间布局结构来看,北仑工业呈现出如下特征:①以临港大工业为支柱;②传统

北仑区产业现状特征分析

(1)北仑区产业发展历程

回顾北仑产业发展过程,从初期的农业和工业为主到当下的工业与服务业引领,工业强区始终是北仑产业发展的主基调。工业经济35年来的发展历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2]

一是起步探索期(1984—1991年)。这一时期,北仑区与开发区几乎同时从低起点起步,产业发展方向、发展路径均处于摸索期。尤其对北仑区而言,建区初期在国家“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宏观大背景下,大力发展工业经济,但这一时期受产权所有制度的约束,工业经济以为数不多的国有企业和大量的“低、小、散”的集体所有制乡镇企业为主,个私经济虽有一定数量的发展,但总体处于配角从属地位。工业经济无论是企业的数量、产能水平、单体规模、经济效益,都处于起步期的低层次水平。此外,北仑区三大产业结构中的第一产业农业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超过1/3,同期的第三产业以商贸流通业为主,所占比重份额不到1/5,全区产业经济整体农业区的特点明显。这一阶段,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开发建设也刚刚起步,主要以加大基础建设、“筑巢引凤”为特征,把完善“六通一平”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逐步满足兴办工业企业的需要,同时实行多项配套改革,保障投资者合法权益,初步打造良好的投资软硬环境,积极开展外引内联,引进和落实工业企业。在工业布局上,除甬江口南侧联合区域7km2工业集聚区较为明显外,北仑区域内的工业散布于各乡镇和乡村,缺乏明确的集中化、园区化的工业布局。

二是快速发展期(1992—2001年)。这一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据地利之便、得风气之先,北仑工业经济全面步入发展的快车道。民营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也异军突起,成为引领带动20世纪90年代北仑工业经济的重要力量,涌现出了一大批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和知名产品。海天的塑机、申洲和维科的纺织服装、贝发与成路的文具制笔、东方公司的电线电缆等区内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都在这一时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应看到,在20世纪90年代民营经济的黄金时代,北仑工业经济的主体集中在以纺织服装、文体用品等劳动密集型行业领域,也是成长最快、企业数量最多的产业,塑机、模具、电线电缆等区域特色鲜明、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行业总体上仍处于初步扩张阶段,产品类型、技术含量、附加值水平等内涵指标处于低层次水平。开发区在这一时期通过前期软硬环境建设取得较好的成效,在开发面积扩容基础上,以加强大型企业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着力通过实业立区、引进大型企业为主要方向,开发开放步入发展快车道。外商投资活跃,招商引资和开发建设取得重要突破,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产业企业相继依托港口落户,宝新不锈钢三星重工、亚洲浆纸、北电二期、宁波麦芽金光粮油海螺水泥等重点企业经招商先后建成投产,北仑工业整体综合实力得到了第一阶段的壮大。在空间布局上,北仑区的工业企业主要集中在依江南公路沿线布局,同时原有散布于各乡镇的原集体企业在产权制度变革后有一定程度的收缩,但总体散点化的布局并未发生大的变化,同期的开发区根据发展需要先后设立了大港工业区、科技创业园等特色工业园区,全区工业布局逐步由北向南稳步拓展,临港大工业也初步沿港口岸线布局。

三是重要产业集聚区形成期(2002年至今)。这一时期,通过把上级赋予的政策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区域独特优势,着力发展临港产业、建设产业集聚区。北仑区和开发区的管理机构归并合署,实现管理模式一体化运作,开发开放范围进一步拓展至北仑全域,北仑的发展定位明确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华东地区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区域性物流中心、现代化滨海新城区”。招商引资战略进一步调整为“招大、选强、择优”,着重引进了一批支柱性的临港重大工业企业。尤其是“十五”时期,宁波市十大百亿企业有七个落户北仑,且随着台塑台化、宁波钢铁、逸盛石化、北电三期、亚浆三期等企业相继建成投产,“十一五”时期北仑工业经济依托大企业的产能相继释放获得了跨越式发展,北仑的工业实力进一步得到夯实。

总体而言,在工业经济内部结构上,初步形成了石化、能源、钢铁、汽车、造纸、修造船六大临港产业和汽配、注塑机、模具等优势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大格局,纺织服装、文体用品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工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渐趋弱化,北仑工业经济的产业结构快速实现了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为主、技术密集型为辅的整体跃迁。在空间布局上,全域战略层面的“一区三城”总体格局初步构建,战术层面“一带一区一城六基地”九大产业基地空间布局加快优化,整体空间布局日趋清晰,分散的产业和企业进一步实现了集聚化、园区化、基地化,生产与生活空间界定常态化、科学化。

(2)北仑区产业规模结构

自2002年北仑区与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两区合并以来,北仑区发挥港口优势、区位优势和开发开放优势,地区生产总值保持在年均10%以上的增长速度。2017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05.47亿元,按可比价增长10.10%,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从2002年的28.25亿元增至2017年的557.70亿元,其增长速度超过第二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第一产业增加值总体上增长缓慢。数据表明,两区合并以来北仑区作为宁波市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规模的扩张也带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尽管由于近年来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第三产业的发展势头依然良好。

从经济结构的横向比较来看,北仑区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高于宁波市区和全市平均水平5~8个百分点,略低于以工业为主导的鄞州区和慈溪市;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低于宁波市区和全市的平均水平,其发展明显滞后;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低于宁波市区和全市的平均水平,远低于宁波的其他县市。这表明随着临港工业为基础的工业化进程在北仑的不断推进,第二产业在北仑经济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第三产业发展落后于全市平均水平,与北仑作为宁波市区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不相适应;而农林牧渔业等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很低,进—步表明工业主导发展是北仑现阶段的基本态势。(www.xing528.com)

规模上工业企业是北仑第二产业的主要部分。从产业空间布局结构来看,北仑工业呈现出如下特征:①以临港大工业为支柱;②传统产业具有一定规模;③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初具规模。2018年,北仑本级66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125.04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其中轻工业产值604.48亿元,增长11.9%,而重工业产值2520.56亿元,增长9.8%,轻重工业比例为1∶4.17;实现销售产值3074.41亿元,比上年增长9.5%,其中出口交货值412.63亿元,比上年增长0.8%,产销率为98.38%。全年,规上工业中临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019.39亿元,比上年增长9.7%,拉动本级规上工业产值增长6.3个百分点,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64.6%[85]

服务业是北仑第三产业的主要部分,基本特征如下:①港口物流业成为服务业发展重心;②批发和零售业获得长足发展;③金融业向深层次拓展;④旅游业成为服务业发展新亮点;⑤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发展迅猛。

(3)北仑区产业发展现状特征

一是产业空间数量多、规模大,限制性因素突出,空间发展受限严重。以工业来看,北仑区的工业总用地面积达到61.38km2,占全区城镇建设用地的42.4%。在空间分布方面,集中在产业园区内的工业用地面积52.60km2,占工业总用地面积的85.7%。在数量及构成方面,全区拥有各级产业园区共14个,其中国家级园区5个,是宁波中心城区重点工业园区的核心集聚区。

从空间布局来看,北仑区产业形成了以“九大产业基地”为主导的空间发展格局,主导园区产业的特色化、专业化水平较高,但存在的问题也较多,极大地影响了园区未来的发展。①产业园区布局与管理欠缺,协调成本高。园区的管理主体多元,九大产业基地中真正纳入区基地办管理范畴的仅有六个基地(霞浦、大港、小港、大碶、汽车和商务基地),“一带一区一城”和大榭开发区并没有纳入全区统筹管理中。同时区域内园区布局与管廊带建设不够协调,尤其是油气管廊和石油化工企业没有统筹布局,同时现有管廊对城市建设也有干扰;现有园区(基地)定位有交叉,园区化管理覆盖不足。②工业用地供给趋紧。现有资料表明,北仑区工业园区内近期可利用的全部土地面积约有10.50km2,且分布十分不均衡,约80%的可利用土地主要分布在大榭开发区、北仑临港新材料产业园区和梅山产业集聚区内,其他园区可利用土地面积十分稀少。③低效用地问题突出。以霞浦现代国际物流园区、大港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大碶高档模具及汽配产业基地为例,2015年三个园区内亩均税收不到10万的规上工业企业分别有14家、59家和10家,分别占各园区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的42%、44%和19%。④零散工业用地分布广泛,处置难度大。全区有零散用地8.78km2,占总用地的14.3%,这些用地多是由历史原因造成的[72]

二是工业主导,服务业稳步提升,但产业转型困难。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2018年北仑区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为0.5∶60.1∶39.4,工业主导优势突出,同时现代服务业稳步发展,不断提升,对经济增长的带动效应也日益明显。但是,从产业发展结构来看,经济转型发展的压力依然较大,突出表现为:随着近年来国际经济贸易疲软,占区本级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60.8%的临港大工业市场低迷,转型乏力;战略性新兴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是产业基础仍然薄弱,产业培育壮大尚需时间;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门槛高,中小企业被边缘化

三是存量用地更新改造缺乏有效的政策保障,进展缓慢。相对增量主导地区,存量主导地区的产业空间布局规划涉及的区域大都是空间开发比较成熟、利益主体已定、利益关系比较复杂多元的区域,因此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作支撑。以滨江核心区为例,区域内需要进行更新改造的工业用地有3.12km2,但是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政策保障措施,政企利益难以协调,导致滨江核心区规划与实施比预期来得缓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