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兴经济体企业国际化的动因理论分析

新兴经济体企业国际化的动因理论分析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世纪50年代,Penrose提出了不平衡理论,指出新兴经济体企业国际化主要考虑五大因素:为了寻求市场;为了寻求恰当的生产要素;对竞争对手做出反应;为了规避风险;为了获得原产国效应及解决产品形象定位的问题。因此,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动机和目的有别于发达国家和其他的发展中国家企业。通过梳理相关学者对我国企业国际化动因的研究,发现中国企业国际化动因为由资源和市场导向型逐渐转向技术和战略资源型,以提高国际竞争力。

新兴经济体企业国际化的动因理论分析

20世纪50年代,Penrose提出了不平衡理论,指出新兴经济体企业国际化主要考虑五大因素:为了寻求市场;为了寻求恰当的生产要素;对竞争对手做出反应;为了规避风险;为了获得原产国效应及解决产品形象定位的问题。我国早期实施跨国经营的企业多为国有企业,动因主要是获取资源、市场、战略资产和效率,前两种是国际化初期的主要动因,后两种是国际化后期的动因。然而,民营企业是否也同国有企业和大型跨国公司一样存在同样的国际化动因。例如资源的获取不仅需要较大的前期投入,还需要更大规模的后期开发费用,因此资源动因对一般民营企业不具普遍意义。根据近年来学者研究结果,新兴市场企业会寻求对本国有利的制度安排,其国际化也是正式制度推动的结果,主要标志就是政府鼓励“走出去”的政策、措施等。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既有一般发展中国家的特点,又有自己的特色。因此,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动机和目的有别于发达国家和其他的发展中国家企业。谢康(1994)将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归纳为五种类型:扩大出口型、资源开发型、获得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型、利用外资型和信息服务型。根据企业投资发展轨迹,魏东和王璟珉(2005)从中国经济宏观角度将企业国际化动因分为自然资源导向型、市场导向型、效率导向型、战略资产导向型和政治导向型五种。同时,这五种动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驱使企业进行直接投资的动因一般具有多重性、差异性和发展性。在对近上百家公司调研的基础上,刘阳春(2008)分析认为中国企业国际化活动中主要是基于向外寻求发展和寻求生存的内在需要,因此跨国经营动机主要包括克服贸易壁垒、公司扩展、寻求市场、寻求自然资源、寻求创造性资产、利用专属优势等。基于我国企业国际化进程及实践活动中企业的技术能力演进特征,谭燕芝(2009)重点分析了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动因是为了寻求战略资产,根本动因在于形成具有持续性效用的技术能力,克服自己的竞争劣势。上述观点也直接支持了Penrose(不平衡理论)的观点,即企业具有明显劣势或者不具有特有优势,到国外发达地区寻求资源优势,以弥补国内的不足,从而使企业的资源组合回归平衡,追赶竞争对手。衣长军(2010)采用了对比研究,横向比较了中国与美、日企业国际化的战略动因,认为中国企业国际化不存在美、日企业的掠夺性特征,更多是为了通过国际化进行学习、演练和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优化国内产业结构。文宁(2014)在分析我国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战略目标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动因,概括出我国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动因主要有拓展企业国际生存空间,开拓新市场;获取更多融资机会;避开贸易壁垒;东道国优惠政策的吸引;寻求技术支持和创新;紧跟大型企业国际化市场进程等。吴冰、阎海峰、叶明珠等(2016)从“跳板”观点出发,探讨民营企业国际化动因,提出民营企业国际化主要基于市场、战略资产和制度等三类动因。(www.xing528.com)

通过梳理相关学者对我国企业国际化动因的研究,发现中国企业国际化动因为由资源和市场导向型逐渐转向技术和战略资源型,以提高国际竞争力。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企业对外投资贸易国际化进程的演进,不同阶段的动因也会有所差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