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内资源型城市发展研究:历史与现状

国内资源型城市发展研究:历史与现状

时间:2023-05-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问题,尤其是煤炭资源型城市的转型问题在近年来才逐步受到我国学界的关注,在此之前,我国关于资源型城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理学和城市产业经济发展方面,其研究进程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国家在同期一并规划并设立了大批以其他金属矿产和森林资源等为基础的资源型城市。学界在这一阶段对于资源型城市的研究较为笼统,主要分布在资源勘探、城市选址、地理规划和大经济建设等分支领域,计划经济色彩浓重。

国内资源型城市发展研究:历史与现状

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问题,尤其是煤炭资源型城市的转型问题在近年来才逐步受到我国学界的关注,在此之前,我国关于资源型城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理学和城市产业经济发展方面,其研究进程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资源勘探相关研究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发展策略为振兴重工业,“大”是当时量化的首要标准。煤炭资源作为多种大型工业项目的能源基础,在生产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根据统计,在我国的大型油田开发之前,煤炭在新中国能源结构中的占比始终在90%以上,1953年更是达到98.3%的历史最高水平。一大批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就在这种特殊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国家在同期一并规划并设立了大批以其他金属矿产和森林资源等为基础的资源型城市。学界在这一阶段对于资源型城市的研究较为笼统,主要分布在资源勘探、城市选址、地理规划和大经济建设等分支领域计划经济色彩浓重。研究方向主要参考苏联的大型生产综合体理论,研究方法也多以概念性、经验型模式为主。

(2)系统化研究阶段(www.xing528.com)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部分生产与市场分离的问题逐渐暴露,国内学界的研究重点也随之由国家统筹管理向区域经济协同视角转移。尤其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部分矿业城市出现资源枯竭,以煤炭资源型城市的枯竭情况最为严重。张以成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对全国的矿业城市进行样本选取和数据采集,再到沈雷、胡兆亮等地理学家对矿业城市进行研究,提出“矿业型城市”的概念,直至1987年原煤炭部召开“全国煤炭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讨会”,标志着我国经济学界开始系统地将资源型城市的生存和发展纳入研究范围。

(3)可持续发展和转型研究阶段

进入20世纪90年代,资源型城市的研究视角逐步拓宽,使用系统的统计学方法综合考量人口、资源、环保、经济增长等关键性因素的思路逐步进入学界,更为客观的路径规划理论也进入研究范畴。另外,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四矿”(矿业、矿山、矿工、矿城)问题成为堪比“三农”问题的重要难题,部分矿业型城市走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2001年,我国最早的煤矿——阜新矿业的所在地辽宁阜新成为我国第一个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市,转型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一时间理论研究及成果呈井喷式增长,资源型城市也取代了矿业型城市概念。其研究结果大致衍生出两个方向:一是以山西为例,对单个资源型城市进行转型分析;二是比较笼统地研究资源型城市的共性问题,如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等举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