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提出假设的方法:应计盈余管理和财务困境

提出假设的方法:应计盈余管理和财务困境

时间:2023-05-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4.1.1.3中盈余管理对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影响机制的分析以及4.1.2中盈余管理对特别处理的影响机制的分析,进行盈余管理的公司会不会被出具持续经营审计意见或被特别处理,取决于审计师或者监管当局能不能识别并披露盈余管理行为及由此带来的风险。

提出假设的方法:应计盈余管理和财务困境

4.1.3.1 应计盈余管理和财务困境

许多研究证明特别处理或者持续经营审计意见会带来负面市场反应(Jones,1996;Chen和Church,1996;陆建桥,1999;厉国威等,2010),因此,当上市公司管理层预感到公司当前的财务状况恶化时,出于资本市场、契约或监管等动机,可能会通过操纵盈余延迟避免财务危机爆发。

但是,从长远来看,应计盈余管理行为会影响公司价值,加重企业财务危机的程度。这个判断基于以下三个理由:

1.应计盈余管理会损害公司未来的价值,因为这种迫不得已的盈余操纵行为分散了公司经理层管理公司的精力,他们不得不花费时间去避免亏损的出现(姜国华、王汉生,2005),同时,也将破坏投资者对收益质量的判断,导致企业市场价值下降,进而导致更严重的财务危机(厉国威等,2010)。

2.已有针对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和会计应计之间关系的研究证明,审计师会把高应计额理解成盈余管理的后果,出于审计保守性,就导致了更高概率的持续经营审计意见(Francis,1999)。

3.由于应计盈余管理往往伴随着高风险,审计师或者监管机构对此特别关注。根据4.1.1.3中盈余管理对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影响机制的分析以及4.1.2中盈余管理对特别处理的影响机制的分析,进行盈余管理的公司会不会被出具持续经营审计意见或被特别处理,取决于审计师或者监管当局能不能识别并披露盈余管理行为及由此带来的风险。随着我国监管法规的不断完善,证券监管机构和审计师监管水平的不断加强,上市公司利用应计盈余管理手段逃避或延迟被出具持续经营审计意见或者被特别处理的成功率越来越低。因此,有越高的会计应计额往往伴随着越高的财务困境程度,带着高会计应计额的公司越容易被出具持续经营审计意见或被特别处理。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提出假设1:

H1:应计盈余管理程度越高,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越大,即应计盈余管理和财务困境是正相关关系。(www.xing528.com)

4.1.3.2 真实盈余管理和财务困境

对于真实盈余管理和财务困境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解释:

1.从盈余管理空间观点来解释(Bryan,2010)。相比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通过真实经营活动和交易实现,但是当企业处于财务困境时,已经无法正常经营,更无法通过真实经营活动或交易实现调整盈余的目的,因此当企业处于财务困境时,真实盈余管理的程度反而会下降,即真实盈余管理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企业处于正常经营的状态。

2.从真实盈余管理满足真实性的特点来解释。只要在财务报告中恰当披露相关真实交易,并不会引起审计师过多的关注(Cohen,2008),审计师并不会将真实盈余管理同高风险联系起来。并且由于真实盈余管理的真实性,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企业摆脱财务困境,因为管理层在进行真实盈余管理时运用了私人信息,管理层会仔细评估真实盈余管理活动的成本效益,避免损害未来的绩效(Tan,2006)。Taylor(2010)证实了真实盈余管理一般而言并不会显著损害公司后期的经营绩效,那么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越高,意味着企业财务正常。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提出假设2:

H2: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越高,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越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