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学学:了解科学和科学家的学问

科学学:了解科学和科学家的学问

时间:2023-05-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科学学”是发现科学内在规律的科学。在我国,率先倡议“科学的科学”研究并首先发表完整的“科学学”论文的人,是科学巨匠钱学森先生。由此,作为“科学学”家的钱学森先生,不仅帮助中国选择了最佳的国家科学研发路径,还找到了从事此项科学研究最适合的科学家们。以下,我们将运用“科学学”的思维,来分析如何建设一座科学家们梦想中的“科学城”。

科学学:了解科学和科学家的学问

科学学”是发现科学内在规律的科学。它让人们更好地把握住科学成果产生的规律;它帮助人们揭开科学工作者身上神秘的面纱,让人们更好地了解科学家到底是一群什么样的人。波兰学者是“科学学”这一学科的术语创造者和早期研究者。波兰文“nauka o nauce”是“科学学”概念的最早表达,之后翻译成英文“science of science”而传播开来。但“科学学”真正的奠基人,应该是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贝尔纳(John Desmond Bernal,1901—1971)。贝尔纳从1931年开始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并用以指导科学与社会关系、科学的社会作用的研究,发表《科学的社会功能》和《历史上的科学》,由此创建了“科学学”这门新学科。

在我国,率先倡议“科学的科学”研究并首先发表完整的“科学学”论文的人,是科学巨匠钱学森先生。钱学森先生不但建立了中国“科学学”的理论框架,更将“科学学”的思维运用在国家的战略决策中,为国家选择了正确的科学发展路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曾面临先研制飞机还是先研制原子弹的路径抉择。当时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共识是优先发展飞机研制,钱学森却态度鲜明地建议优先发展导弹。在钱学森看来,中国刚刚起步的工业基础,很难在短期内解决飞机的发动机和材料等问题,而导弹的研制进度将比飞机快得多。当时在国际上,美、苏两国已经加快了导弹武器等尖端国防技术的研究发展,火箭武器彻底改变了现代战争的思维方式,这正是发展航天事业的重要基础。中共中央采纳了钱学森的意见,果断做出了率先研制原子弹、导弹,发展国防尖端武器的战略决策,这才有了如今强大的国防力量。钱学森“先导弹后飞机”的思路,也被毛泽东誉为“仙人指路”。可以说,正是“科学学”帮助中国在关键时刻选择了正确的方向,少走了弯路。

也同样是钱学森先生,为了保证导弹的顺利研究,动员了大量海外的中国科学家回国,其中包括郭永怀、庄逢甘、郑哲敏、任新民等人。其中,1956年2月2日在给郭永怀的信中,钱学森写道:“我们现在为力学忙,已经把你的大名向科学院管理处‘挂了号’,自然是到力学所来,快来,快来!”“请兄多带几个人回来……这里才是真正科学工作者的乐园[1]!”这些被钱学森先生召唤的科学家们迅速回国,成为中国火箭及导弹研究的中流砥柱。

由此,作为“科学学”家的钱学森先生,不仅帮助中国选择了最佳的国家科学研发路径,还找到了从事此项科学研究最适合的科学家们。(www.xing528.com)

那么,在今天的“科学城”建设中,“科学学”又能提供什么帮助呢?在本篇之前的文章,已经就“科学城”(尤其是“重装科学城”)中的产业发展、科学研发辅助等科学要素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本文将围绕科学城中的主体,也是“科学城”的使用者——科学家们进行分析,深入剖析他们对科学城的诉求。这将帮助科学城的建设者们更好地了解科学家们,建设出科学家们所“钟爱的城市”。

在本书的开篇文章中,阐述了科学创新模式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产—人—城”的城市发展逻辑将被“城—人—产”的新模式替代。可以说,“科学城”的科学研究是由科学家们来实现的,为科学家们建设一个他们心目中的“理想之城”,是“吸引科学家”和“留住科学家”的关键要素!

以下,我们将运用“科学学”的思维,来分析如何建设一座科学家们梦想中的“科学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