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关键要素

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关键要素

时间:2023-05-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部门经理和职员均直接参与企业的日常经营,是企业利润中心和成本中心的负责人,分别属于中低层评价主体。出资人最关心企业的经营业绩,资本的投入者理所应当是经营业绩评价的主体。在企业经营者业绩评价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报酬计划,提高企业经营者的收入,有利于激发其工作积极性。

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关键要素

一个完整的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系统,由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目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五部分组成。

(一)评价主体

企业经营业绩评价都是由特定主体进行的、有特定目的的评价活动,这是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原动力问题,它是以对企业及其相关利益主体的认识为基础的。评价主体是指与评价对象利益密切相关、关心评价对象业绩状况的利益相关人。现代公司制企业的多元评价主体参与企业经营的方式和程度不一样,他们的责权利也不一样。出资人、经营者都直接或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过程,是企业的内部评价主体。出资人主要进行资本管理,经营者受托进行资产管理,他们是企业投资中心的负责人,属于高层业绩评价主体。部门经理和职员均直接参与企业的日常经营,是企业利润中心和成本中心的负责人,分别属于中低层评价主体。而债权人和政府则属于企业的外部利益相关人,是企业的外部评价主体。

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主体应该是企业的相关利益方,如图1-1所示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978-7-111-39405-1-Chapter01-1.jpg

图1-1 评价主体

1.出资人

出资人是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基本主体。根据古典的资本雇佣劳动理论,出资人投资购买设备、雇用工人,资本的投入是实现价值增值的关键因素,企业经营业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投入资本是否增值及其增值程度。出资人最关心企业的经营业绩,资本的投入者理所应当是经营业绩评价的主体。

2.管理者及员工

企业的管理者及员工的人力资本价值实现和薪酬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经营业绩。如果员工的劳动技能具有很强的专属性,他们通过投入时间、精力、资金而发展起来的人力资本价值就和企业的命运紧密相连,当企业经营失败时,他们可能面临价值降低甚至完全丧失的风险。因此,对于具有较大程度企业专属性的人力资源来说,企业的各项决策所带给职员的人力资本风险和财务资本投资者所承担的风险是相同的。对这些人力资本价值的保护要求在企业的决策中充分考虑职员的利益。对于股东来说,资本市场的逐步发达使股东们可以通过投资组合来分散风险,股权的分散和流动时承担的风险下降,其关注企业经营业绩的动力在减弱。

3.债权人

债权人尽管通过债权契约明确了各自权益,但是如果企业破产、倒闭,债权人也会蒙受损失。

4.潜在投资者

为了进行投资选择,企业潜在投资者也对企业经营业绩十分关注。

5.政府管理部门(www.xing528.com)

政府机构出于对企业上交税费、环保事业等社会贡献的关心,也需要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评价。

(二)评价客体

评价客体是实施评价行为的对象。任何客体都是相对于特定主体而言的,它由主体的需要而确定。企业经营业绩评价体系有两个评价客体,即企业和经营管理者,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评价的结果对评价客体必然会产生影响,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与利益大小。对企业的评价关系到企业是扩张、维持、重组、收缩或退出,对经营者的评价关系到其薪酬、奖惩、升降等问题。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客体由企业相关利益方的需要所决定,比如以企业法人的经营行为为评价对象,评价内容通常包括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盈利能力、资产经营水平、偿债能力、发展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等。

(三)评价目标

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系统的目标是整个系统运行的指南和目的。没有明确的目标,整个业绩评价系统将处于无序状态。通过评价判断企业总体经营状况,总结经验和优劣势,发现不足与差距,对企业进行诊断,提出改进的措施和建议。同时,业绩评价可以在过去的基础上对企业经营的可持续性和增长性进行预测,为制定、实施企业的战略目标服务。在企业经营者业绩评价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报酬计划,提高企业经营者的收入,有利于激发其工作积极性。

(四)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是实施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基础和客观依据,是根据评价目标和评价主体的需要而设计的,以指标形式体现的能反映评价对象特征的因素。反映企业经营状况好坏的因素有财务方面的,如投资回报率、资本利润率等;也有非财务方面的,如客户满意度、市场占有率、创新能力等。同时,既可以用定量指标反映,也可以用定性指标反映。在进行评价指标研究时,应注意区分对企业的评价和对企业管理者的评价。因为对两类评价客体的评价目的是不同的,因此应设计适合两类不同评价客体的指标体系。

(五)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是判断评价对象业绩优劣的基准,是对企业经营业绩进行价值判断的标尺。评价标准一般根据数理统计方法经测试和调整后确定。评价标准是在一定前提下产生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外部条件的变化,评价的目的、范围和出发点也会发生变化,同样作为评价判断尺度的评价标准也会发生变化。然而,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评价标准是一定的,具有相对稳定性。评价标准的选择会对评价结论产生深刻的影响,例如对某企业的经营业绩按历史标准和同行业标准进行评价,其结论就可能大相径庭。标准应作为评价与计划的基准,并且应以客观业绩而不是主观判断为基础。目前常见的业绩评价标准有:年度预算标准、资本预算标准、历史水平标准、竞争对手标准等。在具体选用标准时,应与评价客体密切联系。一般来讲,评价客体为企业时,采用历史水平标准和竞争对手标准;而评价客体为企业管理者时,通常采用年度预算标准较为恰当。

(六)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是获取业绩评价信息的手段。没有科学、合理的方法,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就成了孤立的评价要素,失去了自身存在的意义。常用的评价方法有:综合指数法、综合评分法、功效系数法、综合分析判断法等。

(七)评价报告

业绩评价人员以业绩评价对象为单位,通过会计信息系统及其他信息系统,获取与评价对象相关的信息,经过加工整理后得出业绩评价对象的评价指标数值,将其与预先确定的评价标准进行对比,通过差异分析,找出产生差异的原因、责任及影响,并确定在战略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需要修订的内容,以完善企业的战略,最后得出结论,将结论以一定的格式汇总起来就构成了一份业绩评价报告。

以上七种要素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业绩评价系统,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