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打造可信的宏观经济政策建立在充分沟通与信任的基础上

打造可信的宏观经济政策建立在充分沟通与信任的基础上

时间:2023-05-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宏观经济政策产生效果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因此,提高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性要树立互相合作、权责对等理念,加强政策决策主体与执行主体间的信任,为合作治理公共事务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制定部门首长会晤应定期举行,有关议题要提前做好沟通。第四层次是建立信息沟通与保障工作机制。建议依托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财政部和央行内部制定政策的各司局,建立部门间信息沟通工作会议和信息交流平台。

打造可信的宏观经济政策建立在充分沟通与信任的基础上

宏观经济政策产生效果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如果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地方政府之间能够相互信任,合作处理公共问题,就会很好地达到调控效果。相互信任还有利于消除政策决策和过程中可能的投机行为,如只想获取利益而不愿付出相应成本的“搭便车”行为和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中梗阻”现象。因此,提高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性要树立互相合作、权责对等理念,加强政策决策主体与执行主体间的信任,为合作治理公共事务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政策实施方面的协调,关键是加强政策实施主体之间的组织协调。为了确保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有效、可持续协调,需要设计科学、可行的多层次政策协调机制。建立政策协调的组织机制,通过组织框架和工作机制完善促进政策内容和政策实施的相互协调。从中国的政策执行经验看,很多政策协调的失败不是由于政策设计上的冲突,而是由于政策实施中部门协调不力导致政策协调的效果大打折扣。各个部门在实际经济运行过程中通常只是站在本部门的角度进行调控,部门之间几乎没有协商和沟通。为了降低政策的协调成本,需要从政策实施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机制等不同的层面构建多层次的政策协调机制。

第一层次(最高层次)的政策协调机制建立可考虑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的框架内设立专门的经济政策协调委员会,由工信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负责人组成,定期举行会议,主动寻求财政、货币政策、区域政策、产业政策在经济结构调整目标下的充分合作。协调委员会至少每月召开一次会议,通过完善工信部、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的协调机制来提高中国产业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组合效应,增强政策效果。

第二层次是建立产业政策、区域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制定部门首长定期会晤机制。西方七国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是建立中国政策制定部门首长定期会晤机制的模板。虽然中国的产业政策、区域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制定部门首长有不少见面的机会,例如,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各种会议、国外的财经外交有关会议等,但是政策制定部门首长还缺乏一个平台就各方政策协调问题进行深入的交流,进而影响政策协调的效果。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制定部门首长会晤应定期举行,有关议题要提前做好沟通。(www.xing528.com)

第三层次是建立产业政策、区域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委员会机制。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财政部内部仿照央行内部的货币政策委员会组织模式设立供决策服务的区域政策委员会、产业政策委员会和财政政策委员会。各委员会除了本领域的专家参加外,都要有其他相关部门有关负责人参加,委员会的会议频率要提高,理想状况是每月召开,而不是每季召开。委员会每月召开会议,能够有效传递信息,共同做好形势研判。

第四层次是建立信息沟通与保障工作机制。为了确保上面三个层次的协调机制能够有效运转,提高政策协调的效率,需要建立政策信息沟通与保障机制。建议依托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财政部和央行内部制定政策的各司局,建立部门间信息沟通工作会议和信息交流平台。“工作”层面的信息沟通与保障机制是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制的基础,该机制运行得好坏与否、是否及时、沟通协调的水平等对整个协调具有十分关键的意义,建议重视该机制,并通过人员交流、干部挂职等方式加强该机制的运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