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立多方协商机制的体制优化方案

建立多方协商机制的体制优化方案

时间:2023-05-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并不是多方协商的结果,政府以及学校行政权力影响过大,而教师、学生、企业及社会组织没有机会参与。形成理想的人才培养模式须建立社会、企业、教师及学生和学校多方协商的机制。通过建立多方协商的机制,各方的利益都能得以表达,所培养的人才也就更接近于人们的期望,人才培养模式也就较为理想了。

建立多方协商机制的体制优化方案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并不是多方协商的结果,政府以及学校行政权力影响过大,而教师、学生、企业及社会组织没有机会参与。形成理想的人才培养模式须建立社会、企业、教师及学生和学校多方协商的机制。

1.确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方向性

高职院校已经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中心,必然要采取一种“社会需求导向”的发展模式,改变社会、行业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过程中缺位的现象。这就需要完善用人需求的信息系统,要主动地联系行业组织、龙头企业、地方政府、社会中介等,获取相关的社会需求信息,并及时把社会需求的预测反映到人才培养模式中。

2.确立教师在改革创新中的主导权(www.xing528.com)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主体,理应是人才培养模式决策与设计的重要参与者。可是,目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是由学校领导、教务处统筹规划,各院系教学领导具体设计的,教师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中,往往没有机会参与,而只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执行者。要改变这种自上而下的路径,确立教师的重要地位。在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的过程中,学校可以在考察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征求教师的建议,也可以由教师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设想,学校加以汇总,并对照社会需求形成较为合适的模式。

3.赋予学生在改革创新中的话语权

传统的观点认为,学生是智力不成熟的过客,不能参与学校事务的管理。可是,学生是人才培养的对象,是学校的“产品”,而这种“产品”是自己生产自己[17]。学生应该对人才培养模式有自己的评价权、选择权。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要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赋予他们在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上的话语权。在对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注重个性化培养模式的制定。在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一段时间之后,更要调查一下毕业生对它的评价,使得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有坚实的基础。通过建立多方协商的机制,各方的利益都能得以表达,所培养的人才也就更接近于人们的期望,人才培养模式也就较为理想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