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有机融合策略建议优化

有机融合策略建议优化

时间:2023-05-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于此,建议以课程机制取代专业机制,淡化专业界线,采用“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宽口径人才。教学主管机构把专业的改造权与设置权下放给学校,淡化对专业的控制;同时,把专业的规格性作用限定在最基础的层次上,教师、学生和师生教学活动开展、教学实施过程逐步淡化被专业的束缚;其次,尝试设置真正的大专业,逐渐淡化专业的界限,拓宽专业的口径。

有机融合策略建议优化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究竟如何融合,该如何运作,在融合时应遵循哪些原则,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认真研究,这些也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中最核心的问题,直接影响到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及课程体系的科学性。

1.融合原则

(1)选择性原则。高职院校应保障学生选择专业和课程的自由,并积极指导学生自由选择。广泛开设各种选修课程,目前已成为课程改革的普遍趋势,这是学生获得多方面知识的保证。选修课的设置使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灵活多样。对学生来说,他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和兴趣选学适合自己需要的课程,增强对自己的兴趣和信心,发挥个人的特长和才能,当然也扩大了知识面。对学校来说,可以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特长,也可以尽快地把科技和生产中的发明创造反映到教学内容中去。增加选修课比例有利于打破专业的限制,为学生辅修第二专业或转换专业提供便利,也有利于各高职院校根据学生需要和社会需要灵活设置专业,从而有利于学生全面自由地发展。

(2)综合性原则。综合性原则指大学应向学生提供多学科的知识和多方面素养的训练,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和健全人格的养成。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一个特点是综合化、整体化趋势加强,科学与人文相互渗透和融合的趋势加强。自然界本身是一个整体,而学生也应是“完整的人”,即便为增强学生今后的适应性,大学的课程设置也要突出综合性。

(3)层次性原则。专业教育应遵守由基础到专深的循序渐进规律,通识教育也有层次性,教育应由浅入深,将课程有机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4)个性化原则。这是指进行课程设计时应根据各校的历史与现状,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校、因专业来安排组合人文、自然、社会科学课程,形成具有个性特色的课程体系。不同类型的学校,不同类型的专业,课程设置都需做适合自己特点和实际情况的研究,不可能所有专业都按照一个模式来组合人文、自然及社会课程。学校、专业、学生三方面的个性特点,均是设计课程体系时应认真研究的问题,也只有突出个性的课程设计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设计。

2.融合机制(www.xing528.com)

高职教育现行的机制是专业机制,具有三个鲜明特点:一是自上而下的机制,是指教师是被动主体,扮演执行者的角色,难以突破专业的限制去进行课程上的新探索;二是惰性机制,是指专业一旦设定,就有专业教师、学生、设备和设施、教学机构和环节,很难根据社会需要及时改动,设置新专业更不是轻而易举的;三是把人才等同于产品,这是因为专业直接对应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专业划分往往越来越细,培养的人才的规格越来越对应于具体的职业或产品,不利于宽口径培养人才。基于此,建议以课程机制取代专业机制,淡化专业界线,采用“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宽口径人才。

(1)淡化专业,强化课程。课程机制的基础性工作是淡化专业,强化课程。教学主管机构把专业的改造权与设置权下放给学校,淡化对专业的控制;同时,把专业的规格性作用限定在最基础的层次上,教师、学生和师生教学活动开展、教学实施过程逐步淡化被专业的束缚;其次,尝试设置真正的大专业,逐渐淡化专业的界限,拓宽专业的口径。强化课程中教师的主体地位,能够让教师在确保基本教学任务完成的基础上,根据每个教师所擅长的领域增设新课程,创新教学内容、方法和形式。

(2)加强基础,拓宽口径。关于三年的高职教育是否能够培养出符合要求的高技能人才这一问题,曾经一段时期内在我国教育界存在过争议。目前,大家一致认为,高技能人才的培育,离不开真实工作岗位的历练,而学校仅仅是培养相关技术技能的基础。因此,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应在学校教育阶段得到进一步加强,学生有了坚实的基础,可以更有利于后期专深专业教育的学习,也更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化、大众化,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与日俱增,其中很大一部分学生并没有在中学阶段掌握扎实的基本功,更无法过早、过深地进行专业教育。

(3)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在课程设置过程中,以学生自主选择为原则,尽可能给学生更多自由选择空间,也就意味着需要增加选修课比例,降低必修课比例。未来还可以探索跨院系、跨学校选课,还可以尝试打破学年限制,允许学纵向课程,同时,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辅修第二专业和提前毕业。增加选修课还有利于学生拓宽专业口径,因为必修课过多会大大限制学生的精力和时间,从而基本没有拓宽专业口径的可能。总而言之,不同学生的基础、兴趣、实际需要存在很大差异性,为了尽可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要学校提供给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课程的机会。

(4)注重融合,提倡开放。新时代,科技发展的速度日新月异,各行各业相互融合、渗透的程度越来越高,这就要求人才有综合型、跨界型的能力和素养,也就意味着高职教育需要改变传统割裂的课程体系,注重相关课程的融合,注重跨学科课程的开设,培养学生综合的实践创新能力、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能力。课程在设计过程中,尽可能多地考虑现在和未来可能面临的社会、行业、产业问题,尽可能实现各相关专业课程相互之间的开放、共享、融合,实现各类“割裂”课程的相互渗透,让学生在具备“做事”的这一看家本领的基础上,还具备“做人”的品德修养。这样,培养的人才既对接社会的需求,又对接个人可持续自由和谐全面发展的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