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俄之间的贸易摩擦历史:恰克图条约及其后果

中俄之间的贸易摩擦历史:恰克图条约及其后果

时间:2023-05-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恰克图是中俄边境的一个商贸城市,1727年,中俄曾经在这里签署过《恰克图条约》,俄国从这个条约中攫取了领土[1]、贸易、宗教等方面的巨大利益,双方还约定在恰克图地区开辟贸易点,进行通商。但是好景不长,到18世纪50年代后期,中俄双方发生了摩擦,爆发了第一次贸易战。这次贸易战维持了十年的和平,1778年中俄双方又爆发了第二次贸易战。但俄国却只是草草处理了事,激起了清政府的不满,于是乾隆第三次下令停止对俄贸易。

中俄之间的贸易摩擦历史:恰克图条约及其后果

提起清朝的对外贸易,我们通常会想到的是“一段屈辱的历史”“闭关锁国”“被迫开放口岸”等,实际上清朝也有过短暂的辉煌,比如在乾隆时期,清朝就曾对沙皇俄国发起过三次“贸易战”,迫使俄国人屈服。

故事要从1792年说起。恰克图是中俄边境的一个商贸城市,1727年,中俄曾经在这里签署过《恰克图条约》,俄国从这个条约中攫取了领土[1]、贸易、宗教等方面的巨大利益,双方还约定在恰克图地区开辟贸易点,进行通商。和约签订的第二年,恰克图就作为边贸“特区”开放,交易迅速开展起来,繁荣程度不逊色于广州,当时西方人甚至把该地区称为“沙漠威尼斯”。恰克图的边贸对俄国经济影响巨大,因此中俄边境有了较长时间的和平

但是好景不长,到18世纪50年代后期,中俄双方发生了摩擦,爆发了第一次贸易战。双方关系之所以迅速恶化,是因为当时俄国拒绝交出逃到俄国的准噶尔叛军,他们还违反规定,向中国商人征税。因为交涉无果,震怒的乾隆皇帝就拿起了贸易战的武器,下令断绝与俄国的贸易,并且严查边境走私。

天子之怒不容小觑,乾隆决定重惩俄国,贸易战进行得特别坚决,当时清朝监办大臣丑达等人为了私利,在恰克图私自贸易,乾隆知道后将其就地正法,以儆效尤。很快,贸易战的效果呈现出来,6年时间,俄国经济损失惨重,据俄国海关统计,1762年双方交易额达到108万卢布,而1766年骤降到了4.4万卢布,国库收入大幅减少。无奈之下,俄国向清朝屈服,双方签订了《恰克图条约补充条款》。

这次贸易战维持了十年的和平,1778年中俄双方又爆发了第二次贸易战。事件的导火索是俄国商人走私贩运马匹,被清朝巡逻士兵人赃并获。清朝派人通知俄国后,俄方的态度却非常傲慢,拒不审理犯人,此时又传说有数千人跨越边境进入俄国,于是乾隆下令关闭恰克图互市。这一次,俄国反应较为迅速,他们撤换并处理了责任人,互市只停市不到两年时间。

第三次贸易战发生在1784年。起因是有俄国人潜入清朝境内抢掠。清朝要求俄国按照《恰克图条约补充条款》的规定审理此案,将犯人在该犯所属国之一的边境当众斩首,并处以十倍罚款。但俄国却只是草草处理了事,激起了清政府的不满,于是乾隆第三次下令停止对俄贸易。这一次的贸易战持续了八年时间,俄国最后不得不软化态度,完全接受清朝方面的要求,双方签订了《恰克图市约》,俄方保证认真处理官员违约和各类越境犯罪行为。(www.xing528.com)

从三次贸易战的结果来看,都是清朝以贸易为手段,迫使俄国屈服,清朝大获全胜,但这也不过是没落残阳最后的一丝光亮。这三次贸易战暴露出了许多问题。

比如,贸易战中有一个细节:俄国进口的大宗商品中,包括中药大黄,清朝人弄不清楚俄国大量购进大黄的缘由,以讹传讹地说俄人肠胃不好,需以大黄排毒通便,否则就会丧命。清朝廷相信了这种荒谬的说法,自以为抓住了关乎俄国民生的战略物资,在贸易战中屡屡用大黄制衡,逼迫俄国就范。每次关闭边贸,乾隆皇帝都要严令禁止大黄出口,严禁走私大黄,“一经发觉,即从重治罪”。其实这完全是个误会,俄方之所以看重大黄,只是因为大黄贸易利润丰厚,根本不是什么“治病之要药”。当时恰克图市场上每普特[2]大黄能卖到16卢布,加上把大黄运到圣彼得堡的运费成本也就30卢布,而俄国人将大黄转销到欧洲其他地区,每普特可卖到65卢布,利润已经翻倍了。但“大黄、茶叶制夷”之说在清朝却深入人心,以至于控制大黄贸易成了清朝国防战略的重点之一,其重要程度甚至超过了“枪炮制夷”。

这是一件既可笑又危险的事,一旦外国人能得到其他比贩卖大黄更大的利益,用大黄来要挟对方就完全没有作用了,茶叶也是同样的道理,后来的鸦片战争就证明了这一点。

还有一个细节,《恰克图市约》第一条写着“恰克图互市于中国初无利益,大皇帝普爱众生,不忍尔国小民困窘”,语气中充满了天朝上国的傲慢,对俄国不屑一顾,完全不知道欧洲已经开始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先进的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强大的国家实力是贸易战的基础,如果当时清王朝能够意识到这一点,也许就不会有之后的百年沉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