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二战研究:条约的后果及其影响

二战研究:条约的后果及其影响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节条约的后果对于条约的后果,有的学者是全面考察,有的学者则从某一方面进行了研究。王斯德认为,苏联缔约“后果并不良好,消极作用很大”。但是另一方面,在选择什么时间签约以及怎样对待这个条约的问题上,苏联未能处理好,从而带来了一系列的严重后果。可以说,条约是历史选择的结果。夏小平在对条约的后果做了全面分析后也认为,“苏联与德国订约的结果是得少失多,极不利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二战研究:条约的后果及其影响

第五节 条约的后果

对于条约的后果,有的学者是全面考察,有的学者则从某一方面进行了研究。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有利”说。20世纪80年代初期及以前,对条约持全面肯定态度的观点在国内史学界占据主导地位。这种观点认为,条约的签订是苏联外交的英明决策,粉碎了英法帝国主义挑动苏德战争的阴谋,使社会主义的苏联赢得了战略准备的时间,为打败法西斯德国奠定了基础。[50]王芝认为,“苏德条约的签订对苏联人民以及对世界反法西斯的国家和人民更有利”,因为它“争取了对苏联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使苏联赢得了为战胜侵略者所必需的22个月的时间”,使日本“在国际上更加陷入孤立”。[51]李安启认为:“苏德条约的签订,不仅打破了英德勾结起来反对苏联存在的企图,而且打破了德日法西斯的反苏联盟和战线,使苏军在军事上避免了两线作战。”[52]朱贵生等学者也持有类似的看法。[53]

②“不利”说。王斯德认为,苏联缔约“后果并不良好,消极作用很大”。第一,它“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苏联的手脚,不利于充分利用帝国主义矛盾,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推迟世界大战的爆发”。第二,它“模糊了苏联和世界人民的认识,不利于推动世界人民进行反法西斯斗争”。苏联过早地同德国签订条约,在世界范围内孤立了可以争取的同盟者,增强了主要敌人的战略地位,对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和推迟世界大战的爆发极为不利。[54]萨本仁指出:“苏德条约至少也是在客观上适应了希特勒避免两线作战、腹背受敌的需要,以便将英法制服以后,回师东进,以至在苏德战争初期苏军遭到了德军摧毁性的打击,损失惨重。”[55]黄宗祥认为,缔约的结果“从长远来看,不利于苏联;从近期看,它削弱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力量,增强了德国的实力地位,并在客观上帮助希特勒解除了两线作战之忧”。[56]任颖认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是直接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催化剂。”[57]李昌德认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充其量是苏德两国的相互妥协、互相利用,这是一个对苏德两国有利,而对世界人民反法西斯事业不利的条约。”[58]

③“利弊兼有”说。有更多的学者全面分析了苏德条约,认为条约利弊兼而有之。具体说来有三种观点:

a.“利弊各半”说。李玲、禾人认为,从20世纪30年代的国际形势来看,条约的签订是必然的结果。英法纵容纳粹的侵略,企图“祸水东引”,从这种意义上看,苏德条约的确是对搞绥靖政策的人一个“冷酷的回敬”,对苏联是非常有利的。但是另一方面,在选择什么时间签约以及怎样对待这个条约的问题上,苏联未能处理好,从而带来了一系列的严重后果。苏德条约是促成二战爆发的一种最后的强烈的催化剂,“客观上不可避免地提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到来”,“改变了对世界政治力量的划分,客观上有利于德国的战略地位”,并使苏联在二战之初的对外政策蒙上了阴影。[59]方双六则具体论述了苏德条约的得与失。他认为,条约对苏联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必要的。首先,它粉碎了英法的慕尼黑阴谋,推迟了苏德战争的爆发;其次,它引起了德日两个法西斯国家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打破了法西斯的反苏统一战线;最后,条约有利于保卫苏联国家的安全。可以说,条约是历史选择的结果。但是,条约的反面影响又特别严重。它削弱了反法西斯的力量,客观上有利于法西斯侵略者;条约的签订,在国际共运及各国人民中引起一定的混乱;同时它也约束了苏联自己,致使苏德战争初期苏联损失惨重。从总体而言,条约对于整个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来说是利小弊大。[60]王国范也撰文作了类似的表述。[61]胡德坤、罗志纲不仅具体分析了条约的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还特别提到了秘密协定。他们认为,苏联为了民族私利,准备和一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瓜分弱小国家,这种行为是民族沙文主义的典型表现,背离了马列主义关于正确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违反了各国公认的国际法,严重地损害了苏联一贯表现出的反法西斯形象。尽管条约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消极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62](www.xing528.com)

b.“利大于弊”说。赵纯海比较了条约对苏德两国的影响,他明确地指出:“这个条约是‘利大于弊’的”,应该对它的作用“给予充分的肯定。”[63]高明振认为:“我们既要看到苏德条约的积极作用,又要如实地分析它的消极后果。但是两相比较,权衡利弊得失,尽管条约给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以及苏联本身曾经暂时带来一些消极的后果,但……积极的作用是根本的,主导的。”[64]

c.“弊大于利”或说“利小弊大”说。薛龙根认为,对于条约的利弊功过“应该从正反两个方面去分析”。他指出,尽管条约“使苏联赢得了一年半以上的暂时和平……为后来的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它带来的恶果也是严重的”。它“客观上助长了希特勒的侵略野心”,“大大损害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威信”,“使自己丧失警惕,使苏联在卫国战争初期遭受了极其严重的损失”,“给国际共运造成了分裂,损害了各国党的威信,破坏了开始形成的反法西斯统一阵线”。因此,条约是“过大于功,弊大于利”。[65]夏小平认为,条约带来十分复杂而严重的后果:第一,它直接导致了战争的爆发,条约的签订是希特勒外交的胜利,同时也丧失了制止战争的最后机会;第二,使波兰再次被瓜分,条约的签订意味着波兰行将亡国的命运;第三,使希特勒解除了后顾之忧,而苏联得以建立东方战线;第四,苏联外交政策的转变,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引起极大的混乱,使得各国共产党在反法西斯运动中威信扫地,力量受到很大损失。夏小平在对条约的后果做了全面分析后也认为,“苏联与德国订约的结果是得少失多,极不利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66]此外,孙祖逊、李昌德也分别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刘子靖认为,从条约“客观的作用和后果讲,是有利有弊,但弊大于利;有功有过,但功不抵过。它暂时有利于苏联,但更有利德国……不利于国际反法西斯斗争,对世界和平则是一场巨大的灾难”。[67]

在研究条约的后果时,学者们在两个问题上是针锋相对的。一个问题是对东方战线的认识,另一个问题是从条约签订到苏德战争爆发的22个月的时间对谁更有利。前一个问题,学者们的研究很多,它已成为世界现代史研究中的一个独立专题,因此对此问题的研究概况将专篇介绍,在此不再涉及。下面主要介绍学者们对第二个问题的研究情况。王芝认为,22个月的时间是苏联“战胜侵略者所必需的”。这段时间,苏联“加强了兵力”,“完成了工业往东部地区的战略转移”,“加速了战略物资的准备工作”。[68]张义德认为:“条约的签订,为苏联赢得了23个月的宝贵备战时间。……对苏联赢得战争的胜利具有重大的意义。”[69]赵纯海明确指出:“一年半的时间,德国法西斯是在对外侵略战争的战场上渡过的,而苏联是在和平的经济建设中渡过的。这段时间显然对苏联有利。”[70]高明振认为:“无论从军事上、外交上看,条约赢得的一年半的时间,对苏联最后打败法西斯德国都是有利的。”[71]

徐炽庆认为:“如果不缔结这个条约,不给希特勒以先西后东、避免两线作战的机会,希特勒可能不得不将发动战争的时间推迟到1943年,这给苏联赢得的时间岂不是更多吗?”[72]李一平根据1939年和1941年苏德两国在经济、军事和战略形势上的对比变化,认为“22个月的时间对德国更有利”。[73]崔剑指出,22个月的时间中“德国获利更大”,而在这段时间里,“苏联领导人的思想意识已经从推迟苏德战争爆发发展到对条约坚信不移的地步,结果导致毫无思想准备的苏联军队在苏德战争初期蒙受了重大损失”。[74]

帅桥昌、邓树英认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缔结为苏联“赢得”一段喘息时间的传统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因为缔结条约未能推迟世界大战的爆发;不缔结条约,苏联其实也不存在着首先陷入战争的可能性。因此,从条约的缔结至苏德战争之前,苏联存在的一年半和平时间并非因条约的缔结而“赢得”,而是苏联自身固有的和平时间总量中剩下的;相反,如不缔结条约,希特勒就极害怕东西两线同时作战,世界大战也就不至于提前爆发,这样苏联拥有的和平时间就不仅仅是一年半。[7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