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地方史纲:中俄边界形成与北京条约

中国地方史纲:中俄边界形成与北京条约

时间:2023-09-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中俄边界的形成俄国原是欧洲的一个国家,其疆域在乌拉尔山以西之地,与中国相距极远。沙俄通过军事手段占领这一地区后,强迫中国政府与其签定条约,使中国政府承认这些土地归沙俄所有。中俄《北京条约》进一步规定中俄东北的东段边界:顺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起,北边地为俄国领土,以南至乌苏里河口,所有地方属中国。

中国地方史纲:中俄边界形成与北京条约

清入关以前,努尔哈赤统一了建州女真各部和海西女真的扈伦四部。皇太极时期又征服了黑龙江下游的虎尔哈部、使犬部和居于额尔古纳河和精奇里江的索伦部,由此,黑龙江流域到色楞格河左岸的鄂伦春、奇勒尔、毕喇尔、赫哲、费雅喀等各族土民年年朝贡不绝。顺治元年(1644)定都北京后,以盛京(今辽宁沈阳)为留都,总辖东北,后相继设立盛京将军、宁古塔(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统辖东北。此时,东北所辖区域范围大致走向为:北至外兴安岭,东北至鄂霍次克海,包括库页岛在内,东至日本海,东南至鸭绿江与朝鲜为界,南至旅顺,西南至山海关,西与蒙古昭乌达盟、车臣汗部为界。

(一)中俄边界的形成

俄国原是欧洲的一个国家,其疆域在乌拉尔山以西之地,与中国相距极远。16世纪80年代,沙俄越过乌拉尔山,迅速向东扩张,17世纪中叶,基本上侵占了西伯利亚。顺治七年(1650),沙俄政府派哈巴罗夫率领100多人,装备了大炮,侵入黑龙江流域,战败索伦人,攻陷雅克萨。顺治十五年(1658)沙俄占领了尼布楚,并以此为据点向四周扩张。清政府决定派兵,驱逐沙俄侵略者,收复失地。康熙二十四年(1685)和二十五年(1686)雅克萨反击战中两次打败沙俄侵略匪徒,俄军死伤过重,无力再战,被迫接受清政府提出的和平谈判要求。康熙二十八年(1689)八月二十二日,中俄双方在尼布楚举行谈判。清廷首席代表是索额图,沙俄首席代表是费奥多·阿列克耶维奇·戈洛文。谈判共进行了14天,中国代表始终釆取争取和平的态度,对边界的主张逐步由贝加尔湖东岸退到尼布楚,再由尼布楚退到格尔必齐河。然而俄国代表竟然要求全部占有黑龙江左岸的中国领土,对这种无理要求中国代表给予严肃驳斥,最后俄方代表理屈辞穷,只好撤回无理要求,同意中国使团的方案,九月六日,双方签定了《中俄尼布楚条约》。

《中俄尼布楚条约》是中俄两国在平等的基础上签订的第一个条约,共6条,主要对中俄两国东段边界的划分、越界侵略和逃人的处理、中俄贸易往来进行了规定。它的签定具有重大的意义,从法律上明确肯定了中国对黑龙江流域的领土主权,明确划分了中俄两国的东段边界:以额尔古纳河、格尔毕齐河和外兴安岭为界,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和乌苏里江以东广大地区包括库页岛为中国领土,外兴安领与乌第河之间土地为待议地区。清政府分别于格尔毕齐河东岸,额尔古纳河南岸以及庙街立界碑。该条约遏止了沙俄殖民者对黑龙江流域的侵略,条约签定后的100多年里,中俄东段边界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武装冲突。清朝在此次边界的议定过程中做出了重大的让步,丧失了黑龙江上游色楞格河东岸至额尔古纳河西岸以及乌第河流域多达23.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168]

图9-2 沙俄侵占我国东北领土图

选自邹逸麟编著《中国历史地理概述》,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修订版,第160页。

黑龙江地区资源丰富且濒临太平洋,沙俄一直梦想能占领此地,具有出海口。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失败后,沙俄认为时机已经到来,道光二十七年(1847),任命狂热的殖民主义分子穆拉维约夫为东西伯利亚总督来策划执行对黑龙江的侵略计划。至咸丰三年(1853),沙俄已经占据了属于中国管辖的黑龙江江口地区,咸丰四年(1854),占领了黑龙江下游和库页岛在内的大片中国领土。沙俄通过军事手段占领这一地区后,强迫中国政府与其签定条约,使中国政府承认这些土地归沙俄所有。咸丰七年(1857)四月,俄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率舰队至中国边防要塞瑷珲,向当时的黑龙江将军奕山提出蓄谋已久的重新划分中俄东段边界的要求。此时的清王朝内有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威胁政权,外有英法联军合伙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正是焦头烂额之际。沙俄趁火打劫,要求必须以俄方提出的要求为准,即以黑龙江、乌苏里江为中俄东段边界,中国代表虽然据理力争,但沙俄以兵临城下之势,在咸丰八年(1858)逼迫奕山签定了不平等的《中俄瑷珲条约》。

中俄《瑷珲条约》的主要内容为:“黑龙江、松花江左岸,由额尔古纳河至松花江口,作为俄罗斯国所属之地;右岸顺江至乌苏里河,作为大清国所属之地;由乌苏里江往彼至海所有之地,此地如同接连两交界明定之间地方,作为两国共管之地。由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河,此后只准中国、俄国行船,各别外国船只不准由此江河行走。黑龙江左岸,由精奇里河以南至豁尔莫勒津屯(江东六十四屯),原住这江流人等,照旧准其各在所住屯中永远居住,仍著满洲国大臣官员管理,俄罗斯人等和好,不得侵犯”。[169]

根据这个条约,沙俄割去中国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仅规定江东六十四屯仍由中国人民“永久居住”;又将乌苏里江以东约40万平方公里原土地划为中俄共同管理地区,这成为沙俄进一步吞并该地区的过渡。这个条约使中国蒙受了历史上最大的领土损失。

沙俄侵占了我国黑龙江以北土地后,立刻把侵略的魔爪伸向了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咸丰八年(1858)五月中俄签定了《天津条约》,其中沙俄诱使中国政府同意加入“中俄未定国界应重新划定”的条文。清朝之所以同意加入,是希望通过这个条文能争取回来在《瑷珲条约》中失去的主权。因为清政府一直认为奕山与沙俄签定的《瑷珲条约》是未经清政府同意的,属于奕山的个人行为,不代表清政府已经承认该条约。然而《天津条约》的签定却使俄国找到了夺取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土地的外交突破口。咸丰十年(1860)六月沙俄占领乌苏里江流域的重要港口海参威,将其改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俄文владивосток,意思是控制东方),先行制造事实上占领。并以此为据点迅速向乌苏里江以东地区许多战略要地扩展。同年九月,沙俄利用英法进攻天津和北京之机,以帮助中国抵御英法有功为名,逼迫中国政府与之签定中俄《北京条约》。(www.xing528.com)

中俄《北京条约》(又称中俄《续增条约》)进一步规定中俄东北的东段边界:顺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起,北边地为俄国领土,以南至乌苏里河口,所有地方属中国。自乌苏里河口而上至兴凯湖,二国以乌苏里及松阿察二河作为交界,其二河东之地属俄罗斯,二河西属中国。自松阿察河之源,两国交界,逾兴凯湖,直至白棱河,自白棱河口顺山岭至瑚布图河口,再由瑚布图河口顺珲春河及海中间之岭至图们江口,其东皆属俄罗斯,其西皆属中国。[170]清政府于次年在该疆界定立木质界碑八处。

这样中俄《北京条约》在《瑷珲条约》的基础上再次从中国手中夺去了乌苏里江以东约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光绪二十六年(1900),沙俄出兵血洗了中国江东六十四屯地区,悍然以武力侵占了这片面积约1253.5万余亩的土地。这样在鸦片战争后,仅仅四五十年的时间内,俄国通过《瑷珲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轻而易举地从中国东北割去了1038.365平方公里土地,[171]也形成了近代中国东北部边界。

(二)中朝边界的划定

清初,中朝两国以鸭绿江、图们江为天然界线。鸭绿江流入黄海,图们江流入日本海,但两江上源界线尚不明确。由于朝鲜流民不断大量地潜入中国一侧耕种土地,双方为了加强管理边界流民问题,勘界问题便成为中朝两国的外交大事。中朝边界划定的重点是江源的勘定。康熙五十一年(1712),清政府派乌喇总管穆克登前往查边,并咨告朝鲜国王,朝鲜国王委派接伴使权尚游(后由朴权代往)、咸镜观察使善溥予以照应。

同年五月十五日,穆克登等登上长白山,考察鸭绿江与图们江的发源地。考察后发现两江皆源于分水岭(长白山顶),西流成鸭绿江,东流成图们江(土门)江源(长白山上江源有三,中流为红丹水)。穆克登就以此分水岭处勒石为记,题为:“大清乌喇总管穆克登奉旨查边至此,审视西为鸭绿东为土门(图们江)故于分水岭上勒石为记”。[172]在观察中他发现,长白山分水岭上图们江源至朝鲜茂山附近约百里路段[173]不见水痕,分不出国界,容易使两国人越境。于是在五月二十八日,穆克登咨询朝方接伴使朴权,建议在两国这一地段修筑界栅,标明边界。六月二日,朝鲜接伴使朴权复信表示赞成,这样由清查边人员监视,由朝鲜负责修筑。这是我国和朝鲜的首次勘界。

19世纪80年代,朝鲜政府向清政府要求两国再次共同勘定边界。清廷表示同意,派出珲春协领德玉、督理吉林朝鲜商务委员秦焕、招垦局委员贾桂元等为勘界代表。朝鲜派安边府使李重复为代表。光绪十二年(1886)十月一日,双方共同勘定图们江源。十一月双方将勘查结果照会对方,进行会谈,但未能取得一致意见。光绪十三年(1887)四月,双方代表又对图们江源进行了详细的勘查,谈判获得重大进展。朝鲜放弃了土门、豆满江为两江,豆满非中朝界河的错误主张,共同确认了豆满(图们)江为中朝两国界河,并对中朝界河图们江上游至江源段,即茂山以西至长白山分水领148公里地段进行勘明。但是双方对图们江的江源意见不一致,中国方面退让一步提出以石乙水为图们江正源,以此来划定中朝边界。朝鲜代表因其政府力主以红丹水为图们江之源,对中国提出的意见表示须要禀报朝鲜国王定夺。光绪十四年(1888)一月,清北洋大臣李鸿章致函朝鲜国王,请其派官员,就已经勘定的绝大部分中朝国界,正式定界,建立界碑。但是朝鲜政府依然坚持以红丹水为图们江正源的错误主张。此后,双方未再就此问题进行磋商,也使边界问题没能得到解决。

第三次勘界是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在《马关条约》中承认朝鲜独立,并废除与朝鲜的宗藩关系,由此清政府的政治与军事势力完全退出了朝鲜。日俄战争后,日本政府取得了对朝鲜的独占,日本方面提出了“间岛”问题。所谓“间岛”就是指海兰江以南,图们江以北,宽约二三百里,长约五六百里的广袤地区。日本认为这一地区不是中国领土,而是朝鲜领土,为侵占延边地区做准备。光绪三十三年(1907)八月二十三日,日本朝鲜“统监府间岛派出所”正式在龙井成立,并将延边地区宣布为朝鲜领土,这种严重侵犯中国领土主权的行为,激起了全国人民和政府的强烈反对,为此清政府与日本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宣统元年(1909)九月四日,中日签订了《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条款中明确中朝边界:“大清国政府及大日本政府顾念善邻交谊,彼此认明图们江为中韩两国交界,并妥协商定一切办法,俾中韩两国边民永远相安,共享幸福,所订各条款开列于下:第一款、中日两国政府彼此声明,以图们江为中韩两国边界,其江源地方自定界碑起以石乙水为界”。[174]

这是中国人民长期斗争及清朝边务官员艰苦努力而取得的重要成果,至此中朝边界也正式划定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