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地方史纲:人口变化与分布

中国地方史纲:人口变化与分布

时间:2023-09-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35]除战乱、饥荒和瘟疫等原因以外,人口锐减的另一重要原因在于私家占有大量荫户,导致国家领民与实际人口数量差距悬殊。十六国前期,北方战乱不绝,人口寥落。十六国后期,黄河流域及附近地区人口下降的趋势有所回升。若加上不列于户籍的僧尼,总人口数约3000万左右。在东晋、南朝的版图中尤以刘宋前期为最,政府控制的人口也较多。南北朝后期,南朝的疆域、户口不断受到蚕食。

中国地方史纲:人口变化与分布

晋太康元年(280)平吴之后,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全国的统一。“八王之乱”使黄河流域再次沦为战场。与此同时,北方和西北的少数民族源源不断内迁,已经进入郡县边地的少数民族继续向黄河中下游推进,“永嘉南迁”形成了汉人南迁的第一次高潮。此外,还有大量移民迁至河西走廊、辽东及朝鲜半岛等局部平静的地区,一些人则就近迁入相对安全的山区和偏僻地区。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人口流动和迁徙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时期之一。[334]

经历了300多年的战乱,户籍资料荡然无存,偶尔留下的数字也是极不完整的,因此我们只能利用已有的局部资料对这一时期的人口数进行粗略的估算。

三国初期,人口较之东汉末年的6000万人口几乎减少了3/4,大概为1400多万。[335]除战乱、饥荒和瘟疫等原因以外,人口锐减的另一重要原因在于私家占有大量荫户,导致国家领民与实际人口数量差距悬殊。

西晋太康元年,统计全国总户数为245.984万户,总人口为1616.3863万人。[336]与东汉相比,户数仍下降了77%,人口数下降了71%。

十六国前期,北方战乱不绝,人口寥落。十六国后期,黄河流域及附近地区人口下降的趋势有所回升。(www.xing528.com)

北方也曾出现相对安定的时期和地区,吸引了原有人口的回归和移民的迁入,如北魏建都洛阳后,吸引了北魏各地和境外的大批移民。到南北朝后期,北方经济已在很大程度上恢复,而南朝最富庶的长江流域却因外患内乱造成严重的破坏,一部分人口从南方和周边地区陆续迁回黄河流域。史载:“正光以前,时惟全盛,户口之数,比夫晋之太康,倍而已矣。”[337]此时,北魏的人口总数已达到3000万以上。继起的北齐有人口2000万,北周有人口900万。若加上不列于户籍的僧尼,总人口数约3000万左右。因此可以说,这一时期北方人口始终没有达到北魏末年的水平。

东晋南朝疆域常有伸缩,人口也随之有所盈缩。在东晋、南朝的版图中尤以刘宋前期为最,政府控制的人口也较多。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刘宋辖区共有670万人口。[338]齐统治时期,由于社会安定,政府大力整顿户籍,搜括人口,总户口数当超过刘宋。南北朝后期,南朝的疆域、户口不断受到蚕食。侯景之乱使南方人口耗减了一半以上,陈灭亡时,“户五十万,口二百万”。[339]

综上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人口数量在2000万到4000万之间波动,最高峰时可能达到4700万左右,其中北方波动幅度较大,南方相对较小,人口总数始终没有超过东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