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周王朝的民族分布与迁徙-《中国地方史纲》

西周王朝的民族分布与迁徙-《中国地方史纲》

时间:2023-09-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周族的形成、分布与迁徙1.周族的起源与形成同夏商两族一样,周族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古老的部落。周贵族举族迁徙,随从迁徙的一般平民亦当人数众多。(二)周边民族的分布与迁徙周朝有关周边民族的文献记载比夏、商时期更加丰富,各民族的情况和特点也更加明确起来。

西周王朝的民族分布与迁徙-《中国地方史纲》

公元前11世纪,西周王朝代殷而起,至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而止。西周王朝是我国上古时代社会发展繁荣鼎盛的时期,共历13王,约300多年。

周人作为西周时期的主体民族,占据着富饶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其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超过夏商达到了新的高度。周族与周边诸族,既有长期和平友好的交往时期,又有频繁激烈的征伐战争时期。随着各族间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更加广泛而深入,民族间的融合进程不断加速,而且更加深刻。先秦时期的民族关系在西周时代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为即将到来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周族的形成、分布与迁徙

1.周族的起源与形成

同夏商两族一样,周族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古老的部落。周人族源悠远,相传周之始祖后稷,名弃,别姓姬氏。传说后稷的母亲为有邰氏姜嫄(原),《史记·周本纪》载:“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后如期生子,“初欲弃之,因名曰弃”。后稷“好农耕,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帝尧曾“举弃为农师”,传说后稷与夏后氏部落首领禹、商始祖契是同时代的人物,皆为尧舜臣。帝尧曾“举弃为农师”,帝舜曾“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农官名)”,[71]弃亦曾同契、皋陶、伯益等一道帮助禹治理黄河水患。

先周时期,始祖后稷居于邰地,学界多认为在今陕西省武功县,许倬云先生则认为在今山西境内。[72]到不窋时,[73]迫于“夏政衰”,不断受到来自西北黄北高原上游牧部落的侵袭,周人的居住地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首领不窋被迫率众北迁,“自窜于戎狄之间”,[74]公刘时,因不堪戎狄的不断侵扰,又迁到豳地,[75]此后几世,周始终以豳为活动中心,不再频繁迁居,过着农业生活。至古公亶父时,北方戎狄更加强大起来,不断侵扰周人,古公亶父被迫率领族人又离开豳地,从泾河上游南下,迁至泾、渭交汇处岐山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县境)。周原自然条件良好,从此,周族在这里定居下来,其他一些部落氏族也纷纷前来归附,周人之称也正因居周原而得。古公亶父率族人整治田亩,营筑城郭室屋,生活安定、生产发展,周人的势力逐渐强大起来。

2.周族的分布与迁徙

周人先世自发源地经历了漫长的迁徙过程定居于周原。古公亶父之孙周文王时,力量更加强大,周人势力继续向东发展。《史记》云,文王之世,为虞、芮之人断狱讼。虞在今山西平陆县,芮在今陕西大荔县。同时以武力征伐四方,先征昆夷、犬戎,伐密须(今甘肃灵台西南),消除了西方的威胁。再渡河东征,挥师败耆国(今山西长治市西南),伐邗(今河南沁阳县)、伐崇侯虎(今河南嵩山附近)。[76]此后,周族的统治重心,由岐山又沿着渭水向东,迁到了丰邑(今陕西省沣河西户县秦渡镇附近)。另外,在周原发现的甲骨卜辞中有“伐蜀”和“征巢”[77]的记载,这说明,当时周人还向南方的长江和汝水流域扩展势力。文王死后,子发继位,是为武王。

武王之世,会盟西方和西南方的诸路诸侯联合灭掉商,建立西周王朝。武王建国后,又将都城迁于镐(今陕西长安县),西周时代长期以此作为国都。西周兴盛时期,政治势力所及之地,南方跨过长江,西至今甘肃,东达今山东,北抵今辽宁直到黑龙江一带。[78]

西周末年,王室腐败,又连年干旱,国势日衰。而这时西北方的戎狄却强大起来,不断东侵,西周的统治在渭水流域已经无法继续下去。周族被迫东徙。周平王时离开经营近300年的镐京东迁雒邑(今河南洛阳)。这次迁徙的规模很大,杜预注《左传·襄公十年》载:“平王徙时,大臣从者有七姓,伯舆之祖皆在其中,主为王备牺牲,共(供)祭祀。”周贵族举族迁徙,随从迁徙的一般平民亦当人数众多。这次迁徙以后,周王室更加势微,开启了诸侯争霸的时代。

(二)周边民族的分布与迁徙

周朝有关周边民族的文献记载比夏、商时期更加丰富,各民族的情况和特点也更加明确起来。当时的人们已经在整体概念上认识到华夏族和夷蛮戎狄存在着明显的民族区别,对四方民族总称为“四夷”,又分别称为夷、蛮、戎、狄。但戎夷蛮狄的称谓,并非指某一单一的民族共同体,仍是一种泛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包含的具体民族也有所不同。在先秦文献记载中,这些名称的使用也没有加以严格区分,经常存在一些混用的情况。如,夷是四方民族的总称,但有时专指东方民族,即东夷,而戎一般来说主要指西方的民族,但有时也指北方民族。周与四方民族,时有联合,时有斗争,在联合与斗争中,各民族不断发展着本地区别具特色的经济与文化。

1.西周王朝东方的民族

周之东土,今山东、淮河下游一带,主要居住着东夷诸部。

东夷诸族在周初时力量还比较强大,其中又以淮夷和徐夷最有实力,经常侵扰周之内地,战争经久不息。淮夷主要分布于淮水流域。徐夷,是指居于徐、泗一带的夷人,可能也是淮夷的一部分。《括地志》云:“泗州徐城县北三十里古徐国,即淮夷也。”成王即位时年幼,由周公摄政,“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畔周”,[79]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监之乱”。徐夷、淮夷等东方诸族趁乱联合发动了大规模的反周叛乱。周公亲率大军多次东征,经过3年激战,东方诸族先后被征服。周厉王时,淮夷入侵周之南部,一直到达了洛水流域的西南端上洛(今陕西洛南县)、阴阳洛(上洛以东地区)一带,兵锋已经深入周之内地。成王亲政之后及穆王、宣王时期也曾征伐淮夷。周穆王时,徐夷势力逐渐强盛,以徐偃王为首领联合九夷西伐宗周,穆王甚至不得不承认徐偃王的东方霸主地位。厉王和宣王时,徐夷烽烟再起,后被宣王所征服。

奄和蒲姑亦为周初东方夷族强势部落。奄和蒲姑原是商代早已开发的地区,在成王时均曾助武庚叛周,成为周公东征的主要打击目标,叛乱平定之后,奄与蒲姑之民或向南或向北迁徙。周分别在其地建鲁国与齐国,即周公旦长子伯禽所封之鲁国(在今山东曲阜地区)建于奄,吕尚所封之齐国(在今山东临淄一带)建于蒲姑。

东北肃慎(又称息慎、稷慎),分布在今长白山一带。武王克商后,“肃慎氏贡楉矢、石砮”。[80] 西周时期肃慎臣服于周,《左传·昭公九年》记:“肃慎、燕、亳,吾北土也。”(www.xing528.com)

西周时期,东方夷族与中原的战争连绵不断,经过历代周王对东方的征伐与镇压,东夷诸族有的被彻底征服,逐渐向华夏族转化,最终与华夏族完全融为一体,有的则被迫举族逃亡迁徙,混融于其他民族。

2.西周王朝北方的民族

西周时,北方古族泛称戎狄,主要有薰育、猃狁、犬戎和貊等族称。

薰育(又称獯鬻、獯粥等),即殷商时的鬼方,也称狄人。“狄”字见于金文,也见于《诗经·鲁颂·閟宫篇》:“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周时,北方狄人是一个大部落,以游牧、狩猎为生。西周之世,鬼方仍居于泾洛之北至河套地区,[81]其势力仍很强大,与周的战争规模也很大,传世周器《小盂鼎》记载周康王时曾两次征伐鬼方,其中一次鬼方被俘13081人。此后,鬼方的事迹不见于史载,大概迁徙到远离周人的地区了。

猃狁(又写作玁狁、岩允),也称作大戎。位于周的西北方,在西周时势力逐渐强大起来,相当活跃,经常向南侵袭周,对周北部边境构成严重的威胁。周文王、夷王、宣王、厉王时均发生了与猃狁的战争。古公亶父被迫自豳迁岐,原因之一就是迫于猃狁的压力。周夷王时,猃狁曾南侵到“洛之阳”,周人与猃狁在洛水北岸发生战争,《虢季子白盘》铭文中记载,虢季子白“经维四方,薄伐严允,于洛之阳,折首五百,执讯五十”。宣王时,猃狁的兵锋甚至掠及都城丰、镐附近,《诗经·小雅》记载:“猃狁匪茹,整居焦获,侵镐及方,至于泾阳。”

犬戎即“畎夷”,居地当在今山西北部和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82]犬戎在西周时期势力也相当强大,由于游牧和狩猎经济的特点,犬戎的流动性很大,并一直力图向南发展势力,与周不断发生冲突和战争。周文王时曾经“伐犬戎”。[83]西周中叶,周穆王西征,迫使犬戎迁于太原(今甘肃平凉一带)。夷王时,伐太原之犬戎。西周末年,犬戎甚至攻入周原,与申侯等联军“杀幽王骊山下”。[84]

貊,最初貊系各族的居地在今天河北、山西的北部到蒙古草原上。西周末年,诸侯纷争,猃狁借机扩张自己的势力,貊族越来越受到猃狁的侵逼,一部分被迫向东迁徙,进入东北地区。《诗经·大雅·韩奕》:“王锡韩侯,其追其貊,奄受北国,因以为伯。”未迁徙的部分后来渐渐融入匈奴。

3.西周王朝西方的民族

西周时,戎主要指西方古族,有时也指东方、北方、南方的古族,同时也是对四方古族的泛称。武王灭商时所率八国盟军中的羌、髳等是周王朝西方的属国。羌在今青海东部和甘南地区,髳在今重庆东北。周西方主要的古族还有昆夷(混夷),昆夷与周曾发生过战争,“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猃狁之难”,[85]“殷帝乙三年,王命南仲西拒昆夷,城朔方”。[86]但学界也有人认为昆夷当属于北方狄族。[87]

西方各族在周朝时势力逐渐强大,与周关系十分密切,也经常发生战争。周懿王、孝王、厉王、宣王、幽王时,都与西戎发生过战争。但周与西方诸族也有和平相处、友好往来的时期。周穆王时,西戎来宾。当战争与冲突结束后,各族人民互相交流,共同发展。各族文化互相影响并促进着本地区、本民族的文明与进步。

4.西周王朝南方的民族

西周时期,南方的民族主要是蛮、楚、越、闽、庸、濮、巴、蜀、髳、微、僬侥、越裳等诸族。

西周时期,关于荆蛮的记载更加丰富起来。周成王时,封熊绎于荆山一带,始有楚国。楚与周族时战时和,关系时好时坏。周公、成王之世,周与楚之间比较友好。西周中期以后,楚逐渐吞并周围小国,活动区域逐渐扩展到汉水流域。《竹书纪年》记载昭王时期,为开拓南方疆土,“伐荆楚,涉汉,遇大兕”。周末宣王时,终于将江汉地区划入周的势力范围内,周王朝从此开始对江汉及南阳盆地进行大规模经营。

西周时期越人的居地仍然大体在长江下游地区。闽与越有密切关系,分布在东南沿海一带,很可能是越族的一支。[88]周初还有越裳,是古越族的一部分,大概居于今越南北部地区。

庸、巴、蜀、濮等诸族,分布在荆楚的西方,都是周在南方的属部,曾是周武王伐商时的同盟者。庸在武王伐纣尚书·牧誓》中列于牧誓八族的首位,西周时期,庸成为一个小国,后来在春秋时期被楚所灭。巴、蜀两国,除《尚书·牧誓》中有关于两国的记载外,其他事迹很少见于史籍。濮人的社会发展水平在西周时期比较落后,处于分散的部落状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