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青藏高原民族政权及中国地方史纲

青藏高原民族政权及中国地方史纲

时间:2023-09-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9世纪中叶至13世纪中叶,包括今西藏自治区、甘肃、青海两省东部及岷江流域以西的广大地区,政治上处于分裂状态,吐蕃人分别建立了互不相属的几个政权。从869年到1239年,共370年,青藏高原一直未能建立起统一政权,史称分裂割据时期。占据卫藏地区的云丹王系又称为拉萨王系。居住在凉州城南六条河谷一带的吐蕃和吐蕃化的各民族部落联合体被称为六谷部。唃厮啰政权形式是若干大小部落的联合体,最高统治者汉籍称为“国主”。

青藏高原民族政权及中国地方史纲

9世纪中叶至13世纪中叶,包括今西藏自治区、甘肃、青海两省东部及岷江流域以西的广大地区,政治上处于分裂状态,吐蕃人分别建立了互不相属的几个政权。从869年到1239年,共370年,青藏高原一直未能建立起统一政权,史称分裂割据时期。[105]

9世纪中叶,吐蕃因赞普继立问题发生内讧,王室内部为争夺正统地位大动干戈,各地军将纷纷参与其中,整个吐蕃地区陷入混战之中。969年吐蕃地区爆发了奴隶和平民大起义,吐蕃王朝的统治被摧毁。经过长期的混战,到10世纪初,吐蕃各地区势力不断扩张,进而形成了若干割据政权。其中势力较大的主要有“拉萨王系”、“雅隆觉卧王系”、“阿里诸王系”。[106]

(一)卫藏地区-拉萨王系

842年,吐蕃王朝的郎达玛赞普被刺身亡后,据《智者喜宴》载,“母后派系的臣民相互对峙,各自拥二王子为王,云丹占据‘伍如’,斡松占据‘约如’,伍约之间时常发生火并,其影响几乎波及全藏区,在各个地方随着出现了大政、小政、众派、少派、金派、玉派、食肉派、食粑派等派系,互相进行纷争。”[107]当时在卫藏地区,主要围绕斡松和云丹这两个派系形成了许多地方势力。斡松王室的势力以约如(今西藏山南地区)为根据地。云丹王居住在伍如(今拉萨一带地方)。[108]其后,斡松在同云丹的斗争中处于下风,无法立足于前藏约如,被迫迁至后藏。占据卫藏地区的云丹王系又称为拉萨王系。

此外,卫藏地区还有诸多大大小小的地方割据势力,有的是贵族大臣后裔趁王室分裂和战乱,形成一方势力,有的是民众造反起义的首领们形成世系,霸据一方。

(二)雅隆觉卧王系

斡松迁至后藏后,于905年去世,其子贝考赞继位。在贝考赞统治后藏时期,努力发展势力,将雅隆的纳氏强迫迁居于后藏,将自己一些追随者迁往雅隆,削弱了云丹派系在后藏的势力,为斡松世族后来建立雅隆觉卧王系奠定了基础。后贝考赞在民众反叛中被杀,其长子赤扎西孜巴贝在后藏的娘堆杰卡尔孜(今江孜)继位,其有三子为贝德、沃德、吉德,史称下部“三德”,其后发展为统治后藏的雅隆觉卧王系。[109]

(三)阿里诸王系

贝考赞被杀后,次子吉德尼玛衮逃往阿里布让地方,并与当地首领的女儿成婚,后逐渐发展壮大,成为雄据一方的地方势力首领。生有贝吉德日巴衮、扎西德衮、德祖衮等三子,史称“上部三衮”。长子日巴衮据玛域(今克什米尔列城),后来形成拉达克王系;次子扎西达衮据普兰(今西藏今县),形成普兰王系;三子德祖衮据泽布隆,形成古格王系。三部分割据势力被称为“阿里三围”(阿里,藏语领域之意),后来拉达克王系单独发展,普兰王系绝嗣,遂于古格王系合而为一。[110]但是,终未形成政治上的统一局面。

(四)六谷部

临近汉地的原吐蕃辖区,在吐蕃王朝崩溃以后,也陷于分裂割据状态,“大者数千家,小者百十家”,“各有首领,内属者谓之熟户,余谓之生户”。[111]凉州地区曾为吐蕃重镇,因境内有六条河流经谷地,[112]构成了凉州地区的绿洲地带。居住在凉州城南六条河谷一带的吐蕃和吐蕃化的各民族部落联合体被称为六谷部。(www.xing528.com)

从唐末经五代直至宋初,六谷部势力逐渐强大。10世纪中叶,六谷部左厢首领折逋嘉施向后汉请命,被授予节度使官职,把“河西走廊”置于自己的统治下。宋建立后,因六谷部地近西夏,是协助宋抵御西夏进攻的重要力量,故宋廷对六谷部首领一直厚予封赐,如咸平四年(1001)宋封六谷部首领潘罗支为朔方军节度使、灵州西面都指挥使,并赐以铠甲器币。宋规定“弓矢兵器不入外夷”,但在景德二年(1005)西凉样丹族上表求市弓矢时,宋真宗认为样丹抵抗西夏有功,破例“特令渭州给赐”。[113]此外,凉州产良马,宋朝北路的马匹主要由凉州提供,这也是宋与六谷部关系密切的一个重要缘故。

六谷部地处河西走廊,农牧业都很发达,和汉地的贸易发展、商旅往来频繁。六谷部与宋朝的友好关系一直持续了60多年,直到1032年六谷部内部分裂,其居地为西夏攻陷,余部逃往湟水流域。

(五)唃厮啰政权

唃厮啰政权是11世纪初河湟地区(今甘肃、青海地区)的吐蕃人政权。[114]唃厮啰,本名欺南陵温,号瑕萨,是吐蕃王朝赞普的后人。唃厮啰藏语的意思是“佛子”,既是人名也是该政权的名称。大约在1008年河湟地区原吐蕃族两个大首领李立遵、温逋奇将唃厮啰本由西域迎至青海,推为首领,[115]1015年唃厮啰被尊为“主”,但一直受制于人。直到1032年首府迁至青唐(今青海西宁)后,他才摆脱他人的控制,确立了青唐主的地位。此后河湟吐蕃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即唃厮啰时代。

唃厮啰政权形式是若干大小部落的联合体,最高统治者汉籍称为“国主”。国主之下设有“国相议事厅”和“国主亲属议事厅”处理日常事务,地位平等相互制约。下辖大小部落名目纷乱繁杂,部落以地域为单位,又保有血缘氏族的残余。是时,宋朝曾根据其部落的土地多少、势力强弱来受各部首领官号,“管百帐以上大首领补本族军主,次补指挥使,次补副指挥使,百帐以下并补本族指挥使”。[116]唃厮啰统辖着洮、湟流域一带的数十万居民,人口以藏族为主体。[117]由于地理环境差异性很大,民族成分复杂,形成了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经济类型。在文化方面,唃厮啰保有藏族的文化传统,通用藏文,以传统法律治理本部,信奉巫咒,也信仰佛教。[118]

(六)分裂割据时期的社会制度

吐蕃分裂割据时期,佛教在青藏地区复兴,各政权开始出现“政教合一”的制度。

自10世纪吐蕃社会向封建领主制过渡以来,乌思、藏、阿里等地区的土地经营形式出现了空前活跃的局面,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并允许以陪嫁、馈赠的手段将土地转让于他人。10世纪后半期,在新兴的封建领主的利用和大力扶持下,佛教重新恢复和发展,并陆续形成一些派别,如宁玛、噶当、萨迦、噶举等派。[119]

约在公元11世纪前期,阿里地区古格地方封建领主拉德,为表彰仁钦桑布建寺译经对于佛教在吐蕃境内再度复兴所作的贡献,将自己辖区内普兰一带的协尔等3个地方封赐给他,作为谿卡(即庄园)。[120]谿卡,是藏族历史上关于封建领主庄园的最早记载,它以封授形式结成了新的封建领主关系。这也是寺属庄园的最早记载,寺院拥有土地属民,是政教合一的基础。谿卡的出现在藏族古代历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随着封建领主制的确立,各地的封建领主和当地不同派系的佛教寺院势力紧密结合,成为各个割据一方的封建势力。这种僧俗一体统治形式的形成对后世影响深远,藏族史上“政教合一”的制度正是由此而来的。

在吐蕃王朝崩溃和部落制度瓦解后,一度出现的自耕农和广大农牧民,在长期的战乱中,或因战乱中被俘虏,或因经济破产欠下债务,或因寻求保护依附于地方的政教首领,成为依附民,这些吐蕃王朝时代的平民阶层逐渐转化为依附领主的农奴,封建领主制度在西藏各个地方普遍建立起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