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理论框架与相关研究概述

理论框架与相关研究概述

时间:2023-05-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汉语中,“退货”或“退款”则被定义为动词词组,即表示具体的动作。我国的英语学习者在话语产出时,即进行商务英语写作时,对“Return/Refund”的词性选择和使用是否受到母语迁移的影响,是否更多地使用动词词性,这种词性选择与哪些因素存在相关性成为本研究关注的焦点。

理论框架与相关研究概述

作为语言习得的核心概念,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是指语言学习者在交际中将母语要素迁移到目标语的言语模式中(Gass,1979:327−344)。Jarvis & Pavlenko(2008)指出,迁移就是跨语言影响(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即CLI),即一种语言知识对另外语言知识的影响。Jarvis 和Pavlenko(2008)将迁移涉及的内容分为语言知识/使用维度(Area of Language Knowledge/Use)、方向性维度(Directionality)、认知层面(Cognitive Level)等十大维度,并下设分项,组合构成庞杂多样的迁移类型。根据已有文献的梳理(Kellerman,1977:58−145;Jordens & Kellerman,1981:195−215;Leung,2005:39−61;Bardel & Lindqvist,2006:123−145;Rothman,2011:107−127;Westergaard et al. 2016:666−682;Xia,2017:237−255),本章从迁移理论的核心要素,如目标语言水平(Proficiency)、语言接触(Language Exposure)、心理语言距离(Psychotypology)等方面着手,分析讨论学习者在商务英语习得中的语言迁移现象。

“退货/退款(Return/Refund)”是商务沟通(尤其是电商平台负面信息沟通)中的高频词。美国的无因退货制度可以追溯到1868年,常表述为退款保障(Money-Back Guarantee)、满意保证(Satisfaction Guarantee),意为如果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不满意,则可以要求获得全额退款。在美国,由于市场需求和商业实践的共同推动,无因退货制度为几乎所有的零售商认可并实施,这一制度所提供的自由的退货空间成为消费者耳熟能详的一个具体的动作、行为或事件,一个抽象的制度,一项复杂的服务或是一个有效的服务失误补救措施。在我国,于2014年3月15日开始实施的二次修订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强化经营者义务,规范网络购物等新的消费方式;自2017年3月15日起,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制定、实施《网络购买商品七日无理由退货暂行办法》,进一步明确了“退货”规定。我们认为中美的“退货”制度历史不同,人们对其的认知不同,因而,一定程度上体现在其表达,即语言使用的不同上。(www.xing528.com)

在英语中,“Return”或“Refund”既可以被用作动词,表达具体的动作、过程,亦可以被用作名词,表达一个抽象的行为或事物。在汉语中,“退货”或“退款”则被定义为动词词组,即表示具体的动作。我国的英语学习者在话语产出时,即进行商务英语写作时,对“Return/Refund”的词性选择和使用是否受到母语迁移的影响,是否更多地使用动词词性,这种词性选择与哪些因素存在相关性成为本研究关注的焦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