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济思想演变的历史脉络

经济思想演变的历史脉络

时间:2023-05-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在这里使用“维度”来描述意识形态的变迁。较近的明清两朝都是历史悠远的漫长朝代,因此人们并不习惯认可意识形态的突然变迁。涣散化的过程,不是维度的升高而是降低,因为涣散的时候,原有的支撑世界运行的主流意识形态在弱化甚至消失,而取代这些的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已经开始渗透进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经济思想演变的历史脉络

用特定的词语来形容一个时代的思想意识变迁是困难的,但是如果不加以名词化,那么建立较容易理解的叙述逻辑就会出现问题,因此很多史家冒着被误解的风险进行了很多复杂的术语化过程,甚至模型化过程。我们在这里使用“维度”来描述意识形态的变迁。王朝的建立,意味着一种意识形态的确立,而王朝的兴盛往往伴随着意识形态多元化和包容化的发展,而转折点时期的意识形态具有很多重要的特点,其中最为鲜明的就是维度上的变化,也就是从多维到单维的过程变化。

之所以用维度来描述容易被误解的特点,是因为在一个王朝由盛而衰的关键节点,人们观察到的是过去主流意识形态的涣散而不是醇化,因此单维化描述,是不容易被理解的。人们往往把这种涣散过程误解为多样化的过程,加之伴随着力量的衰弱,也会出现更多虚假的信息,因此当时的人们很大程度上或者并不能及时察觉这种倾向。但是事实上,如果出现了严重的意识形态的滑落,社会往往会迅速衰微。不过很多延续时间较长的朝代并不会如此,而是出现一个缓慢的衰弱过程。较近的明清两朝都是历史悠远的漫长朝代,因此人们并不习惯认可意识形态的突然变迁。涣散化的过程,不是维度的升高而是降低,因为涣散的时候,原有的支撑世界运行的主流意识形态在弱化甚至消失,而取代这些的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已经开始渗透进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这种新的东西往往是单维度的而不是多维度的,这种单维度内容是将过去的多维度渐渐消灭的,而不是丰富发展的取向。从这种角度来看,历史信息逐步湮灭的本质是意识形态单维化过程中大量多样性意识形态逐步灭失的过程。灭失过程中出现了大量虚假的、断裂的和伪装的信息,从而造成一种混乱的局面。但是这种混乱不是维度的上升,而是旧文化的割裂和肢解,于是散乱一地,而收拾起来之后,就逐渐归一于某种单维度的意识形态,不但不丰富,而且是简化的。殖民地的文化就具有这样典型的特点,在母国丰富的文化或许可以生长并且交融发展出创新的枝叶,但是在殖民地的意识形态中就只有遵从、照抄和仰慕,仅仅出产顺从的阉割版信息,不会出现创造的迹象。

意识形态的源和流是具有巨大差异的,甚至可以说是具有很大识别度的意识形态类型。如果我们看不到源,而仅仅看到了流,那么不禁要怀疑这个源的信息已然灭失于历史中了。没有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说一段历史和文化,在近期没有发源,也没有根,那么这一意识形态之树难道是横亘于时空之间,跨越了漫长的星辉和岁月?殖民地的文化如果没有根源(也就是母国),那么自己立即就变成了母国。如果一个意识形态的源头失去了殖民地的滋养,也必然瞬间跌落,虽然暂时仍旧是母国的身份,只不过其繁盛的程度降低了,而且这种降低是重要的。因此,源流之间相互的策略性结构是固定的,没有母国的殖民地,不是殖民地,没有殖民地的母国,一般也很可能即将沦为殖民地。内部为阶级社会的,外部也必然存在阶级的差等,而差等必然分出高下和贵贱。若无法分出,那么就是乱世,若已然清晰,必然有源有流。(www.xing528.com)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从二十四史的历史范围来看,第一次意识形态的变化发生在汉武帝统治期间,也就是著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前后。从历史上来看,这是非常典型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儒家已经不再是孔子时期的儒家了,而是一面意识形态的变迁大旗,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打着这个旗号,将原有的系统中共存的多种意识形态系统进行弱化和打击。这个“汉儒”流派,从本身来看在汉朝并未发生很大的系统发展,而是到宋明开始发生很大的发展,尽管都叫作儒家,但是不仅宋儒和明儒不同,而且和汉儒也有不同的内容,不过它们都是用来反对原来的传统大旗的。这个时期之后,原来的主流意识形态遭到了很大的冲击,之后出现了意识形态大幅滑落的长期趋势,直到西汉终结,再也没有恢复,甚至在东汉的历史中也从未恢复。

唐朝的知识分子在科举兴起之后就开始酝酿一些“运动”了,当时的很多提法毫无意外是反对当时意识形态的主流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