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历史形态:教育发展的演变

历史形态:教育发展的演变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个体在教育投资上会获得一定的回报,而作为大系统的社会则因此会得到相应的发展,从中取得更大的收益。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是人在青少年时期健康发展的最主要动力。卓越的教育者应该对引发学校变革的内外部因素非常了解,并自觉地根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要求推动并有效地领导学校变革。其中“礼”“乐”承担着政治宗法及伦理道德规范教育,为“六艺”的核心内容。

历史形态:教育发展的演变

(一)原始社会教育

原始形态的教育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教育还没有独立的形态,还没有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而成为独立的社会活动。

第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

第三,没有专门从事教育(职业)的人员和相对固定的教育对象,没有专门的为教育所用的内容和场所,更没有什么教育制度可言。

第四,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生产和生活,是一种很低级、没有专门化、处于萌芽状态的教育。

第五,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对每一个人来说,教育的机会是均等的,也可以认为教育是普及的,所有的儿童都在接受同样性质的教育。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社会的教育包括奴隶社会的教育和封建社会的教育。

学校的产生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1)社会生产必须出现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同时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离,开始出现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和专门参与学习的学生。

(2)具有相当数量的经验积累,为学校教育提供特定的教育内容。

(3)文字等记载和传递文化的工具达到了一定水平。

学校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1.学校的概念

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社会生活中最常见、最普遍的一种组织形式。

2.学校的基本性质

(1)学校是一种社会组织

学校是一种社会组织意味着:①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与其他的社会生活(如经济生活、政治活动、宗教活动等)一样,具有丰富的社会属性。学校活动一方面反映它所存在于其中的社会的总体属性;另一方面又构成社会组织网络中的一部分。学校不是象牙塔和文化孤岛。②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主要是人类社会已经创造和积累下来的文明财富,离开了这些以往人类社会创造和积累下的文明财富,儿童的发展就无从谈起。③学校教育的目的是提升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而不是单纯地满足个人的某些知识、道德或审美偏好。

(2)学校是一个规范性组织

作为社会文化传承创新的场所,学校组织建立在一种固有的社会文化规范之上。处在该组织中的成员需要形成一致的伦理道徳和价值观念。如对教师从精神层面提出原则要求,对学习者进行说服教化,使全体成员遵循某种规范。科层制在学校管理体制中的确立,明确了教育行政后勤人员的职责,对组织内各成员的利益进行了约束分配,形成了高效的运营模式。

(3)学校是一个公益性组织

所谓公益性组织是指其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不具有排他性,即投资者并不能独占投资所形成的产品和服务,整个社会和所有人都可以获得和享有公益组织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如果使用成本理论来说明的话,其含义就是作为公益性的学校组织要想排除任何个体对其的分享都要付出极大的成本,而增加一个个体,则这个组织中却不会导致成本的大幅增长。

义务教育下的学校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公益组织,其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个体在教育投资上会获得一定的回报,而作为大系统的社会则因此会得到相应的发展,从中取得更大的收益。

(4)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

学校作为一种专门的教育机构与其他社会组织是相互区别的,学校的专门性主要体现在:①专门的教育职能;②专门的教育人员;③专门的活动内容和形式;④专门的评价方式;⑤专门的经费支持。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是人在青少年时期健康发展的最主要动力。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应该致力于教育影响或作用的充分发挥或实现。

(5)学校具有民族性

作为一种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的工作,从教师的聘任到知识的选择,到师生交往的方式,都必然地带有本民族文化的特色。没有任何民族文化特色的学校是根本不存在的。学校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民族性与时代性是相统一的。

(6)学校处于不断变革之中

作为一种专门的教育机构的社会组织,学校一直处于变革之中。历史地看,能够引起学校变革的因素很多,既包括政治、经济等外部因素,也包含学校内部因素。卓越的教育者应该对引发学校变革的内外部因素非常了解,并自觉地根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要求推动并有效地领导学校变革。

1.古代中国的教育

(1)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孟子》里说,夏、商、周“设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根据文献,我国在夏朝就有了学校,称为“庠、序”,但尚未得到考古材料的确切证明。商代出现学校的现象,已从甲骨文中得到证实。

(2)周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其显著特征是“学在官府”“学术官守”。那时的学校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类,其中国学分为“大学”和“小学”,乡学分为“塾”“序”“校”“庠”四种。

西周学校的教育内容涉及很多方面,特别重视道德教育,以“明人伦”为其核心。《周礼》有记载:“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所谓的“乡三物”即“六德、六行、六艺”,其中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基本内容。这些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统治者的子弟学习一套管理国家、镇压被统治阶级与作战的本领。当时教育轻视体力劳动。其中“礼”“乐”承担着政治宗法及伦理道德规范教育,为“六艺”的核心内容。

“礼”:包括政治、历史和以“孝”为根本的伦理道德教育,包含了整个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仪节;

“乐”:类似综合艺术课,内容很广,形式多样,包含乐德、乐语、乐舞教育;

“射”与“御”:军事训练课,“射”是指射箭,“御”是指驾车;

“书”与“数”:基础文化课,“书”是指书写文字,“数”是指计算、算法

(3)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孔子私学的规模最大,存在了四十多年,门下有弟子三千。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是战国时东方的文化教育中心,也是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场所,因其建立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是一所由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学校。其办学特色表现为:学术自由,兼容并包,是齐王的“智囊团”或“咨询机关”;教师待遇优厚;学无常师,加入和退出不受人数和时间的限制;在学生管理上,稷下学宫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

(4)汉代自武帝开始,采纳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有为”建议,必然影响到文化教育领域。汉代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官学和私学,汉代的中央官学包括西汉时期出现的太学以及东汉时期出现的鸿都门学(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地方官学通常称为郡国学或者郡县学,著名的地方官学是发展起始于景帝末年、武帝初年的“文翁兴学”。人才选拔方面主要是察举制,择贤人。

董仲舒的三大文教政策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学校以养士;重选举以选用贤才。这被称之为汉代的三大文教政策。

(5)隋初以“分科举人”取代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九品中正制”。隋炀帝时期,定“十科举人”,这是我国历史上科举制度创立的开始。唐承隋制,全面推行科举制度。

隋炀帝设立国子监,这是我国历史上中央政府设立专门教育行政部门和设置专门教育长官的开始。唐代设立的“六学二馆”(“六学”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即弘文馆、崇文馆)组成了中央官学的主干,由国子监管理。唐代的州、府、县各级单位都根据其大小设置相应规模的州学、府学、县学等地方官学。

(6)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与“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四书”开始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已不再是科举考试的内容,知识分子的毕生精力都用在了背诵经典上。此外,宋代书院盛行,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六大书院”,即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和茅山书院。

(7)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这不仅使社会思想受到钳制,而且使形式的创造性也受到了扼制。

(8)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科举制再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清政府于是下令“废科举,兴学堂”。

2.古代印度的教育

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它的教育也有着同样悠久的历史。古代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

婆罗门教有严格的等级规定,把人分成4个等级:首先,处于最高等级的是婆罗门种姓,主要是僧侣祭司,受到最优良的教育;其次是刹帝利种姓,为军事贵族;再次是吠舍种姓,仅能从事农工商业;最低等级的是首陀罗种姓,他们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识字读经被认为是违反了神的旨意,可能被处死。上述前面两个种姓是天然的统治者。

古代印度的学校最早出现在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的孔雀王朝时期。在婆罗门的学校中最有特色的是“古儒学校”。“古儒”是古代印度对婆罗门教经典有一定研究而又热心于教育的知识分子的称谓,“古儒”全部是婆罗门种姓的人,由他们在家里设立的经义学校被称之为“古儒学校”。古儒学校最初可招收婆罗门、刹帝利、吠舍三种种姓的人学习经义,后来随着种姓分化的加剧,取消了吠舍种姓子弟学习《吠陀经》的权利,刹帝利依社会分工的需要也仅仅学习少量经义和语法、逻辑之类的知识,更多的时间是学习射术和政治。学习和研究《吠陀经》便成为婆罗门种姓的特权了。

公元前3世纪,佛教兴起,佛教教育随之发展,佛教教育目的在于让人们弃绝人间享乐,通过修行,追求虚幻的来世,教育活动主要是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

婆罗门教教育和佛教教育的共同之处在于其教育目的与人生目的一致,主要是道德的陶冶,但其内容多消极、遁世、缺乏积极因素,且都主张禁欲修行。而不同之处在于佛教讲究普度众生、广设庙宇,形成寺院学府的特点。

3.古代埃及的教育

由于经济文化的发达,古代埃及的教育比较发达,其教育制度比较完善,学校种类较多,主要有以下类型:

(1)宫廷学校:公元前2500年左右,古代埃及已有宫廷学校。古代埃及王宫为了培养王子王孙,开始办学,学生学习读写、数学天文,学习结束后进入国家机关任职。

(2)寺庙学校:是古代埃及的最高学府,进行高深的科学教育,重在学术探讨。

(3)职官学校:政府为了训练官吏创办的,修业期12年,训练一般的能从事某项专项工作的官员。(www.xing528.com)

(4)文士学校:培养能熟练运用文字,从事书写及计算工作的人,这是古埃及开设最多的学校。文士精通文字,能写善书,执掌治世权限,比较受尊重,“学为文士”成为一般奴隶主阶级追求的目标。

古代埃及的教育,其教学方法是灌输和体罚,教育为统治阶级所垄断。“以僧为师”“以吏(书)为师”是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农民子弟与学校是无缘的,奴隶子弟更没有受教育的权利。

4.古代希腊、罗马的教育

(1)古代希腊的教育

雅典教育与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它们都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奴隶无权享受教育。但由于雅典与斯巴达城邦各自的政治、经济状况不同,因而教育体制也彼此各异,其区别主要是:

①政府对教育的态度不同。斯巴达采取严格的集权领导,把儿童视为国有,教育开支由国家负担,青少年免费接受教育。而雅典对教育则采取放任政策,把教育子女视为家庭的职责,为孩子选择合适的学校并交纳学费都是家长应尽的职责。

②培养目标不同。斯巴达统治者对内施行暴政,对外则实行防御、侵略政策,以训练勇敢善战的士兵为重任,女子也不例外。雅典为使奴隶主子弟有条件参加政治和经济活动——跻身政界和经营贸易,则竭力培养其成为身强力壮、品德优良、多才善辩而且有文化修养的和谐发展的人,即公民。

③教育机构不同。斯巴达为锻炼战士,行尚武教育,军队体育训练的基本项目是“五项竞技”——赛跑、跳跃、角力、投标枪、掷铁饼。雅典则由私人设置多种类型的学校,如体操学校、音乐学校、文法学校、修辞学校,以及哲学家的学园等,程度不齐,流派甚众,任人选择就学,政府不求整齐划一。

④教育内容不同。斯巴达的教练所和士官团以军事训练和体育锻炼为主。雅典则在体育习武之外,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⑤教育方法不同。斯巴达强调要服从师训,刻苦训练。雅典则对启发诱导比较重视。

(2)古代罗马的教育

公元前334年,马其顿王国亚历山大大帝开始向东扩张,逐步征服了古希腊等地。古希腊文化开始涌入罗马。在这之前,罗马并没有学校,儿童和青年人的教育主要是在家庭和实际生活中进行的,旨在通过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军事技术教育和道德品质的学习来培养“农民—军人”。在古希腊文化的影响下,罗马人效仿希腊人逐渐地建立起了初等学校、中等学校和高等学校

初等学校主要招收7—12岁的儿童,教以包括道德格言在内的读、写、算内容,以及“十二铜表法”。教师多是希腊人以及一些穷困潦倒的罗马人,收入微薄,地位低下。小学的教学条件和设备都很简陋,经常露天进行。由于纸张紧张,通常只有老师有教科书。在授课过程中,体罚盛行。因此,很多奴隶主贵族及富豪不愿把自己的子弟送到这样的学校接受教育,而是聘请家庭教师教育子女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

中等教育阶段,主要是文法学校,主要包括希腊文法学校和拉丁文法学校。

高等教育阶段,主要是修辞学校,主要为贵族和富豪所垄断。

5.中世纪欧洲的教育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为教会所控制,主要学校类型是教会学校,分为僧侣学校、天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前两者教育内容有神学和“七艺”。“七艺”包括“三科”和“四学”。“三科”是文法、修辞法、辩证法。“四学”是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中世纪的世俗教育是通过骑士教育和宫廷学校进行的。骑士教育是一种结合宗教精神与尚武精神于一体的特殊的家庭教育形式,产生于11世纪十字军东征时期。其教育目的是培养封建骑士,教育内容是“骑士七技”,即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

古代东西方的教育虽然在具体内容和形式上存在许多差异,但也有一些共同特征:

(1)教育具有阶级性,学校成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的场所;

(2)教育具有道统性,天道、神道、人道往往合而为一,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是唯一被认可的思想;

(3)教育具有等级性,不同的阶级地位享有不同的教育权利和等级,贵族与平民、主人与仆人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4)教育具有专制性,教育过程是管制与被管制、灌输与被灌输的过程,道统的威严通过教师、牧师的威严,通过招生、考试以及教学纪律的威严予以保证;

(5)教育具有刻板性,教育方法和学习方法比较单一,都是死记硬背、机械模仿;

(6)教育具有象征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受教育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获得实用知识,而是受教育本身,即能不能受教育和受什么样的教育是区别社会地位的象征。

古代教育特点的另一种表述

1.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

2.教育具有阶级性与等级性;

3.文字的发展和典籍的出现丰富了教育内容;

4.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5.学校教育实行灌输与体罚的教育方法;

6.官学和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

7.个别施教或集体个别施教的教学组织形式。

(三)近代教育

16世纪以后,火药、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从中国传入西方,为世界的军事和交通带来了大发展的机遇;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想象热情;18世纪蒸汽机的发明,带来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手工劳动、作坊生产被现代大工业所取代。从而引发了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也引起了教育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特别表现在: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四)20世纪后期的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

1.教育的终身化。20世纪60年代,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提出了终身教育的理论,被称为“终身教育之父”。终身教育思想强调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一体化,青少年教育与成人教育的一体化,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一体化。俗语说“活到老,学到老”。教育的终身化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包括各个年龄阶段和各种方式的教育。把终身教育等同于成人教育或职业教育的观念是片面的。

2.教育的全民化。全民教育是指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全民教育的形式包括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不定型教育。

3.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

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即教育要为所有的社会成员提供平等的教育权利,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这意味着要对社会弱势群体学生给予特殊照顾;其次是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是指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自由选择的机会;最后是追求教育的自由化,包括教育自主权的扩大,根据社会要求设置课程,编写教材的灵活性等。

4.教育的多元化。多元化是对单一性的否定。现代化教育是多元发展的,即利用各种资源,采取各种形式,通过各种渠道,使办学体制和专业结构等呈现多样化发展,为人们提供不同层次、不同形式、不同规格的教育,以满足人们对教育和学习的多种需要。其特征有:办学主体的多元化;教育功能的多元化;教育文化环境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的信息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技术上的应用,包括教育设备、教育手段、教育方法等的现代化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教育思想、观念的变化。其中,确立和形成现代化的教育观念是保证教育现代化实现的一个重要前提;教师素质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教育现代化的最高目的是实现人的现代化。

6.教育的个性化。所谓“教育个性化”,就是要承认学生在体质、智力、需要、兴趣等生理方面和心理方面存在的差异,并依据这些差异,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7.教育的国际化。现代教育从教育目标、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到教育管理等都要面向世界。

现代教育的特点

关于现代教育的特征,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看法。总结各家之言,将现代教育的特征概括为以下几点:公共性、生产性、科学性、未来性、国际性、终身性。

1.现代教育的公共性是指现代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公共事业,是面向全体人民而不是面向一小部分人的;是为全体人民服务,而不是仅为一小部分人服务的。

2.现代教育的生产性是指现代教育越来越与人类的物质生产结合起来,越来越与生产领域发生密切的、多样化的关系;生产的发展也越来越对教育系统提出新的要求。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职业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3.现代教育的科学性,一方面是指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最重要的方面;另一方面是指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依靠教育科学的指导,摆脱教育经验的束缚。

4.现代教育的未来性,一方面是指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目标定位等会对未来社会和个体的发展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指现代教育的发展不仅要考虑到当前社会和个体发展的要求,而且要考虑到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未雨绸缪。

5.现代教育的国际性是指现代教育应该从态度、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培养受教育者从小就为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做准备,也就是要面向世界。

6.现代教育的终身性是指现代教育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人的一生,现代教育的改革应该着眼于创造一个适合于终身学习的社会,满足不同年龄阶段的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