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引信发展的历史演变

引信发展的历史演变

时间:2023-06-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是引信的发源地。18世纪以前是古代引信的发展期,18—19世纪末是近代引信的发展期,20世纪以后是现代引信的发展期。1893年,出现了雷管隔离型引信,即所谓的保险型引信。引信技术的发展与战场目标、弹丸战斗都、武器系统、作战方式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引信技术已成为一个技术体系完整的巨大的独立行业。根据引信技术的发展,引信爆炸序列技术、引信安全控制技术在引信中逐渐相对独立,成为引信技术发展的关键。

引信发展的历史演变

我国是引信的发源地。引信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不同的阶段。18世纪以前是古代引信的发展期,18—19世纪末是近代引信的发展期,20世纪以后是现代引信的发展期。

古代引信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9世纪的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1年)。在火药发明后,人们便将它应用到军事上,研制成各种用途的弹药,为了使弹药不在使用者手中爆炸,使用过各种控制或延缓弹药作用时机的装置。《宋史》记载的公元970年冯继升向朝廷进献的“火箭”“火球”“火蒺藜”,以及《武经总要》(1040年)中提到的“蒺藜火球”“毒药烟球”“霹雳火球”等弹药,都采用了引火线(称为药捻子)等点火、引爆装置,史料对这些引爆装置进行了详细的记述,这些点火、引爆装置可以说就是最早的引信。12世纪末、13世纪初的南宋末年,在我国出现了采用铁壳装黑火药的爆炸性弹药,用防潮、防水的药捻子点燃和起爆。在宋元战争中广泛使用的“震天雷”(又称为铁火炮),就是一种采用生铁铸成壳体,内装火药,再装上一根引火线(药捻子)的弹药,该药捻子实际上是起一个延期控制机构(延期引信)的作用。明永乐十年(1412年)成书的《火龙经》称这种有防潮、防水性能的捻子为“信”或“药信”,书中在描述“钻风神火流星炮”的引火装置时这样写道:“……分四信引于外,中流空藏一信,盘曲于中,以矾纸裹信,藏久不潮。”《武备志》中详细记载了“信”的制作方法,这种“信”或“药信”就是引信的雏形。在《天工开物》一书中,不仅出现了“引信”的名称,还将“信”与“引信”通用。但是,这些早期的引信在结构上与现代引信是有明显区别的,从古代引火的“信”发展到当代性能先进的引信,经历了深刻而巨大的变革,集聚了无数武器研制者的辛勤劳动与血汗。

在欧洲,直到16世纪才出现用在铸铁球上的引信。这种引信是将火药装在芦苇管或木管内,由发射药的火焰点燃。到1835年,出现了采用药盘延时的引信。19世纪中叶,触发引信在战场上出现。19世纪80年代,苦味酸炸药应用在弹药中,使引信的发展产生了质的飞跃,随后便出现了含有雷管及传爆药的引信。1893年,出现了雷管隔离型引信,即所谓的保险型引信。(www.xing528.com)

19世纪末,欧洲机械工业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随着精确钟表的问世,人们便考虑在引信中使用钟表机构。到20世纪初,便成功研制出了采用钟表机构的时间引信,这种时间引信的效果要比药盘时间引信好得多。但使用这种引信对付空中目标时,往往出现弹丸离目标最近时,引信的延期时间却没有到,从而贻误了战机的状况。因此,人们希望引信能在弹丸距离目标最近的地方作用,但研制这种“近炸”引信的理想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才成为现实。到20世纪40年代中期,无线电电子学、电子技术雷达技术得到充分发展,超小型电子管等电子元件和微型米波雷达收发机的研制成功,为无线电近炸引信的研制提供了技术基础,不久便出现了无线电近炸引信。尽管无线电近炸引信已经完全不是时间引信了,可在它问世的初期,人们仍然称其为“可变时间引信”,简称“VT引信”。由于坦克、飞机、导弹和其他运动标的发动机在运动中喷出的高温气流成为引信接收目标信息的一个途径,于是便出现了红外线近炸引信。20世纪70年代后期,出现了具有延期、近炸和触发功能的多用途引信。随着电子计算机芯片数字电路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一些国家在20世纪末开始研制不仅能接收人工指令和目标环境信息,而且能对信息进行自动处理的智能引信。

对引信的战术需求不同、发射武器差别和配用弹丸战斗部的差异,且引信是大批量消耗产品,要求可生产性与低成本,决定了引信在结构、形状、尺寸和原理上的多种多样,其发展日新月异。引信技术的发展与战场目标、弹丸战斗都、武器系统、作战方式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引信既可能是一个比较简单的起爆装置,也可能是一个由若干子系统组成的高度复杂的系统,至今也没有十分成熟的结构和原理能得到广泛通用。引信技术已成为一个技术体系完整的巨大的独立行业。根据引信技术的发展,引信爆炸序列技术、引信安全控制技术在引信中逐渐相对独立,成为引信技术发展的关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