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开发模式分类及适用情境的分析

开发模式分类及适用情境的分析

时间:2023-05-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4鼓楼站紫峰大厦区位及地上地下功能体系从上文可知,开发模式的分类关键在于主导功能体系的选择,而主导功能体系实际就是基本功能与非基本功能的结构关系,以南京地铁车站为研究案例,可以发现轨道交通地下空间开发可以分为集约型、网络型、复合型、交通型四类,其中集约型、网络型、复合型基于非基本功能选择,注重各类功能在竖向空间、水平空间、时序上的科学布局,交通型则注重基本功能的针对性优化。

开发模式分类及适用情境的分析

图4 鼓楼站紫峰大厦区位及地上地下功能体系

(图片来源:笔者收集整理)

从上文可知,开发模式的分类关键在于主导功能体系的选择,而主导功能体系实际就是基本功能与非基本功能的结构关系,以南京地铁车站为研究案例,可以发现轨道交通地下空间开发可以分为集约型、网络型、复合型、交通型四类,其中集约型、网络型、复合型基于非基本功能选择,注重各类功能在竖向空间、水平空间、时序上的科学布局,交通型则注重基本功能的针对性优化

(1)集约型——鼓楼站

集约型模式适用于城市商业中心区外围地段的轨道交通地下空间,强调功能体系在竖向空间上的高度集聚与分工、地下空间与地上空间的紧密衔接。

鼓楼站位于南京商业中心新街口北侧2km,从地铁站点500m范围用地性质内来看,鼓楼站周边存在多样化的功能需求,但是除商业用地外,教育、居住、办公等用地对地下空间的规模需求并不大。因此,在充分考虑了周边人群结构、消费倾向、生活节奏等特点后,通过将商务办公、酒店公寓、金融办公等地上功能与餐饮零售、停车等地下功能在紫峰大厦地上地下空间内集中布置,并以人性化垂直交通连接地上地下空间,形成高度集约的一体化开发模式(图4)。

(2)网络型——新街口站

图5 新街口站出入口布局

(图片来源:笔者收集整理)

网络型模式针对城市商业中心的轨道交通地下空间,强调功能体系在水平方向上的网络化扩散、地下网络节点的互联共通。

新街口站是1号线与2号线的换乘站,位于南京市商业密度最高的城市中心。地面土地资源的稀缺与巨大的人流量,促进了新街口站地下空间的网络化开发。依托分布在四面八方的24个出入口,通过建设庞大的地下步行通道,将车站地下空间与周边地面商场及地下空间完全连通,打造出网络型扩散状的大型地下商业综合体,既符合新街口“寸土寸金”的土地现状,又满足了巨大商业量的载体需求,实现地上地下空间的资源整合(图5)。(www.xing528.com)

(3)复合型——奥体东站

复合型模式适用于功能体系动态变化的轨道交通地下空间,强调功能体系配置的弹性和功能转换的灵活性,一般用于大型公建群、新城区居住小区。

奥体东站邻近南京市奥体中心东门,平常人流量较为正常,但在活动赛事举办期间,该站点存在人流量短期暴增的现象,这就要求奥体东站的地下空间能够满足功能需求的灵活转变。为此,奥体东站在建设时,预留了一个规模较大的开放式地下广场,在平常时期,可以容纳各类小型商铺,满足了日常多样化的功能设置;在活动时期,又能够作为巨量人流集散的缓冲空间,实现了多功能的复合利用和切换。

(4)交通型——南京南站

交通型模式适用于汇集大量人流和车流的综合性交通枢纽的轨道交通地下空间,以满足交通需求为优先,配套各类功能设施。

南京南站作为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对外是京沪、沪宁、宁杭等高铁线的枢纽车站,日发送旅客达8万多人次,对内是地铁1号线、3号线、6号线(规划)、S1号线的市级换乘枢纽,同时又布置有南京南汽车客运站,因此其地下空间必然需要优先服务于交通功能的需求。南京南站地下空间开发避免了在交通集散点布置集中的非交通功能设施,仅在交通枢纽外围或带形通道沿线布置单侧商业、娱乐等配套设施,通过建设发达的地下停车、地下步行等疏散系统,成功疏解并分流了巨量的地上地下交通,使得南京南站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得到了有效保障和支撑(图6、图7)。

图6 南京南站区位图

(图片来源:笔者收集整理)

图7 南京南站规划地铁线路示意图

(图片来源:笔者收集整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