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六向融合模式分类及案例分析

六向融合模式分类及案例分析

时间:2023-05-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于以上两种划分标准,根据我国一二三产业融合实际,概括总结出“六向融合”模式。(一)农业产业内部“内向”融合模式1.模式特征种植与林牧渔内部交叉重组,催生出“稻田养鱼(虾、蟹)”“鸭稻共生”“林下养鸡”等循环农业,形成以绿色循环为特征的农业内部融合类型。此外,还结合电商销售以及公司在仓储、物流方面的优势,开展了“全民卖核桃”活动。

六向融合模式分类及案例分析

关于农业产业融合模式分类标准并不统一,根据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结论,目前具有代表性的有两种划分标准:一是根据农业产业融合的界定及2003年国家统计局三大产业划分标准,将农业产业融合划分为产业内融合和产业间融合。二是根据不同的融合型产业业态,划分为延伸型融合、交叉型融合、重组型融合和改造型融合等四种类型。基于以上两种划分标准,根据我国一二三产业融合实际,概括总结出“六向融合”模式。

(一)农业产业内部“内向”融合模式

1.模式特征

种植与林牧渔内部交叉重组,催生出“稻田养鱼(虾、蟹)”“鸭稻共生”“林下养鸡”等循环农业,形成以绿色循环为特征的农业内部融合类型。

2.典型案例

云南省怒江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以林下产业为主,林果为辅来选准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果,2018年6个行政村整体脱贫出列,实现独龙族整族脱贫。该乡立足气候、区位、生态优势,积极贯彻落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持续挖掘培育特色产业,形成了以草果、重楼林下产业为龙头,羊肚菌、黄精等其他林果产业,以及独龙鸡、独龙牛养殖等林下产业为辅的产业格局。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也从2009年的不足900元,增长到2018年底的6122元。

四川省三台县是中国麦冬之乡,近年来,该县进行冬麦生产模式创新,复合种植促进增产增效。分别采用了“粮—药”复合模式,“粮—药—菜(露地)”复合模式和“粮—药—高架菜—菜”复合模式。其中“粮—药—高架菜—菜”复合模式,全县推广面积5000亩,是经济价值最高的种植模式。每亩安装高架水泥柱60~70根,套作苦瓜等经济作物,实现“一年麦冬、一季粮食、两季蔬菜”复合种植。通过高架间种苦瓜60余株,每亩苦瓜产量8000~10 000斤,每斤批发价1元,产值8000~10 000元;苦瓜收获后每亩间种大蒜4000余株,产值1500余元。立体种植园共计产值41 000~43 000元,较单一麦冬种植亩平纯收入增加1万元以上。

湖南省南县是小龙虾养殖大县,每到小龙虾上市的旺季,全县四万多户虾农每天捕捞上来的数十万斤小龙虾,在村里就被商贩们直接收购、打包、运往中国各地。从2004年开始,南县开始探索“稻虾生态种养”模式,把虾苗放养在肥沃的稻田里繁养,小龙虾以稻虫为食,被“粮”心孕育,稻与虾共生,环保与创收并行。经过15年的发展,全县稻虾种养面积迅速扩大,种养技术稳步成熟。2018年,南县“稻虾共生”种养总面积50万亩,年产小龙虾8万吨,实现综合产值突破100亿元。小龙虾产品畅销全国及欧盟和美国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南县也成为了全国性小龙虾交易中心,走出了一条生态农业致富之路。

(二)农业产业延伸“顺向”融合模式

1.模式特征

将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等现代产业运营方式导入农业,使农业与加工流通融合,将储藏、运输、保鲜、包装、分等分级、净化、商品化处理、产品后整理等一体运作,实现加工产品由粗到精、加工程度由初到深、初加工由无到有、精深加工由小到大、综合利用加工由后到前、主食加工由散到聚,催生主食工厂化、中央厨房、直供直销、个人定制、会员制等,形成以产业链条延伸为特征的融合类型。

2.典型案例

河北邢台绿岭公司高标准治理荒山1.8万亩,培育核桃苗木基地2600亩,打造了核桃种植合作基地20余万亩,使万亩荒山变成核桃林海,成为百姓致富的“摇钱树”。核桃多了以后,就有核桃卖难隐忧。绿岭公司投资3.2亿元建成了年加工核桃原果3万吨的核桃深加工工厂,把农户的核桃高价收过来,又通过深加工帮助农户把核桃卖出去。同时,通过建立深加工工厂,还为周边群众提供直接就业岗位500多个。此外,还结合电商销售以及公司在仓储、物流方面的优势,开展了“全民卖核桃”活动。“全民卖核桃”即免费为全县有意愿的人进行系统的电商知识培训,在手机端开设个人电商微店,并通过微信、微博等工具进行推广销售,赚取佣金。

为解决浦东水蜜桃达不到商品化规格的小桃,特别是散户小桃的销路相对较狭窄问题,浦东农委和农协联合牵头,积极引导生产主体将体型较小、达不到精品装箱标准的小桃集中销往新成格林尔食品公司,把桃子打成果肉加入牛奶和空气后,再膨化、冷凝,制作水蜜桃雪芭冰淇淋,打造了一款“网红”冰淇淋。不仅解决了小桃子的出路,还增加了桃农收入。目前,南汇水蜜桃产业的生产、生态、生活功能得到充分拓展,形成了以桃为原料的桃果汁、桃冰淇淋、桃酒、桃木制品等桃深加工产业。

江苏邳州铁富镇在发展银杏产业中,形成了银杏食品、保健品药品化妆品和工艺品五个产业链。规模以上银杏企业22家,吸引就业人口3200多人。其中8家为高新技术企业,年销售收入48亿元,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

(三)农业功能拓展“横向”融合模式

1.模式特征

充分发掘农业的文化传承、生态涵养、观光旅游、教育科普健康养生等多种功能,以及乡村“清新空气、清风明月、大地山河、碧水青山、蓝天白云、洁净水源、美丽传说”等多重价值,推动农业农村与文化、教育、旅游、康养等产业融合,催生创意农业、教育农园、消费体验、民宿服务、康养农业等,吸引了城镇市民等到农村休闲体验、旅游度假,形成以休闲体验为特征的功能拓展融合类型。

2.典型案例

作为“中国梅花鹿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依托区位、生态和产业优势,大力发展以农事体验、农家休闲、农业观光为主体的休闲农业和以文化旅游、生态旅游、节庆旅游为支撑的乡村旅游,全力打造全域发展、全景布局、全时共享的新型农业嘉年华。按照“月月有节庆,四季有亮点”的思路,以媒体、节庆、展会等为载体,利用双阳都市农业和温泉、梅花鹿等优势资源,融合淳朴的民俗乡情,积极举办梅花鹿节、奢岭草莓节、冰雪嘉年华等系列节庆活动,极大提升了乡村旅游人气。

海南省琼海市博鳌镇沙美村,距博鳌亚洲论坛永久会址4.6公里,面朝生态优美的沙美内海,远眺广阔无垠的中国南海。该村依托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热带高效农业、休闲渔业、民宿、农家餐饮、电商等农村特色产业,推进乡村融合发展,形成了集“山水林田湖海”于一体的农业生态景观,让村民共享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在家门口创业就业实现致富梦。

广西壮族自治区田东县林逢镇积极引导芒果产业做大做强,多方筹措资金5000多万元,扶持那王芒果庄园,建设集现代特色农业、观光采摘、休闲度假、民俗接待、风情娱乐等于一体的景点,实现了产业和景观的完美融合,把户区变景区,把风景变“钱”景。(www.xing528.com)

(四)新技术向农业渗透的“逆向”融合模式

1.模式特征

通过互联网技术,获取市场消费信息向二产、一产反推,用消费得好倒逼流通、加工、生产,形成“反弹琵琶”格局,农民为加工而种,为加工而养,种植的农产品进工厂、进市场、进养殖场。这就促进农业与信息产业融合,催生农业物联网、在线农业、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直播农业、“抖音”农业、农业众筹等智慧型农业。物联网覆盖耕地面积逐步扩大,进而形成以信息化为引领驱动的新技术渗透融合类型,模糊了农业与二三产业间的边界,缩短供求双方之间的距离,促进网络营销和在线租赁托管等。

2.典型案例

吉林省洮南市,一群女大学生情系家乡,从城市选择回到老家艰苦创业,成立“洮宝团队”,借助电商平台销售杂粮杂豆收入超千万元。该团队还成立了洮之宝创业孵化基地,为返乡大学生和返乡农民工等创业主体,提供一站式的创业服务平台,以此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返乡创新创业。在自身发展电子商务的同时,也通过培训的方式,向当地农民、下岗工人、大学生等群体普及电商知识,提升电商创业技能,将洮宝团队创业以来积累的电商经验分享给更多的人,让他们能通过电商方式创业增收。

福建漳州绿州农业有限公司通过互联网了解并引进“新疆哈密瓜南移设施栽培技术”,在福建云霄县厦镇佳洲岛试种成功,有效填补了该县“北菜南种”空白。公司总经理、省级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及巾帼创业导师林捷通过举办农民田间学校技术培训、现场指导等方式,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培育了一大批蔬菜生产实用技术人员,实现了新疆哈密瓜春秋两季种植,年亩产值达3万多元,有效解决了云霄县“丰产不丰收”的魔咒。

甘肃礼县,素有苹果之乡美誉,但由于“买种难、种地难、卖果难”和交通不便,严重制约了该县苹果产业的发展。礼县村民康维起经过一年多的深入考察,在当地工商部门登记成立了甘肃良源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开启了电商创业之路。高薪聘用电商人才35人、吸纳返乡创业大学生26名。公司旗下四个淘宝店、两个天猫旗舰店,苏宁易购、京东商城、三维商城和善融商城已同步开始上线运营。多次在“聚划算”“淘抢购”等大型网络营销平台参加热卖活动,举办新品发布会,一分钟成交量高达1.6万单、交易额64万元,在阿里巴巴和网销行业引起了较大轰动。良源电商发展的突飞猛进,让全县人民对电商有了新的认识,从以往被动培训开店500多家到目前的主动自学开店2200多家,带动当地就业将近5000人,为贫困地区电子商务对接精准扶贫提供了推广经验。

(五)农业与城镇的“万向”融合模式

1.模式特征

在农业产业园、加工业产业园、物流配送园区村镇等引进社区元素,使产业园区成为产业社区,在产业社区中引进城镇元素,使产业社区成为城镇社区,催生出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产城园区等产城(村、园)融合类型。

2.典型案例

山东即墨灵山镇因镇域内的灵山而得名,深入探索以居促产、以产兴居的产居融合发展新模式,打造远近闻名的“花乡药谷”,实现了社区化治理、园区化发展、融合化共建的“三化”华丽转身,从产业、旅游和文化等不同领域撬动村庄和农民增收。

广东新会陈皮村用现代农业的标准和方式来打造新会陈皮行业,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作为中国首个大型特色农产品商业文化综合体,新会以陈皮村为三产融合建设试点,发展至今,陈皮村已汇集陈皮种植、深加工、仓储、鉴定、交易等于一体,目前正发展科普教育、特色餐饮、观光旅游等文化产业,不断提升新会陈皮品牌价值。产业园还引导“互联网、金融科技和人才”等要素向陈皮产业聚集,吸引5万多人参加陈皮产业创业创新,助力融合发展。

重庆市巴南区二圣镇环抱国家AAA级景区天坪山,生态环境优美。近年来,二圣镇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促进农旅融合发展,充分挖掘农业产业和生态资源潜力,依托巴南区开展区域示范建设,不断做强农业产业,发展起“梨、茶、花”特色产业,成功打响“春游第一站,巴南天坪山”旅游品牌,使美丽天坪山享誉重庆。每一个景点,都体现出村容村貌的巨大变化;每一个景点,都映射着农旅融合发展的成果。农村环境更美了,游客来得更多了,农民的生活更富有了。

(六)农业与各产业“全向”复合型融合类型

1.模式特征

兼有上述五个融合类型特征,以农业为基础,以产业之间融合渗透和交叉重组为路径,以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拓展和产业功能转型为表征,以产业发展和发展方式转变为结果,通过形成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改变原有竞争合作关系,导致产业界限模糊化,甚至重划产业界限,带动农村产业空间布局的调整。

2.典型案例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兰图克镇通过发展设施农业、肉羊产业等优势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设施农业方面,依托鲜农农业,种植名优特产品,打造采摘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农业示范园区,提高农民收入。发展特色设施农业,提升设施农业规模。规模养殖业方面,培育壮大肉羊产业,打造优质羊肉品牌,实现肉羊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构建了集“饲草订单种植—饲料加工—优质肉羊生产—羊肉精深加工—有机肥循环利用及产品销售网络—技术研发及推广”为一体的现代肉羊全产业链条,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牧民”的合作模式,形成产业联盟,与农牧民共享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红利,为地区社会和谐、经济腾飞做出重要贡献。

浙江淳安县下姜村以严守生态保护为重点,配套开发绿色旅游路线,充分挖掘绿水青山、自然风光中的“雅”。目前,已建成下姜林下中药材、下姜葡萄采摘园、枫林港精品水果基地等多个创意农业园区。推进创建下姜及周边地区4A级旅游景区,实现五狼坞登山环线和森林景观等旅游项目的落地。乡村旅游、民宿经济、现代服务业是下姜村的主体产业。在坚持原山、原水、原村落的发展理念下,下姜村坚守乡土文化底蕴、注重地域特色,打造“白墙灰瓦”独具韵味的“淳派民居”,让文化资源搭上市场资本的“快车道”。

山东兰陵县代村2005年在土地流转之初,就深刻分析本村的区位优势,制定了“五区一网”(即“种植区、养殖区、加工区、商贸区、生态庭院区和绿化网”)的产业规划和以农为本、以农促工、以工补农、搞活商贸、多业并举的产业发展思路。目前,代村产业已从当初的“少而小”,发展为“多而精”。产业涉及现代农业、商贸物流、教育医疗建筑装饰、节会展览等多个行业,都为代村产业发展增加了新动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