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科课程模式教育活动设计案例分析

学科课程模式教育活动设计案例分析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案例5-1中班科学活动“小动物找家”设计思路《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的材料,最能够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归根结底是为幼儿感知、观察、操作准备的。

学科课程模式教育活动设计案例分析

案例5-1

中班科学活动“小动物找家”

设计思路

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游戏伴随着幼儿成长,幼儿通过游戏探索环境,从接触物体中获得知识并解决问题。在“小动物找家”这一科学活动中,教师把小鸭子排队、游泳和鸭子找家的情景游戏贯穿于整个活动,让幼儿在数一数、排一排、分一分、连一连这个层层递进的学习过程中,寻找物体的特征,并逐步掌握根据一个或两个特征进行分类,这种愉快轻松的学习过程自然而然地带领幼儿学习数学,喜欢数学。

案例描述

1.小鸭子排队——正确认识8以内的数量

师:一天天气真好,小鸭子们要出去学游泳了,一共有几只小鸭子?(8只)猜猜谁会带小鸭子去学游泳?小鸭子们快来排队。鸭妈妈们都带了几只小鸭子?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幼儿按照鸭妈妈身上的数字,给小鸭子排队。

分析:《幼儿园课程》指出,要“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环境是幼儿学习活动的必要条件,幼儿在相应的环境中通过感知、操作等活动,与物体相互作用,使幼儿全身心地投入活动,从而获得大量的科学经验。因此,在第一环节中,以情景剧“小鸭子排队”导入活动,使幼儿很快地被带入富有情节游戏的环境中,激发学习的兴趣。从而更轻松地引导幼儿正确认识8以内的数字,并根据鸭妈妈身上的数字(标记)找出相应数量的小鸭子,为下一环节做好铺垫。

2.小鸭子游泳——按物体的大小或颜色特征分类

(1)师:一个池塘太小了,小鸭子待不下,请你想一想,怎样把小鸭子分在两个池塘里,而且要让小鸭子一看就知道应该在哪个池塘里游泳。(先和同伴商量一下)

(2)引导幼儿根据小鸭子的大小或颜色分类。

①请幼儿说说:你想怎么分?为什么?

②还有不一样的分法吗?为什么这么分?(根据幼儿提出的一个特征,教师出示相应的标记,请幼儿根据标记分类)

(3)教师小结,归纳几种不同的分类依据,如大小、颜色。

分析:中班的幼儿已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让他们将小鸭子分在两个池塘里游泳,而且让小鸭子一看就明白自己该去哪个池塘时,幼儿自然地想到了平时分组或收拾玩具时的标记,于是根据小鸭子身上的特点,按大小或颜色分别送到两个池塘。调动了幼儿动口、动手、动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幼儿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

3.鸭子找家——按物体的两个特征分类

(1)时间不早了,鸭妈妈、小鸭子要回家了,它们住在哪个家?

(2)引导幼儿注意观察房子上有两个标记,要按每间房子上的两个标记把鸭子们送回家。

分析:把知识呈现给幼儿,马上回答他们的问题或立刻指出他们的错误,并不是教师的主要任务,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帮他们自己发现答案比公布答案重要。因此,在按物体的大小、颜色两个特征进行分类这一环节,教师先引导幼儿独立思考,并允许幼儿演示各种不同的分类方法。这时,教师作为一位旁观者,和其他幼儿一样注视着每一位上来操作的幼儿。当一位幼儿只按照房子上的一个特征(颜色)送小动物回家时,教师没有立刻给予纠正,而是引导他自己来发现这一问题。这时,下面的幼儿早按捺不住了,纷纷想发表自己不同的想法。但是教师并没有让该操作的幼儿马上回去,而是借机给他一次发现问题的机会,“你觉得鸭子能回这个家吗?下面的小朋友都有不同的想法了,你有没有发现什么呢?”该幼儿一看,一下子找出了自己的错误,马上自己纠正过来,于是教师追问:“为什么刚才的那个房子不是这只鸭子的家?”“我只是看了房子上的颜色,没有看大小的标记,所以送错了。”于是,教师趁机小结:“刚才东东小朋友只看到了房子上的颜色就送鸭子回家,结果找错了,所以在送鸭子回家时,一定要看清楚房子上的两个标记才不会找错。”于是,在这个出现问题、发现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幼儿很自然地掌握了根据物体的一个或两个特征进行分类的方法,这种幼儿自己发现、解决的问题使幼儿更易接受和掌握。

4.幼儿操作——练习按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

(1)出示幼儿操作材料,教师讲解操作要求:先找一找图片上物体的特征,再连线。

(2)幼儿自由操作,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幼儿独立思考,作业清楚。

(3)幼儿相互检查;展示个别幼儿操作结果,集体检查。分析:通过上面3个环节层层递进的学习,幼儿已掌握了按物体的一个或两个特征进行分类的方法,为了幼儿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最后的环节让幼儿自己在实践操作中进一步巩固,通过相互、集体检查,提高了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评析

教学不仅应使孩子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的材料,最能够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归根结底是为幼儿感知、观察、操作准备的。活动中教师巧妙地设计了鸭妈妈3只(身上分别写数字5、2、1),小鸭子11只(2只大花鸭、1只小花鸭、3只小灰鸭、1只大灰鸭、2只大黄鸭、2只小黄鸭),运用一些能移动、具有暗示性作用的材料,让幼儿通过数一数、排一排、分一分、连一连等环环相扣的活动,产生很强的探索欲望。通过探究操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体验和发现。由于有亲身的经历和体验,孩子们乐于参与、乐于交流。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的课前准备很充分,从活动的生成,活动条件的创造,材料的准备(活动教具、教师相关知识的储备),问题的提出,到幼儿探索过程中切入等,教师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虑和周密安排。这样才能组织好幼儿的科学探索活动。

案例5-2

大班语言活动“树叶”

设计思路

本次活动围绕小树叶飘落的主线,提升幼儿前期一些零碎的经验,同时将个体经验转变成全班小朋友的经验,从幼儿的实际出发,幼儿对日常生活中渗透的一些字兴趣较高,而且对字都很敏感,五六岁的年龄又是认字的敏感期,平时在日常生活中也渗透一些文字的认识。所以,想通过本次活动,进一步感知秋天树叶飘落的情景,加深幼儿对秋季树的季节特征的认识,同时提高幼儿的表达表现能力,让幼儿在说说、做做、找找的过程中,培养幼儿记忆能力及认字的兴趣。

教学目标

1.在理解儿歌的基础上,尝试认识其中简单的字。

2.尝试着用动作表现树叶飘落的情景,进一步了解秋天的季节特征。(www.xing528.com)

教学重难点:理解儿歌并认识儿歌中的一些字。

教学准备

1.大的主题墙面环境创设《秋天到了》。

2.Flash制作树叶飘落的场景。

3.幼儿已经会唱《秋天》的歌曲,幼儿已经熟悉了诗歌《树叶》。

4.根据诗歌内容创设的情景卡。(教师一份大的,幼儿人手一份小的字卡,如小蚂蚁、小老鼠、小刺猬梅花鹿和渡船、雨伞、扇子、饼干等)

教学过程

(一)引发幼儿感受秋天树叶飘落的兴趣

1.情景导入:放映Flash制作树叶飘落,带幼儿进入场景。

2.提问:树叶都怎么了?为什么会掉下来呢?

3.唱唱树叶:秋天的树叶飘落的样子是怎样的?用好听的声音把它唱出来。

4.动作表现树叶:我们用好看的动作把树叶飘落的样子表现出来。

5.捕捉个别幼儿的动作:“我发现这片树叶飘下来的时候她的动作真美,我们一起看看是怎样的?”我们也来学一学。

6.幼儿集体表现《树叶》,鼓励幼儿不同动作的创作表现。

(二)引发幼儿联想到小动物捡树叶的情景

1.师:树叶飘下来了,小动物们都去捡树叶,我们上次还把他们捡树叶的事情编成了一首诗歌《树叶》,我们一起来念念。

2.幼儿回忆诗歌《树叶》的内容。

3.针对幼儿不熟悉的部分重点引导。

(三)引发幼儿学习诗歌中配对的游戏

1.师:刚刚这首诗歌你们念得真好,它们第一个来捡树叶的是谁呢?说了什么话呢?

师:现在我们把这些捡小树叶的小动物请出来,再给我们表演一遍。

2.师生共同操作,先出示文字,让幼儿猜猜,猜对后再出示相应的图片。

3.师:小蚂蚁、小老鼠、小刺猬、梅花鹿它们说了什么话?

4.幼儿说出以后,文字逐一放在旁边(渡船、雨伞、花帽、饼干)。

5.师幼一起边念儿歌边寻找相应的文字。

(四)游戏体验

1.幼儿人手一份小字卡,边念儿歌边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出示图片,幼儿寻找出相匹配的字卡,游戏可反复进行几次。

3.可在区角活动中投放,进行延伸活动。

教学评析

1.本次活动的一个亮点是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认字兴趣。不是让孩子纯粹地去认字,而是培养他们认字的兴趣,从孩子们已经熟悉的儿歌入手,儿歌中的小动物又是孩子们关注的焦点,一部分孩子已经认识了部分的字,所以激发他们想学、乐学的愿望,本次活动很适合大班的孩子,符合孩子的当前兴趣和孩子的兴趣需要,对孩子来说也有一定的挑战。

2.通过本次活动给孩子搭建充分操作的平台,在操作过程中每个幼儿都有一套操作材料,示范演示有集体操作的,给不同能力的孩子都有表现的机会。平时认字能力弱的孩子在操作过程中兴趣也被激发了,都大胆地边念儿歌边操作,并对照前面的操作调整着自己,把孩子们被动的参与变成了幼儿积极主动的操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